APP下载

道德理想与政治权术

2018-07-28王渤菡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

王渤菡

摘要:哈姆莱特和小福丁布拉斯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存在方式,哈姆莱特作为批判性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关注的是道德理想的评判;小福丁布拉斯则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关注的是政治权术的运用。从哈姆莱特到小福丁布拉斯,莎士比亚的政治思维由原来的道德理想主义转向对现实政治的理性探索之中。

关键词:道德理想;政治权术;哈姆莱特;小福丁布拉斯;政治转向

一、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创作于16世纪、17世纪之交,是英国政治制度处于转型的时期。在剧中,哈姆莱特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形象,在他的身上有着多重矛盾的交织。首先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的是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他曾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1][P131],然而父亲被叔父谋害,母亲短短一月的时间就改嫁叔父,其所认为的“美好的框架”、“苍穹”实际上却只是不毛的荒岬、瘴气的集合,哈姆莱特从乐观的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王子变为抑郁、悲观的饱受打击的复仇者。其次是生与死之间的矛盾,哈姆莱特重整乾坤的决心与对死亡的恐惧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是其身上体现的第二个矛盾。他说:“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1][P142]如果他选择不报仇,那就意味着其要承受着内心的煎熬苟活,而为父报仇,则面临着极大的死亡威胁。而对于死亡,哈姆莱特则充满了恐惧,对于他来说,发动这场宫廷斗争意味着流血和牺牲,意味着他身上将背负罪孽。这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一直伴随着他,阻碍着他的行动。而在墓地这幕戏中,哈姆莱特意识到:“谁知道亚历山大的高贵的尸体,不就是塞在酒桶口上的泥土?”[1][P192]他看到无论是坏事做尽的恶人还是生前人人称赞的大英雄,他们死后都化为了尘土,成为了烂泥,生前的伟大或渺小在死亡面前没有区别,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哈姆莱特矛盾犹豫的心理转化为了“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决心。

二、左手狮子,右手狐狸——小福丁布拉斯

马基雅维利是15、16世纪著名的政治家,他不强调对传统道德的关注,认为为了政治目的,君主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其思想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事实上,这也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它为君主提供了新的道德要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说:“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2][P83]小福丁布拉斯正是这样一个左手狮子,右手狐狸的人。

同哈姆莱特的浓墨重彩不同,作者对于小福丁布拉斯的叙述全文只出现了9次,并且有2次是哈姆莱特对其评价,但作者正是通过这简单的7次出现,2次评价,勾勒出了一个同哈姆莱特境遇相似、作风却完全不同的王子。

小福丁布拉斯的第一次出现,就给丹麦带来了紧张的氛围。老福丁布拉斯在同老哈姆莱特的决斗中死去,而小福丁布拉斯的目的则是夺回父亲丧失的土地,他“生得一副未经锻炼的烈火也似的性格”,同哈姆莱特的犹豫、谨慎的性格区别很大。他在确定了要夺回土地的目标之后,行动随之展开。其第二次出现,可以看出他同哈姆莱特所面临的境况十分相似,他们都是王子,却都由叔父继承了王位,在这种相似的情况下,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政治生存方式,小福丁布拉斯運用自己的政治权术和头脑,训练士兵,组建强大的军队,加重政治砝码。而哈姆莱特所采取的更多是道德批判,紧扣自己的道德理想,面对不堪的事实,他想到的是对人性丑恶的批判,面对报仇,他思考的是“生与死”的矛盾。同样面对复仇,小福丁布拉斯采取的是武力和政治权术,而哈姆莱特采取的则更像是道德惩戒,因此才会有善与恶同归于尽的悲壮之感。

如果说前两次的叙述更多的是表现一个坚毅果敢的复仇者形象,那么第三、四次则表现出了一个鲜明的政客形象。在其叔父要逮捕他时,他并未有任何反抗,而是诚心悔过,但他的退让却使筹备军马、训练士兵从一种私自的,私下的行动变成了国王授权的,国家的行动。不仅使其训练军队、军备扩张变为正当合理的,还获得了率领军队通过丹麦攻打波兰的权力。而对于小福丁布拉斯转而进攻波兰这块土地,哈姆莱特对此的评价则是:“瞧这一支勇猛的大军……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1][P172]这两段评价更能表现出哈姆莱特和小福丁布拉斯之间的区别,对于哈姆莱特来说这一系列行为是人民的流血牺牲、晏安的积毒,他看到的是这个王子的雄心、精神和向命运的挑战,哈姆莱特更多的是从道德、精神的层面上来看这场行动。而在小福丁布拉斯眼中,转而征服波兰的这块小土地只是一个暂时的战略决策,是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能够借道丹麦,能合法地率领军队进入丹麦,这无疑有助于他夺回失去的土地。因而随后,在丹麦宫廷内部即将爆发变动时,小福丁布拉斯恰好从波兰班师回朝,在哈姆莱特同叔父因为斗争双双死去之时,小福丁布拉斯也已经带着军队到达了丹麦皇宫,获得皇位。这一系列的描写鲜明地刻画了小福丁布拉斯的政客形象。

三、莎士比亚政治转向

《哈姆莱特》的创作诞生于英国政治制度转折的前夕,英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和制度是这一时期面临的紧急问题,而莎士比亚正是通过这两个王子,两种不同的政治存在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现实的看法和忧虑。

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实际上表现出了莎翁到了人文主义后期时,在现实的种种表现之下,人们对于人文主义产生了怀疑,对其所描述的理想世界产生了怀疑。而对于马基雅维利主义,莎翁对其的感情是复杂的,作者并没有否定或者贬低,而是通过描述其政治生存方式表达对英国社会的思考和反思。最终,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以悲剧结尾,而小福丁布拉斯却成功登上了政治舞台。这其中所折射的正是莎士比亚对于政治的深刻认识,对于人文主义理想政治模式的反思。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之中,莎士比亚逐渐认识到政治权力的更替不是孕育在道德理想之中而是依靠现实权力的更替来进行,政治最终要落脚于君主的现实权力、政治权术之上。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和冲突中,莎士比亚逐渐从原来的道德理想主义转向对现实政治的理性探索之中。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131.

[2]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3.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角下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参考答案
浅谈“疯子”哈姆莱特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歌①
——哈姆莱特爱情观念分析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