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2018-07-27王亚红

魅力中国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和谐基础教育

王亚红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中城乡、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进而加剧了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别。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不公平;社会和谐;转变思想

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法律赋予人们的基本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坚持并充分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例如: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所出现的不平等。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不公平现象众所周知,家长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于是,走上“择校”路,有高价买房子的,有走后门托关系的,无路可走的家长只能望好学校而兴叹。“择校”现象以初中为“重灾区”,向下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初中“择校”又以“名校办民校”尤烈,通过“联合招生”,将大批义务教育段学生变成高收费的“择校生”。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比较突出,教育公平程度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相适应,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贫富之间以及性别之间都存在着教育不平等现象。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宁夏中小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市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农村学校经费匮乏,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原本就落后于城市,造成了城乡之间,村小与中心小学校之间的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源配置的不平等。从教学设施上看,没有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更不用说电教室、微机室。从教学手段上看,基本上还是靠原始的“三个一”(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

3.教育资源短缺,办学条件与城市学校的距离越拉越大。由此引发了学生“择校热”,大批农村中小学生涌向市区学校和私立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也导致学校的办学困难重重,学校发展严重失衡。据调查多数小乡镇中心小学的学生额在300至400人之间,初中学生额在400人左右,这样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必然造成同样资质的学生由于住在农村而享受不平等的教育资源,这无疑是很不公平的。

二、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成因

(一)经济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基础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这样势必会造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恶性循环。

2.对于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每年甚至每学期的课辅费都会成为他们通往学校的主要障碍。另外,在传统的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女性文盲率高于男性。

(二)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之一。文化落后地区,观念保守,生产方式落后,封建迷信盛行,加之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是教育在性别方面表现出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政策的偏差。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有意制造与拉大城乡校际差距,造成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之间差距太大成为目前择校热最为直接的原因。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建国以来我们把学校人为地分成重点与非重点是分不开的。这种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造成了少数明星学校和全社会的择校热,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地区、阶层、家庭经济条件的儿童享受到的教育质量极其不平等。

三、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措施

在农村地区大约100个小学生里只有不到5个人最终进入大学深造,而在城市里超过一半的学生最终能进大学。中国要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首先要改善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一)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完全公平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两基”目标的实现、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二)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均衡配置教学资源,一定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要重心下移,把财力更多地投到基础教育上,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在城市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之间,要重心外移,财力更多地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上。调整不同地区的政策,从富裕地区转移教育资源,帮助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

(三)制定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教育助学贷款政策。

《教育法》第37条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国家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助学政策,如教育储蓄、教育保险、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制度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方案和细则等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法,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四、小结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要想做到经济的平衡发展,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基础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基础教育中性别不公平现象,随着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解决,贫困助学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中劳动用工制度的完善,教育中不公平现象将得到改善,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全国小学教育发展基本情况与监测指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82—83;全国普通初中教育发展基本情况与监测标[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85—86;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基本情况与监测指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7,(11):81—82.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7.87.

[3]林杰.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7,(6):54—57.

[4]黎婧.我国教育投资规模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7,(3):28—31..

[5]苏晓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分析[J].软科学,2016,20(1):108—112.

[6]梁德智,科学发展观与建构和谐教育[J]長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1):78—82.

猜你喜欢

社会和谐基础教育
伦理正义与法律正义的关系研究
生育文明是计划生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和思路
通知“被害人”参加庭审活动,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