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玛莎的 恋父情结看爱德华?阿尔比的厌女症

2018-07-27苏巧凤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转移表现

摘 要:《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荒诞派戏剧大师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多年来,多数的文学评论家都聚焦于剧中乔治的恋母情结,却忽视了女主人公玛莎的恋父情结。笔者则聚焦于玛莎的恋父情结,阐述她恋父情结的表现以及转移恋父之情的方式;并通过玛莎的恋父情结分析出潜藏在阿尔比无意识中的厌女症。

关键词:恋父情结;表现;转移;厌女症

作者简介:苏巧凤(1993-),女,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3

引言

1967年,美国著名影视演员伊丽莎白·泰勒获得第39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而使她一举摘得影后桂冠的影片则是改编自美国荒诞派戏剧大师爱德华·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1960年,爱德华·阿尔比以其成名作独幕剧《动物园故事》轰动美国剧坛,奠定了他美国戏剧大师的地位。此后,他的许多戏剧作品都采用了荒诞派的写作手法,如《沙箱》、《美国梦》等,但其中最负盛名的则属《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该剧于1962年一经上演,就大获成功,斩获纽约剧评界奖,并被评为该演出季的最佳戏剧。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出三幕剧,主要讲述了新英格兰学院院长的女儿玛莎及其丈夫乔治在星期天的凌晨邀请一对年轻夫妇来家中作客后发生的一系列荒唐的事。玛莎已经五十二岁,乔治比她小六岁,但他们至今仍膝下无子。空虚寂寞使单调乏味的日子变得更加漫长煎熬,玛莎在未经乔治同意的前提下便邀请了哈妮和尼克这对夫妇前来作客。他们在客人面前互相羞辱谩骂,以此来打发寂寥的时间。玛莎一时没忍住,告诉了哈妮她和乔治有个儿子,但实际上,这个儿子是他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乔治为了打击报复玛莎泄露了他们的秘密,最后谎称他收到一封电报,电报上说他们的儿子已经死于车祸。最后,该剧在玛莎和乔治孤零零地面对冰冷残酷的现实中落幕。

剧中女主人公玛莎是该剧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人物,表面上的她和实际上的她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反差。她幼年丧母,从小跟着父亲一起长大,但却始终生活在其父的影响之下;她与乔治的互相羞辱虽是由她挑起,但最终却是她处于下风;她表面强势,实则内心脆弱。因此玛莎这一人物形象十分丰满,内心活动也十分复杂。但多数评论家以及读者关注的更多的是乔治的心理活动,却忽视了玛莎的内心世界。笔者则基于弗洛伊德的经典心理分析批评,探听玛莎的内心世界,指出她恋父情结的表现所在以及她采用何种方式寄托这一情结。最后,剖析出玛莎的恋父情结背后潜藏着的阿尔比的厌女症。

1. 玛莎的恋父情结的表现

1899年,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到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这源于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忒拜英雄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父亲娶了母亲。与此相对应的是“厄勒克特拉情结”,源于另外一个希腊神话故事:阿伽门农的女儿厄勒克特拉帮助弟弟杀死了淫乱的母亲为其父报仇。这两个情结即“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孩子都会经历恋父或恋母的精神阶段,即弗洛伊德所说的“阉割情结”,但正常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顺利通过这一阶段,如果不能顺利通过这一阶段,则会形成扭曲的心理疾病——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换句话说,俄狄浦斯情结指的是成年阶段对父母亲中的一方异常的依恋,并且这种依恋影响了其与同龄人发展正常的成人关系。

幼年丧母埋下了玛莎依恋父亲的种子。玛莎的母亲在其幼年时就已经撒手西去,留下尚不懂人事的玛莎独自与父亲生活。年幼丧母使玛莎幼小的心灵极度缺爱,因此她渴望从父亲那儿得到更多的爱。父女两人相依为命,父亲几乎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切。在玛莎心中,父亲是万能的,他建立了新英格兰学院,他知道如何管理学院,他不仅头脑发达,而且拥有强健的体魄。她对父亲的崇拜与日俱增,并且毫不掩饰。她直抒胸臆,表达她对父亲的崇拜之情,“上帝啊,我崇拜那个家伙!我敬仰他……我绝对地崇拜他。我现在仍然崇拜着”(黄晋凯,1995:583)。

父亲对玛莎的影响渗透到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然父亲是万能的,那么父亲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小到邀请客人,大到选择人生伴侣,玛莎都唯父命是从。可以说,玛莎对父亲的依恋达到了一种异常的状态。在玛莎读大学二年级时,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在她父亲的干涉和制止下,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一个星期,就划上了句号。正常来说,一个女子如果被迫与心爱之人分开,那她要么是哭得肝肠寸断,觉得痛不欲生,要么是与家人闹得不可开交,难以原谅他们。但玛莎的反应却是让人大跌眼镜。她不仅没有感到伤心或难过,相反,她为能重回父亲身边而感到高兴,觉得在家照顾父亲的那段日子非常美好。

玛莎对父亲的异常的依恋还影响着她对配偶的选择。在经历了上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莎决定要嫁给父亲学院里的人。而这一决定主要也是受到她父亲的影响。一方面,玛莎的父亲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可以有一个接班人。因此,选择一个学院里的人结婚是帮助父亲完成其心愿的一个好办法。另一方面,和学院里的人结婚意味着可以留在学院里,这样婚后就不会离开父亲,仍然和父亲保持亲密的距离。出于以上两点考虑,玛莎选择了年轻帅气的乔治。

玛莎的恋父情结还表现在她对继母的存在感的弱化。根据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小女孩执著地爱着父亲,因此想独自拥有他。当看到母亲與父亲亲近时,女孩心中会愤然而生一种嫉妒感甚至恨意,所以她“想要摆脱多余的母亲并取代她的地位”(朱刚,2006:163-164)。剧中玛莎的母亲去世之后,她的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但是玛莎对这位继母鲜少提及,以至于她的同事根本不知道她还有一位继母这件事。即使是她的丈夫乔治对她是否有继母一事也不能确定。玛莎对她的继母的存在感的弱化表明她并不喜欢这个女人,也不希望她出现。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与她争抢她的父亲,他就可以完完全全只属于她一个人。而即使这位继母存在,她也已经年过半百,而且长着瘊子,面貌丑陋。既然她已韶华已逝,青春不在,而且长得又让人不忍直视,自然也就吸引不到她的父亲了。通过对继母的丑化,玛莎的心理才能得到平衡。她相信她的父亲娶这个老太婆不是因为爱她,而只是为了得到她的钱。这样她的父亲就还是属于她的,不会被别的女人抢走,她才能放心。

2. 玛莎转移恋父之情的方式

玛莎的恋父情结使她渴望与父亲在一起,但这却是有违伦常,为道德社会所诟病和禁止的。因此,她只能找替代品来代替父亲,以便把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他们身上,以此来倾泻自己压抑已久的不伦之情。寻寻觅觅中,玛莎找到了乔治,似乎他就是那个可以满足她愿望的人。

2.1乔治的双重身份

表面上,乔治是玛莎的丈夫。但实际上,在玛莎心中,乔治扮演的却是另外两个角色。一个是玛莎父亲的替身,另一个是儿子。在经历了第一段婚姻之后,玛莎找丈夫的初衷就是为父亲找一个乘龙快婿,以便父亲退休之后,可以接他的班。这时乔治出现了。首先,乔治和玛莎的父亲在外貌或体形上是有相似之处的。年轻时的乔治“头发浓密”,“有种帅气”(黄晋凯,1995:585),可以想象,那时的他玉树临风,身材健硕。而玛莎的父亲一直崇尚健康的体魄,身材也很不错。其次,乔治年轻时“两眼炯炯有神”(黄晋凯,1995:586),看起来很聪明。玛莎本来认为乔治像其父亲一样,精力旺盛,能力非凡,以后可以接管学院。因此,无论是从外貌体形上,还是从能力上,年轻时的乔治都像极了玛莎的父亲。与其说玛莎找的是丈夫,不如说她找的是父亲的替身。

乔治的另一个隐含着的角色是玛莎的儿子。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如果一个女孩有恋父情结,她不仅渴望与父亲在一起,甚至可能希望为父亲生儿育女。剧中的玛莎没有生育能力,无法生孩子。所以,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道德伦常上,玛莎都无法实现她的愿望。这时,乔治又成了她情感转移的对象。

乔治比玛莎小六岁,在年龄上,在某种程度上他满足了玛莎做母亲的愿望。戏剧的第一幕中有一个场景明显地表现出了玛莎把乔治当成儿子的假想。聚会之后回到家,她醉醺醺地对乔治说“过来,给你妈妈来个陶醉的接吻”(黄晋凯,1995:550)。醉酒之后,人的意志力比正常情况下稍显薄弱,潜意识里的东西多多少少会流露出来,所谓的酒后吐真言就是这个道理。玛莎醉酒之后称自己为“妈妈”,虽是戏谑之言,但反映出她潜意识里一直压抑着的想法。此外,玛莎在剧中多次称呼乔治为“孩子”,并称自己为“大地母亲”,这些都反映出了玛莎渴望成为母亲的心愿,而帮助她实现这一心愿的人就是乔治。在玛莎心中,不仅是她自己把乔治当成孩子,她的父亲也把乔治当成孩子,因为当初不仅玛莎看上了乔治,她的父亲也看上了乔治,觉得乔治是个可造之材,要把他培养成接班人。通常意义上说,接班人一般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在这层意义上,乔治就充当了玛莎及其父亲的继承人。因此,玛莎心里认为,把乔治当成孩子是她与父亲共同的选择,乔治就是她与父亲的孩子。

但是,乔治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他既没有冲劲,也不进取,对举办校管会成员晚宴、筹款等事宜也不擅长,他让玛莎的父亲失望,在她的眼中他就是个熊包,“一个大……熊包蛋”(黄晋凯,1995:587)。事实证明,乔治在处理学校事宜的能力上远远不及玛莎的父亲,甚至可以说是软弱无能,于是玛莎和父亲开始考虑剥夺他的接班人资格。在玛莎的眼中,乔治这个孩子不仅让她失望,也让她父亲失望。所以,不管是为了她自己,还是为了父亲,她都得换掉这个不成器的孩子,另找一个优秀的孩子取而代之。由于玛莎没有生育能力,她就只能靠想象塑造出一个儿子。

2.2 吉姆的真实身份

玛莎起先试图把对父亲的压抑着的情感转移到乔治身上,但这一尝试失败之后,她转而将这种感情移置到假想的儿子吉姆身上。她把吉姆看成是她与父亲的儿子,以此满足自己为父亲生孩子的愿望。首先,吉姆和玛莎的父亲在外貌上是相像的。吉姆像她父亲一样四肢结实,长相帅气。更重要的是,玛莎一再强调吉姆像她和她父亲一样拥有一双绿色的眼睛。其次,玛莎的父亲强势能干,给予她一种安全感。而吉姆也如此,他力量强大,可以保护她免受软弱的侵蚀。因此,吉姆在显意(manifest content)上是玛莎和乔治的儿子,在隐意(latent content)上却是她和父亲的孩子。

3. 阿尔比潜意识中的厌女症

在爱德华·阿尔比的笔下,玛莎是一个“神经兮兮、唠唠叨叨”(黄晋凯,1995:660),而且病态的女性。她从小形成了恋父情结,在这一情结的影响下,她本想选择一个帅气潇洒、聪明能干的丈夫作为父亲的替身,但结果却与预想的截然相反。这一幻想破灭之后,她又发挥其奇特怪异的想象力,凭空捏造出一个儿子,并在无意识中把这个儿子当成是自己与父亲的孩子,以此来满足自己不能达成的有违伦常的病态的心愿。但阿尔比又一次让玛莎的幻想破灭了,儿子被乔治“杀死”,她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化为泡沫。阿尔比让玛莎的幻想一次次破灭,从而把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荒诞可笑的女人。她不仅思想行为荒诞可笑,就连最后的结局也荒诞可笑。阿尔比从而实现了对玛莎的丑化。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篇文学作品是作者无意识精神的外化表达。从而文学作品必须被当作一种梦境来处理,把精神分析技术用到文本中来揭示作者被深藏的创作动机、被压抑的欲望和心愿”(查尔斯·E·布莱斯勒,2014:158)。在这一点上,《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也不例外。

阿尔比对玛莎的丑化反映出他潜意识中的厌女症。而这与阿尔比的童年经历不无关系。阿尔比在出生十八天之后就被他的養父母里德·阿尔比和弗朗西斯·阿尔比收养。他的养父个子矮小、沉默寡言;而他的养母个子高大、专横跋扈,他们婚后的生活一直过得不愉快。阿尔比从小在他养母的强势专横下生活,滋生出了对养母的强烈的厌恶与反感乃至恨意。根据弗洛伊德的文学与精神分析的关系理论,文学想象来自幻想或白日梦,“用来满足遭到压抑而无法实现的愿望”(朱刚,2006:171)。阿尔比借助丑化戏剧中的女性人物来表达他从小压抑着的对继母的愤懑和反感。他把玛莎描写成一个具有恋父情结的异常心理的女性,本身就不是对玛莎的肯定。玛莎在恋父情结的作祟下,一再寻找幻像来满足自己的黑暗心理。阿尔比一再打破她的幻想,一再剥夺她心存希望的机会,也体现了阿尔比潜意识中对玛莎的否定。在阿尔比的笔下,不仅玛莎是一个负面人物,剧中另一个女性角色哈妮也不是一个正面人物,她庸俗糊涂、头脑不清。就连传说中的玛莎的继母也是一个面目丑陋、年老色衰的巫女。阿尔比对剧中女性人物的否定和丑化反映出了他潜意识中的厌女症。

4. 结语

早年丧母使玛莎幼小的心灵自小就缺少爱的呵护,渴望爱的她渐渐对相依为命的父亲产生了依恋之情。她的恋父情结一经形成,便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实现与父亲长相厮守的心愿,她弱化继母的存在,寻找父亲的替身;为了弥补不能为父亲生儿育女的遗憾,她先把丈夫当作父亲理想的继承人,而后又凭空捏造出一个儿子。最终,她的愿望一个个落空,她所期待的不过是黄粱一梦。她既荒诞又可笑。

阿尔比的童年经历使他潜意识中形成了厌女症,在塑造玛莎的过程中,这一潜意识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使他把玛莎塑造成一个具有恋父情结的异常心理的女性。尽管如此,瑕不掩瑜,阿尔比的厌女症并不影响他曾作为美国戏剧界中流砥柱的地位,更无法抹灭他为美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所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查尔斯·E·布莱斯勒.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五版)[M]. 赵勇、李莎、常培杰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黄晋凯主编. 荒诞派戏剧[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转移表现
古代云南政治中心与民族文化中心的变迁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室内效果图的计算机表现技法之教学要点浅析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转移排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