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故乡纪行
2018-07-27孟繁仁郭维忠
孟繁仁 郭维忠
从山西省城太原出发,沿着宽敞、平坦的太汾公路驱车南行,过晋阳湖,越晋王岭,约一小时左右,就来到傍依青山、濒临绿水,以盛产甜格映映的葡萄和酸香诱人的老陈醋而弛誉神州大地的清徐县城。这里,就是驰名世界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作者、中国古代小说之王罗贯中的故乡。
罗氏家族是清徐县的一个有声望的家族。从罗氏家族始祖罗仲祥于唐末五代初期落籍于清徐算起,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清徐《罗氏家谱》记载:罗仲祥原籍四川成都府人,于五代后唐(923—936)时担任“青州(清徐县古称)仆射”,后因原籍水灾和五代战乱,无法返回故乡四川,遂“避乱” 隐居于清徐县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之寺沟村,直到宋代初年社会生活安定下来之后,罗氏家族三世祖才迁移回清徐县城居住。以后,子孙繁衍,遂成大族。现在,罗氏家族后裔不仅分散居住于清徐县的不少村镇,而且太原及祁县、原平和河南、陕西都有罗氏子孙分布落籍。
明代是清徐罗氏家族的兴旺鼎盛时期,据《清徐县志》和《罗氏家谱》记载:明代三百余年时间, 清徐罗氏家族就出现贡生十五人、知县五人及进士一人,清徐县城内的多条街巷,以罗姓命名,并且为罗氏人物树立的牌坊就有五座。罗氏家族兴旺鼎盛、人才辈出的情况,可见一斑。由于罗氏家族一直保持了 “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良好家风,因此,在清徐县一直享有较高的声望。清徐县第一部县志,就是由罗氏家族后裔罗国善“搜括祖考抄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材料,才得以编撰成功的,罗氏家族也由此获得了“文献世家”的美称。
清徐罗氏家族的后裔,目前主要居住在县城南关、北大街以及城关附近的大北村,《罗氏家谱》 就是从住在大北村的罗氏家族第一支,第二十二代后裔罗礼重先生家中访得的。这位年已七十四岁的老人,当年在“文化革命”中,冒着极大的危险, 把《罗氏家谱》转移到自己家中,珍重地保护起来, 使这部家谱幸免于难。正是这部家谱中的序跋文字和记录有罗贯中堂兄罗才盈,侄子罗定的名字,才为我们揭开罗贯中之谜提供了决定性的材料。
据《罗氏家谱》提供的材料考证,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后略名为“本”,字贯中,是罗氏家族第一支第六代后裔罗锦的次子,他的生年,约在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前后,罗锦曾任元代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或清源县录事司)“司吏”,共生子六人,即才聚、才本、才增、才森、才宝、才仓。前四子的取名排列为“聚本增森”,表现出罗贯中父、 祖辈期望家族人丁兴旺、家业茂盛的良好愿望。而罗贯中的名、字,与其家族始祖罗仲祥所任的“青州仆射”官职紧密相连。罗(才)本之名,出自《礼记·郊特性》“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而“貫中”之名, 则以其祖曾任“仆射”官职,“古者重武,以善射者掌事……仆射者,仆役于射也”,乃取《仪礼·乡射》“不贯不释”(贯为中而不脱)之意,命字为贯中。 汉代王充《识余》曰:“古者立字展名,取同义。”就罗(才)本、贯中的名字而言,就恰好是一组有特定意义的同义词:仆射即其祖,其祖即仆射。其名, 其字,均包涵着“不忘源本,永念乃祖”的意义。
自古以来,山西民间就有“叨歇话”的习惯。罗氏家族始祖罗仲祥当年在清徐落籍的背景故事,也通过罗氏家族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在青少年时代罗贯中的心灵和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并不仅仅由于唐末五代初期“晋王”李克用长期驻守太原,他与黄巢、朱温之间的杀伐征战故事本身就充满趣味和刺激,成为山西太原、晋中民间传演不衰的杂剧题材,更主要的是由于位于清徐与太原之间的一座山岭(距清徐7.5公里左右)即以“晋王岭”命名。而五代时期风云一时的传奇英雄李存孝的陵墓,就在距离清徐不足15公里之遥的太原风峪沟沟口。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竟与自己的家庭历史如此紧密联系,竟与自己的生活空间如此真实贴近,这不能不使青少年时代的罗贯中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他在青少年时代的无数个不眠之夜,与自己的伙伴们围坐在家族长辈们的身边,听他们讲述一个又一个与自己家族历史相连沿伸的历史故事,激发起他对绵远悠久的往昔岁月和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的浓厚兴趣,这种无意间的熏陶感染,对罗贯中后来以选择通俗历史小说创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距离风峪沟口李存孝墓以东不到5公里,就是当年李唐王朝的发祥之地古城晋阳。当年唐高祖李渊与其子太宗李世民从这里发难起兵建立李唐王朝的故事传说,自然也是那些长辈们口耳相传、敷演叨歇的故事内容。不过,在罗贯中之时,这座兴盛一时的历史古城已经被夷为平地,从三晋大地上消失踪迹,原因是:太原古城不仅在隋唐之际产生过李渊、李世民这样的唐朝开国皇帝,而且在五代时期又接连涌现了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等好几位“真龙天子”,这不能不使继五代之后建立的赵宋王朝的统治者感到恐惧。所以, 在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下令火烧、水淹、毁火了这座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代名城,以防止这座“龙城” 再度出现“真龙天子”,给赵宋王朝构成威胁。这些家乡的历史遗迹,激发了罗贯中心中的无限感慨,他后来在小说试笔之作《残唐五代演义传》中,借“史官”之口,写了二首咏怀诗;
(一)
存孝当年吊伐勤,要将忠义报先君。
止因打虎追巢贼,死戮彦龙败敌军。
非是兵机无计策,只缘天意有攸分。
太唐基业今何在?唯有将军一古坟。
(二)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宫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此外,故乡耆旧讲述的赵光义毁灭晋阳城的历史故事也使罗贯中刻骨难忘。他以这一事件的史实和自己踏勘的实感为蓝本,后来在《水浒传》的定稿本《全传》本征田虎部分,敷演出“混江龙水灌太原城”的故事情节,把晋阳太原历史上最悲惨难忘的一幕艺术地再现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
人常言:爱之弥深皆由知之弥深。由于罗贯中对故乡太原的山川草木、历史人物有如此深刻的熟悉了解,所以,虽然他在成年以后即浪迹江湖,南下江、浙,西游鄂、蜀,自号为“湖海散人”,晚年又隐居著述于河南浚县(今鹤壁市)许家沟村, 但故乡太原的山山水水和祖先之辈的哺乳、养育之恩,却使他终身难忘,日夜思念,萦绕梦魂。正是这种对家乡故国的深挚热爱、思念之情,激发起他撰写《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两朝志传》以及《水浒传》中有关篇章的创作激情。假如罗贯中真是少数人所误认为的浙江人或山东人,对山西的历史人情毫不熟悉了解,那他绝对不会如此倾心、 动情地描写千里以外、风马牛不相及的山西太原之事。
在清徐县城西白石沟内后窑村,名为“罗家围”的一个山坳里,就是埋葬着罗氏始祖及二、三世祖先遗骨的“罗氏祖茔”。这里青山环抱,草木青翠,风景优美,因此,罗氏祖先才选中这块“风水宝地”作为坟茔。罗贯中脑海中,对这块祖先长眠之地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不只一次地在《水浒传》的初稿本和定稿本中,涉及描写到清徐白石沟。他在《水浒志传评林》、刘兴我本、藜光堂本等初稿写本、改本中的征田虎部分,杜撰了“黑旋风异境遇仙翁”的情节,借一位“须眉皆白,形貌苍古”的老翁之口说:“我这里与仙境隔邻,名唤斗鸡村。只有两姓,对岸姓庞,老拙住处姓钱,却是唐僖宗朝代因避黄巢乱,移家在此居住,不知已经多少年数了。”在《水浒全传》第108回,还多次出现位于清徐白石沟口的“平泉桥”地名。而在平泉村,确实有庞姓居民在此世代居住。所以,罗贯中等于在书中把罗氏家族落籍清徐的背景缘起直接道出。在定稿本《水浒全传》中,罗贯中还虚构出仇琼英之母宋氏被田虎所掳,最后在“太原石室山”跳下高冈,殉节而死,其尸化作一块“白赛霜雪,一毫儿瑕疵也没有的美石。” 书中所写的“石室山”,实际就是罗氏始祖落籍居住的清徐白石山,因为这里盛产白石,所以自古迄今一直是太原及晋中一带主要的采石场所。罗贯中通过这一故事情节,一方面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向自己家族当年的避乱落籍之地,一方面又记下了一则清徐白石沟因以得名的动人的故事传说。罗贯中借自己笔下的人物故事,抒泄自己的思乡之情,以浇胸中怀念家族亲人之块垒,可以说已经调动了一切可用的艺术手段。
罗贯中生活在十四世纪中、后期,他前半生所生活的元代社会,是知识分子处境悲惨,沉沦于 “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列的黑暗社会,专横無知的蒙元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弃掷不用,倒是使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上对他们的牢笼钳制,这就使得罗贯中得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洞察社会,审视人生,并以一种与封建传统思想全然不同的道德标准去臧否人物,反思历史。他在《三国演义》《水浒全传》等几部小说作品中,对昏庸腐朽、残暴自私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揭露;对古代忠良之士“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坎坷命运和不幸结局进行了感人肺腑的生动描述;尤其是通过对封建统治阶级“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丑恶伎俩的揭露描写, 对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灌输的“忠君”思想,提出了彻底的怀疑和否定。同时,他在作品中还塑造了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刘、关、张“桃园结义”模式,塑造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义、勇敢精神的化身形象关羽;以及为了兄弟情义,可以不要江山的反映广大民众理想愿望的“平民帝王”形象刘备,并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个“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人人平等友爱的“水泊梁山”这样一个乌托邦社会。这一切都反映了罗贯中对封建黑暗专制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否定, 以及他对民主、自由、平等社会向往追求的进步思想。
罗贯中的晚年,已经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由于自己曾经一度投身于朱元璋的政敌张士诚幕中,自己又在《水浒全传》结尾直接影射讽刺了朱元璋屠戮开国勋臣的罪行,因此,罗贯中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见容于当道。为了不致因此给自己的家族和亲人招致祸端,他乃取《水经注》引《尚书大传》中“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之语, 在自己的几部小说中题署为“东原罗贯中”;又取《地形志》中“阳曲”取于“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 乃描写《水浒志传评林》中自己的虚象化身人物“许贯忠”为“河北曲阳人”,一方面曲折而明白地告诉人们籍贯太原,一方面又在这一问题上巧妙地布下疑阵。
在清徐县城南关罗家巷,有一座坐南朝北的院落,这就是修建于明代中叶的罗家祠堂。现在,这座古老的建筑已经衍为民居。当年,每十年一次的祭祖大典和续修家谱活动,都在这里隆重举行。由于罗贯中一生“不务正业”,长期侧身于社会“下九流”的倡优、伎艺行列;并写作“倡乱”“诲盗”之作《水浒全传》,为了不使这个“忤逆不孝”和“大逆不道”的不肖子孙给罗氏家族招致耻辱、祸端,因此,在明代隆庆元年(1567)倡修《罗氏家谱》时,罗氏家族的长辈们,根据封建社会“倡优隶卒不许上谱”“忤逆不孝不许上谱”等约定俗成的惯例, 在这里作出了一项秘密而重要的决定:把罗(才)本贯中的名字从《罗氏家谱》中予以除名,只在其父罗锦名下,记以“次子出外”。
就此,中国古代小说之王罗贯中的光辉名字, 在清徐《罗氏家谱》中横遭删除,销声敛迹!
但是,斯人虽逝,著作永存!罗贯中以自己的天才创作劳动,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的文明发展进步,留下一笔永远闪烁绚丽灿烂光华的宝贵财富,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位中华民族伟大儿子的光辉名字——罗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