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光同尘阳和城

2018-07-27刘媛

文史月刊 2018年7期

刘媛

阳和城是明长城遗址之一,所在位置是今山西省大同市陽高县的县城。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北方雄镇、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有“京畿肩背”“神京门户”之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卫所即今阳和城所在地。清初改“阳和卫”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县,属大同府。

《三云筹俎考》记载:“阳和城(洪武三十一年砖建,万历三十年重修)本城离边密迩,为极冲,边外鹅沟等处,兀慎台吉男朝台吉、酋首屹力哥倘不浪等部落住牧。先年大虏入犯,曾有覆军殒将之祸。自嘉靖二十五年,军门从朔州移镇,重兵云屯,旋改朔兵备为阳和道,以本城原设参将改调天城,而以天城入卫游击补之。万历二三年又增抚夷守备左右掖营,管粮同知等官威□声慑,迄兹就款,似无足虑,但群酋之乞讨络绎三镇之轮蹄辐辏,烦扰放疲,惟本城独当之耳。”

以上文献中提到了“阳和道”,这涉及到了明大同镇的军事层级布置。明代北部长城边防共分“九镇”,可以理解为“九大军区”,最高一级是“镇”,例如山西北部分布有“山西镇”“大同镇”;其次是“道”,根据《三云筹俎考》记载,大同镇下设四道,其中之一是“阳和道”;“道”之下的层级是“路”,大同镇所辖的四道总共下设九路,其中“阳和道”下辖新平路、东路;“路”再细分下去,就是“城”“堡”,阳和城以及《走笔长城》前几篇提及的各“堡”即在其中。从“镇”到“道”,再到“路”,再到“城”“堡”,这四个层级构成从上往下的管辖关系,分别驻守不同范围的“边”“墩”等,构成了一套条理分明、高效有力的军事防御体系。

以上文献里还提到了阳和城修筑于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说,在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所修。明朝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领二十六卫,辖区广大,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至黄河边的偏关,北至今呼和浩特,南至雁门关,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数百公里。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命大将军徐达修筑山西、北平边,“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明史·兵志》)。明代有8个皇帝在山西北部地区修长城。最早的是洪武时期,修了12城、1堡。最晚是万历年间。到《三云筹俎考》成书的年代,大同镇沿着长城形成了“1镇、4道、9路、20城、52堡”的繁密驻兵防御体系。

虽然阳和城修筑于明洪武年间,但阳高地区的行政设置历史却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早在西汉时期即置高柳县,附近还有“道人县”,与高柳县同属代郡。阳和城南部的汉墓群遗存丰富,目前存有汉墓58冢,分布于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范围内。封土堆残存高十多米,冢体上多有被盗挖的痕迹。资料记载早在1943年春,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偕助手在古城村东发掘汉墓3冢,均为砖室墓,出土并运走大批汉代文物,主要有铜博山炉、铜印、铜镜和带钩等,随后的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

阳和城之南,有著名的“许家窑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来此考察,发掘出了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古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有许家窑人顶骨、枕骨残片以及齿、颌骨等。其中一块完整的右侧头顶骨,是全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的古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相隔,遂在此定居。这一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石制品类有1.4万余件,其中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砍斫器、石球等多种形式。仅石球就发现1079个,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其他石器均形小精细,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间重要过渡环节。动物化石主要有普氏野马、披毛犀、普氏原羚、鹅喉羚、野猪、狼、虎等20余种。”今这一带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被沟对岸的河北省大力挖掘整理,与附近的其它考古成果一起打包宣传,连各高速公路服务区都有大幅宣传内容,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泥河湾文化”文化旅游现象,许家窑人遗址上的文物保护碑也变成了河北省所立的“侯家窑人遗址”。

令今天的阳高人倍感自豪的,是来自伟人毛泽东的一条批示。“很高兴地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的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的规划,要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这是毛泽东主席1955年11月1日在《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的按语中批示。由此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阳高曾经接待过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数十万人前来参观学习。如今大泉山建起了大泉山精神纪念馆,已经是“红色教育基地”。

历史地看,大同长城沿线植被稀少是有客观原因的。终明一代,为了国防的需要,朝廷要求长城沿线每年烧草砍树,这样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就无法躲藏,这项制度有利于保家卫国。但这样几个世纪下来,就出现了河流干涸、土地沙化。现实地看,建国后长城沿线的人们为了生存,从未停止对自然环境欠账的偿还。大泉山的几位农民,用尽各种办法,硬是让光秃秃的山头上长了树木、成了林、涵养出了适宜养殖、种植的小生态。在“大泉山精神”的感召下,整个中国北方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生态恢复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同样是新时期的“国策”。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项工程依然还在进行,这些年山西北部地区的沙尘暴规模明显小了、时间短了,甚至消失了,干涸的河流开始复流,人工林中也逐渐有了多种多样的野生小动物,局部地区甚至重新出现了狍子等较大型动物,表明“三北防护林”成效日渐巨大。

阳和城在大同的近现代史上曾经地位显赫。明末清初的时候,大同镇城遭遇多尔衮强力的损毁,以至于不得不将各种府治迁往阳和城,行政中心一度从大同挪到了阳高。与天成城一样,在抗日战争时期,阳和城也遭到了日军残酷的屠城,城池损毁严重。

阳和城里有一座云林寺。云林寺座落在山西省阳高县城西南隅,为明代敕建,其中大雄宝殿为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殿内建筑构件遍体施彩。大殿内共有明代塑像25尊,明代壁画面积约200平方米。明代的建筑,明代的雕塑,明代的壁画,且都艺术价值极高,这在整个北方古建筑遗存里是极为罕见的。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三世佛墙背后绘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神情娴静,表情自然,具有辽代风格。三大士像绘画在一起实属罕见,而其中观音菩萨的手指所指,竟然有杏花,这大概只能在这里看到了。

从距今60年的大泉山,到距今600年的云林寺、阳和城,到距今2000年的汉墓,再到距今10万年的许家窑人遗址,阳和城是一个混合着各种历史光彩的地方。《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充满沧桑的阳和城被历史挫去了锋芒,解脱了纷争,城池也收敛了光芒,混同进了尘世,成了一座普通的县城。然而阳高也是有着深厚底蕴的地方,今天的阳高已经苏醒,正在坦然自信地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