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法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应用
2018-07-27阳富强宋雨泽蔡逸伦
阳富强, 宋雨泽, 蔡逸伦
(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州 350116)
0 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注重教师科研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作为承载这一任务的载体,正在不断发展,建设投入逐年增多[1]。高校实验室当前总体呈现出人流量多、人员复杂、开放管理、设备复杂等特点,诸多潜在安全隐患给广大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近年来高校实验室时有发生各类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借助互联网统计了2011~2016年期间发生在国内高校实验室的部分典型事故案例(见表1)。
表1 2011-2016年间高校实验室部分事故案例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正常运行,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基本保障[2]。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愈加频繁。基于当前严峻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如何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5S”管理方法在诸多企业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在此,本文尝试将“5S”法应用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旨在改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现状。
1 高校实验室事故类型及原因
高校实验室事故诱因复杂,安全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实验室存有大量危险化学品、反应容器、高温高压装置等,危险因素众多[4]。据统计,高校实验室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最多;毒害事故发生相对较少,但其造成伤亡数量最多;火灾、爆炸、毒害事故是目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5]。通过对以往事故的调查分析,对常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原因,具体见表2[6-9]。
统计表明,违反操作规程或误操作引发的实验室事故最多,其次是设备老化、故障或缺陷、线路老化或短路等因素。高校实验室事故原因可以区分为个人因素、设备与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操作失误、违规操作、实验准备不足、疏忽大意等;设备与环境因素主要涉及设备老化、故障、超负载、防护失效、实验室脏乱等;管理因素有缺乏安全教育和培训、规章制度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健全等[10]。
表2 高校常见的实验室事故类型与原因
2 “5S”法的内涵与意义
“5S”指在生产现场对人员、机器、材料等生产要素所处的状态进行有效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5部分,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达到规范化管理。在企业中“5S”通常以节约时间和资源、防止出现不良产品、减少消耗、按时完成任务、无不良行为和事故为目标。该方法在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多个国家的企业作业场所广泛应用,对培养人才和工程师有着重要作用。目前,“5S”法在建立和维护高效、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内容见表3[11-14]。
“5S”管理可以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建立和维护较佳的实验室形象,提高师生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进而保障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该方法是一个细致、持久、系统的过程,其核心是使人员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团队精神[15]。
表3 “5S”法的基本内容
3 “5S”管理体系的应用
3.1 构建实验室“5S”安全管理体系
进行“5S”管理首先要构建“5S”管理体系,确定由谁管理、目标是什么、怎么管理、如何实施等问题。针对高校实验室的特点,构建适用于实验室的“5S”管理体系见图1。
图1 5S管理体系
3.2 “5S”管理体系的运作
(1) 成立“5S”管理组织。管理组织作为管理核心,负责制定管理制度,计划、决策、维护日常管理和组织相关培训等工作,要明确职能。各学院领导和各专业主任作为组织领导层,负责决策与推行。高校实验室中,负责实验室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实验室老师对实验室状况最为了解,由其作为组织委员,负责具体管理事项与监督工作。
(2) 确定目标。目标制定需与实验室具体情况相结合,如保证实验人员违规率不超过2%,实验室内寻找必需品的时间保持到30 s以内,仪器设备使用时都能正常运行等。目标制定应具体,拒绝宽泛,目标不止一个,也不需太多。
(3) 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办法。推行“5S”活动需要具体、可操作性的计划,确定“5S”管理的5个环节具体如何实施。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时应考虑如下问题:如何改进、简化实施过程?如何在实验室实践中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其安全性和风险率最小化[12]?
(4) 宣传与教育。“5S”推进需要全员参与,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师生的“5S”意识。通过对参与人员进行授课或组织培训讲座,专业教师可以参与编写适合本专业实验室的“5S”管理手册作为宣传和教育材料;还可以依托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平台制作短片、广播、海报等进行宣传。通过宣传与教育让参与人员了解“5S”管理的内容、工作计划、实施办法、检查机制等,提升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信心。
(5) 实施。根据制定的工作计划和实施办法进行整理与整顿。其中,整理是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检查,将实验室中不必要的物品,如废旧器皿、无用文件、不需要的仪器等移出实验室,放置于专门储存间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化学实验室中,对药品试剂的整理更要严格落实,制定清单,不需要的试剂按要求存放,过期的化学品及时报废处理。整理的原则是考虑物品的取用和放置频率,经过整理为实验室腾出空间,使场所整洁有序。由于实验室人流多,隔一段时间可能产生新的不必要物品,需要定期整理实验场所。整顿是对整理后留下的必要品按使用频率和类别定位、定量,明确标识,使物品在需要时能快速取用,一般保证30 s内找到。在实验室中,对于化学药品要重点做好标记,按性质分类放置,要符合存放要求[16],如互相反应的试剂隔开放置,需要避光放置的一定要放置到遮阳处。在进行标示时,标记的颜色、图像遵循统一原则。
根据整理、整顿的原则,按照使用频率界定物品存留标准和保管标准,如表4。
清扫环节要做好设备维护、保持实验场所环境卫生。地板、墙壁、工具架、机器设备、仪器工具以及门窗等都是清扫对象。根据不同仪器设备制定合适的管理计划,做好设备的检查、维护,保证设备的稳定与安全。清除场所垃圾也是清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会影响实验环境,如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在破碎矿石中产生较多碎屑和粉尘,污染实验环境和仪器,一般规定实验结束后必须进行清扫。
表4 实验室物品的存留及保管规则
经过整理、整顿、清扫之后,保证实验室呈现最佳状态。清洁环节是维持“3S”的成果,并不断深化“3S”工作,将该项工作制度化。通过制定清洁表,按照表格内容进行现场清洁。针对不同项目编制相适用的清洁表,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为例,编制的清洁表见表5。
表5 仪器设备清洁表
除仪器设备外,门窗、地面、物品柜等也需要编制清洁表进行清洁活动,表格内容应简明扼要,保持在5项以内为好。
素养是“5S”管理的核心,只有提高人员素质,才能坚持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参与管理、提高安全意识与实验技能、自发消除不安全行为、主动维护实验室“5S”管理,由此才能达到长久效果。根据群体心理学特征,在管理推行初期需采取强制性手段与教育指导相结合,逐渐固化行为方式,形成习惯。
(6) 检查与评分。在实施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各个环节现状,了解实施情况。“5S”检查表是管理中应用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执行检查表时不是简单记录得分,具体的问题情况也要做记载,方便以后改进。“5S”检查表应简明、易填写,检查项目不要过于繁多,以4~6项最佳。检查表的制定应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方面着手。以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为例,实验室放有高低温湿热试验箱、烘干燥箱、燃烧炉、抛光机、球磨机等设备,还有各种矿石样本以及无水氯化钙、硫化铁等化学品,实验中会产生碎屑和粉尘,在此制定“5S”诊断表以便检查,具体见表6。
诊断表反映了“5S”活动的进展程度,满分总计100分,优秀、良好、中等、基本合格依次设为90、80、70、60分,各项分值设置应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根据检查结果,发现问题所在。检查表的得分也可以用于组织评比,奖励优秀实验室,提高师生积极性。由表6可看出,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共得67分,达到基本合格的要求。素养得满分,实验室人员素养较高,安全意识较好,违纪情况少;清洁环节得分较低,反应“3S”工作执行力度不够,其中整顿和清扫环节存在问题较多;管理工作执行不够细致,需进行改善。
(7) 反馈。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找出问题根源,便于持续改进管理计划。实验室反馈数据来源有两部分:① 借助检查表直接发现的问题;② 参与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意见与感受。当实施结果不合格时,需反馈给执行层,立即整改。决策层要定期分析反馈数据,决定是否需要修改工作计划。反馈工作应遵循及时发现、认真思考、适当整改的原则,使实验室管理更加高效和人性化。
4 结 语
作为企业重要的现场管理手段之一,“5S”法用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同样可以取得显著效果,有助于提升实验室形象,改善实验室环境和安全现状。“5S”法需要院校各级管理层树立正确的观念,以高校实验室实际情况为依据,学习企业管理经验,构建适用的“5S”管理体系。在应用中通常以制定检查表作为主要实施与检查工具,准确把握活动进展情况,不断改进现有问题。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素质是本项管理工作的核心,有必要将“5S”管理融入到日常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实行动态管理,不断修正管理计划,鼓励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使实验室“5S”管理理念发展成为实验室安全文化。
表6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5S”诊断检查表和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