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满意度和治理绩效感知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
——基于“中国乡镇民主与治理调查”的实证研究

2018-07-27裴志军陈珊珊

关键词:村庄民主变量

裴志军, 陈珊珊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选举参与是村民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也是其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与接近国家事务和政策的最基本途径。大多数学者研究认可了参与对民主的价值,认为参与影响政府决策、制度和公共生活[1]。在我国农村,选举参与可以改变村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心理,有利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和村民幸福感的提升[2],从而推进国家基层民主建设和农村治理现代化。关于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学者认为制度安排是影响村民政治参与的关键性因素[3],完善的制度安排与参与机制是推动健康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重要保证。因而,在村民参与的研究中,村民自治制度备受关注[4]。村民自治制度作为研究村民选举参与的一个重要视角,应发挥其应有的治理绩效,不能使民主制度与治理的实际绩效脱节[5]。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制度和治理绩效如何共同影响村民选举参与。同时,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受知觉影响,个体感知到环境对行为控制的大小可以充分预测其行为意向[6]。因此,研究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评价对其行为决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制度和治理绩效是村民选举参与的两个重要的前因变量,在村民选举参与中,探索村民在这两个重要的前因变量上的主观感知和评价对其选举参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乡镇民主与治理调查”数据考察制度满意度、治理绩效感知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满意度与村民选举参与

制度是村民选举参与的外部影响因素之一。村民对制度的评价是村民基于主观感知对农村发展制度的认可程度,具体表现为村民对各种制度的满意状态。如果村民对现阶段制度比较满意,表明政府一系列农村发展制度的实施效果达到了村民的预期;如果村民对现阶段制度评价较低,则表明政府一系列农村发展制度的实施效果低于村民的预期,村民会表现出不满意和不信任等情绪。

村民作为农村发展制度的最终承受者与实践者,对农村发展制度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感知更为敏感[7]。村民的政治参与意愿和积极性体现在对农村政治制度的满意度上。村民选举参与和政治制度联系密切,良好的选举参与需要村民对政治制度的高度认同和支持;而政治制度的良好建设和不断创新则是充分调动村民选举参与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前提[8]。其中,村民自治制度的运作效率是影响政治信任的主要变量,政治信任则有助于提高村民选举参与的积极性[9],从而推动村民自治。可见,村民选举参与和政治制度满意度显著相关[10],政治制度满意度是村民选举参与的首要条件。研究发现村民不愿意参与选举缘于其对村民选举制度持有不同意见[11],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程度也对村民选举参与有重要影响[12]。因此,假设村民对农村发展制度的评价越高,则选举参与的积极性越高(H1)。

(二)治理绩效感知与村民选举参与

治理绩效感知是村民基于主观感知对村庄治理作出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村民收入、村民生活满意度以及政治生活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如果村民对本村庄各方面的治理评价较高,表明村民对本村庄治理绩效比较满意,有助于增加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促使村民积极参与包括村民选举在内的各种公共活动;如果村民对本村庄各方面的治理评价较低,表明村民对本村庄治理绩效不满意,从而导致村民对公共活动产生冷漠、不满意和不信任等情绪。可见,治理绩效感知是村民作出集体行动前的内隐性心理感受,是影响村民选举参与的心理变量之一。

村庄治理绩效强调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村庄经济发展水平与村民选举参与显著正相关,且村庄的人均集体收入和村民的相对生活水平可以预测村庄选举的规范程度[13]。村庄治理绩效还体现在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上。村民个体感到越幸福,生活满意度越高,则越有可能参与选举和政治事务[14]。在村民对个体收入的感知方面,研究发现个体相对收入除了影响村民的主观幸福感外[15],还影响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个体相对收入越高,其选举参与积极性越高[16]。

村庄治理绩效还体现在对基层政府的工作感知方面。具体体现在:(1)政府信任度是治理绩效感知的一种体现形式,体现为村民对政府工作、服务效率和态度作风的一种肯定。政府信任度与村民选举参与显著正相关,村民对政府信任度越高,则选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17-18],会显著增加其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的概率[19]。因此,增强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是促进村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20]。(2)政府工作满意度是治理绩效感知的另一种体现形式,直接影响村民的选举参与行为。村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是影响村民社会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政府工作效率和作风直接影响村民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如村庄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作风影响村民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包括对村民政治参与态度和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

综上所述,村庄经济发展水平、个体相对收入,是村民对村庄治理经济绩效的感知,是选举参与的经济基础;政府信任度、政府工作满意度,是村民对村庄治理绩效的感知;生活满意度是衡量村庄和谐发展和村民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是村庄治理绩效的重要体现形式。因此,假设村庄治理绩效感知正向影响村民选举参与(H2)。

(三)制度满意度、治理绩效感知与村民选举参与

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可能性[4],制度水平对治理绩效发挥重要作用。在制度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对政府治理不能产生显著影响;而制度建设越完善、越充分,则社会资本对政府治理的正面促进作用越大[21]。研究发现,在社会制度环境中,权力结构的开放程度和产权体系的完备程度,以及社会制度环境中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是理解治理绩效的关键[22]。因此,制度环境是解释治理绩效的重要变量,制度化水平是地方政府治理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完善相关制度是提升治理绩效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农村而言,制度规则能够影响集体行动中的信任与合作,继而影响村民的集体行动[23]。村庄治理要通过制度化的参与来提高治理绩效,以促进村庄发展;而政治参与需要制度保障,缺乏制度保障的政治参与会导致政治不稳定的严重后果[24]。乡村治理绩效不仅要衡量民主制度的进步,还要衡量和评估民主进步所推动的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程度[25]。在村民自治中,理论界常用制度改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和修订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来解释治理绩效,通过制度改良来推动村庄经济发展,提升村民选举的竞争性、参与性和程序性,并以此作为提升村民自治有效性的主要方式[26]。可见,良好制度的确立需要有序的实践,实践实施的程度和结果决定了治理绩效的效果。制度水平是村民选举参与的外部影响环境,治理绩效感知是村民选举参与的心理变量。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承载了强烈的治理期待和民主构想这一双重使命,必须重视治理绩效,通过治理绩效的改善来促进民主的巩固和提高[27],这体现了制度水平与治理绩效对民主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在追求制度水平提升的同时,应重视治理绩效的提升,进而提升村民选举参与的积极性。可见,制度水平是治理绩效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治理绩效则直接影响村民选举参与。

综上所述,在制度满意度、治理绩效感知与村民选举参与的关系中,假设村庄治理绩效感知在制度满意度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H3)。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及说明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南开大学马得勇的“中国乡镇民主与治理调查”,该调查在全国选取了 10 个省(市)24 个乡(镇)的2000多个村户,展开了包括问卷和访谈在内的调查[28]。该调查在每个乡(镇)选取 2~3 个村,每个乡(镇)调查户数约为100 户(每户1人)。问卷涉及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对乡镇政府工作的评价、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评价、对腐败的评价和感知、对基层民主发展的评价,以及其他一些有关政治意识、政治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2613 份(不含试验性调查的2221 份问卷),每个乡(镇)的问卷中均有5%~10%左右的废卷,这主要是由于受访者未能完成问卷内容,这部分问卷为无效问卷,在调查过程中随时剔除。同时,整个样本数据中含有缺失值的问卷样本一并剔除,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094份,本文运用这1094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验证分析。

(二)变量的选取设置

本研究将变量分为控制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赋值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赋值

1.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政治面貌、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等,可直接从问卷中获取,样本的分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自变量。自变量包括制度满意度和治理绩效感知。其中,制度满意度方面,问卷中的题项是“总的来讲,您对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民、农村的政策满意吗?”“总的来讲,您对我国的民主制度发展现状满意吗?”这些问题涉及村民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和政策的感知。将“非常满意”赋值为1,“比较满意”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不太满意”赋值为4,“很不满意”赋值为5,形成了李克特五点量表。制度满意度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654,量表信度较高。治理绩效感知方面,问卷中的题项是“您认为目前本乡(镇)政府哪些做得很好?哪些做得不够?”具体选项包括“发展本地区的经济”“维持治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对乡村老弱孤残的救助工作”“解决村民看病难等医疗卫生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经济、治安、医疗等民生福利问题。将“很好”赋值为1,“比较好”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不太好”赋值为4,“很不好”赋值为5。治理绩效感知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26,量表信度较高。

3.因变量。因变量为村民选举参与。问卷中的题项是“您参加最近的村委会主任或人大代表选举的投票了吗?”被访村民在“参加=0”“没参加=1”之间选择,是个二分变量。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假设检验与结果

根据“中国乡镇民主与治理调查”的数据,分析了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表2)。由表2可知,变量大部分都在5%、1%或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尤其是制度满意度、治理绩效感知和村民选举参与等主要变量的相关性都在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2 主要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注:*表示在5%的水平(双侧)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双侧)上显著,***表示在0.1%的水平(双侧)上显著

为了验证本研究的假设,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表3)。模型1同时估计了控制变量和制度满意度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度满意度对村民选举参与的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且正向影响村民选举参与(β=0.689,p<0.001),表明村民的制度满意度越高,则其选举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因此,假设H1成立。模型2同时估计了控制变量和治理绩效感知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理绩效感知对村民选举参与的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且正向影响村民选举参与(β=0.849,p<0.001),表明村民对村庄治理绩效的评价比较满意,治理绩效满意度越高,则村民选举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因此,假设H2成立。模型3同时估计了控制变量、制度满意度和治理绩效感知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度满意度和治理绩效感知都显著正向影响村民选举参与(β值分别为0.369和0.669,p<0.001),且治理绩效感知相较于制度满意度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更显著,这与治理绩效感知在制度满意度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有关。

表3 各研究变量对村民选举参与影响的logistic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5%的水平(双侧)上显著,**表示在1% 的水平(双侧)上显著,***表示在0.1%的水平(双侧)上显著,R2表示测定系数,β表示标准化回归系数,S.E.表示标准误差

依据Baron和Kenny的回归方法[29],如果设定一个变量是中介变量,则该变量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1)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显著水平;(2)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显著水平;(3)当控制了设定的中介变量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趋于零或显著降低,且这个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应显著不趋于零。进一步检验治理绩效感知在制度满意度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用X表示自变量制度满意度,M表示中介变量治理绩效感知,Y表示因变量村民选举参与。从表4可知,治理绩效感知在制度满意度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符合Baron和Kenny回归方法的3个条件要求,治理绩效感知的中介作用成立,假设H3得到了验证。

表4 治理绩效感知在制度满意度与村民选举参与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注:R2表示测定系数, Exp(B)表示回归系数幂值,S.E.表示标准误差,β表示标准化回归系数,Wals表示Wald统计量,Sig.表示显著性水平

(二)稳健性检验

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在确保测量量表较高信度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以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分别取制度满意度和治理绩效感知的对数作为原自变量的替代变量,对因变量进行回归。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表5),对数转换后的回归结果与之前的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比较稳健。

表5 稳健性检验

注:***表示在0.1%的水平(双侧)上显著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中国乡镇民主与治理调查”获取1094份有效数据,考察了制度满意度和治理绩效感知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满意度和治理绩效感知对村民选举参与有积极影响,且治理绩效感知在制度满意度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结论表明:一方面,村民制度满意度越高,其选举参与的积极性越高。这是因为村民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等越信任、越满意,就越会拥护、支持和参与相应的公共活动。另一方面,村民治理绩效感知越强,其选举参与的积极性越高。这是因为村民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治理绩效感知会影响其制度满意度,进而提高村民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

总的来看,本研究讨论了制度满意度和治理绩效感知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是村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研究的一种新尝试,丰富和扩展了村民政治参与研究的内容和思路,进一步推进人们对村民政治参与、村庄民主发展的理解,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管理有一定的启示。具体包括:(1)要提升村民的制度满意度。基层政府、村庄管理者要关注基层民众对制度政策的满意度评价,不断健全村委会选举制度和组织,及时回应村民的利益诉求,以促进村民自主参与和民主发展。(2)要提高村庄治理绩效。基层政府、村庄管理者要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绩效提升工程;同时,兼顾社会福利,不断关注民生,使村民充分感知政府的努力和绩效,以此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促进基层民主参与的长足发展,助力乡村振兴。(3)制度满意度、治理绩效感知和村民选举参与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践中,应不断改善村民选举参与的环境,带动村民选举参与,以此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制度满意度和治理绩效感知。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1)截面数据的局限性。本文采用的截面数据仅仅考察了制度满意度、治理绩效感知对村民选举参与影响的现时态,未能全面考察其历史态。(2)治理绩效评价的局限性。治理绩效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概念,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探索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治理绩效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3)变量测量以主观评价为主。关于村民选举参与的研究,本研究侧重于分析村民对制度和治理绩效的主观评价,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综合分析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对村民选举参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45.

[2]臧敦刚,余爽,李后建.公共服务、村庄民主与幸福感——基于民族地区757个行政村31615个农户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9-87.

[3]诸凤娟.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与乡镇治理机制完善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60-65.

[4]贺雪峰.论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2(2):88-93.

[5]王金红.村民自治与广东农村治理模式的发展——珠江三角洲若干经济发达村庄治理模式发展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1):63-72.

[6]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C]// KUHL J, BECKMANN J.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1985:11-39.

[7]应小丽.农民自主行为与制度创新[J].政治学研究,2009(2):75-82.

[8]黄辉腾,徐增阳.村民自治的提升:实践创新与制度建设——略论“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J].东南学术,2009(1):71-78.

[9]杨鸣宇.谁更重要?——政治参与行为和主观绩效对政治信任影响的比较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3(2):52-71.

[10]蒋剑桥.村民之乡村民主发展满意度分析——基于全国十省市村庄的调查[J].南方农村,2016(3):50-55.

[11]虞新胜,张永平.村委会选举中农民放弃选举机会的原因分析——基于南方B县花村的选举调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171-175.

[12]胡荣.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影响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2):61-85.

[13]胡荣.经济发展与竞争性的村委会选举[J].社会,2005(3):27-49.

[14]FLAVIN P, KEANE M J.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13(1):63-78.

[15]裴志军.家庭社会资本、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一个浙西农村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7):22-29.

[16]陈伟东,姚亮.选举行为背后:投机博弈——以武汉市C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3):61-66.

[17]孙昕,徐志刚,陶然,等.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4):165-187.

[18]谢治菊.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与选举参与的关联性探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86-94.

[19]易承志.政治信任与内在效能感对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6):16-26.

[20]刘小燕,李慧娟,王敏,等.乡村传播基础结构、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政府与乡村居民间的距离”研究报告之二[J].传播学研究,2014(7):130-145.

[21]马得勇,王正绪.社会资本、民主发展与政府治理——对69个国家的比较研究[J].开放时代,2009(5):70-83.

[22]蔡长昆.制度环境、制度绩效与公共服务市场化:一个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6(4):52-69,80.

[23]何凌霄,张忠根,南永清,等.制度规则与干群关系:破解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行动的困境——基于IAD框架的农户管护意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7(1):9-21.

[24]董江爱.参与、制度与治理绩效的关系研究——村级治理机制及运作效果的比较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6):28-33.

[25]郭正林.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件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4):24-31.

[26]任路.协商民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路径转换与机制重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54-60.

[27]蒋达勇,王金红.反向民主对村民自治制度绩效的影响——一个新的理论解释[J].开放时代,2012(5):82-91.

[28]马得勇.农村政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评《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乡镇半竞争性选举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189-193.

[29]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猜你喜欢

村庄民主变量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抓住不变量解题
我的小村庄
也谈分离变量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