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简、实”——数学课的追求
2018-07-27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校宋晓东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校 宋晓东
一、真实而不形式
数学课堂上,一般老师都会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要摒弃那种为情境而情境、脱离现实、毫无意义的教学,做到真实而不形式。一线老师应该追求创设民主、宽松、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知。
如我校龚月老师教学《年、月、日》一课的片段:
课一开始,老师出示了一张喜羊羊和灰太狼故事中羊村长的图片以及一张钙片的图片(一瓶30粒):
师:每天服用1粒钙片,羊村长每个月都够吗?
生1:每个月够的。
生2:每个月不够的,有的月份有31天。
生3:不一定,有的月份是够的,有的月份是不够的,比如1月份是不够的,1月份是31天,2月份是够的,有28天。
生4:不对,我的年历上看到2月份是29天。
师:要研究钙片够不够,首先要研究每个月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年、月、日”。(板书课题)
每个同学拿到的是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师: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年历卡,你准备怎样研究?
生5:对照自己的年历卡,把每个月的天数写出来,然后研究。
生6:我们每个人的年历卡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小组一起研究。
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对照自己的年历卡填写表格,然后小组内合作研究。
我的研究发现:
1.我研究的年份是___年,这一年共有___个月。
2.这几个月为一类:___ ,因为这几个月都有 ___天。
3.这几个月为一类:___ ,因为这几个月都有___天。
4.我发现___月很特殊,因为这个月有___天。
师:通过独立研究、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7:我们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29天,也有月份有28天。
生8:我们把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归为一类。
师:为什么把这些月份归为一类呢?
生8:因为这些月份都是31天。
师:像这样每个月是31天的月份,我们把这个月称为大月。还有哪些月份是一类的呢?
生8:4月、6月、9月、11月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30天。
师:像这样每个月是30天的月份,我们称这些月份为小月。大月和小月合起来是12个月吗?
生9:老师,不是的,还有一个月既不是30天,也不是31天,它只有28天。
生10:我的2月份是29天。
……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将“年、月、日”的教学设计成了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学生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断探究,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真实的学习探究活动,是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的结合,这样的活动更真实,更有意义。
二、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该是条理清晰、环节简单、方法简明的。数学课要有数学课的味道。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简约是一种新的教学境界,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例如:我校符双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有以下片段:
游戏导入,从生活中的1到单位“1”:
1.说说生活中的1。
师:这是几?(出示一支电子笔)
生:1。
师:一支电子笔能用1来表示,那请大家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围的世界里,你觉得还有什么东西能用1来表示?
生1:1个苹果。
生2:一把椅子、一件衣服、一个西瓜……
生3: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都能回答,你们现在几年级啦?想想除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外,还有什么能用1来表示呢?
生4:1米、1分米、1厘米、1千克、一吨……
师:对,还可以表示一个计量单位。
2.组织学生构建“大”1概念,用“1”表示多个物体。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有3个苹果,它们能用1来表示吗?
生:能。
师:你觉得应该怎么做,3个苹果就能用1来表示了呢?
生5:放在一个盘子里,就变成1盘苹果了。
师:再放一个苹果还能用1表示吗?如果继续往盘子里加苹果,直到装不下了,现在我还能用1来表示这些苹果吗?
生6:1堆苹果。
师:说得真好,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圈把他们圈起来(手势),看作一个整体,这样是不是更像1了呢?现在我想大家应该打开思路了,还有什么能用1来表示?
生7:一群羊、全班学生……
师:说得真好!4个圆片能用1来表示吗?一个班级的学生?全国的人民?
生:能。
3.概括小结。
师:看来啊,这里的1真的很特殊,它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为了把它跟自然数1区分开来,我们给它戴上了双引号,叫作单位“1”。(板书:单位“1”)
这堂课的教学很平常、很简单,但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还是比较充分的。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图形到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通过分类、抽象、概括,进一步感受单位“1”。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容易理解。正如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所说的:“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三、扎实而不机械
扎实是数学课的又一个追求。数学课要把夯实四基作为基础,扎实不是从题海中训练出来的,不是从灌输式的课堂中训练出来的,而是从灵动的课堂中培养出来的。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找到探究的那种快乐。下面是我校符双老师上《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片段:
师生研究单位“1”之后借力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师: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考考大家的眼力。下面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PPT从底部到上面逐个出示(分别出示),让学生估测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
师: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吗?
师:如果把这些分数完整地显示出来,就能得到一个——分数墙。完整呈现(如右图):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2:分子都是1。
生3:涂色都是1份,而且涂色的面积慢慢在变小。
生4:从下往上,分数慢慢在变小。
生5:把单位“1”平均分后,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数就越小。
师:是的,把单位“1”平均分之后,就可以得到许多分数,像这样表示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现在谁能说说的分数单位?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6: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的数。
师:3个呢?
生10:里面有
师:通过对分数意义、分数单位的理解,你有什么发现?
生12:几个 ,就是七分之几。
师:如果是其他分数呢?有这样的发现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分数单位的累加就会得到许多不同的分数。
……
虽然这只是分数单位教学的片段,但体现了数起源于数(shǔ)。分数的意义在于平均分,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前提。分数可以看成是分数单位累加的结果,也就是说分数可以是“数”(shǔ)出来的。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分数。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观察、估测、猜想、发现……将分数的概念意象由静态表征向动态累加转变,在认识分数单位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由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的学习才是扎实的,才是有意义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落地生根。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反思,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数学课应该以“真、简、实”为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