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助推造船模式转型
2018-07-26刘依依
刘依依
摘 要 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是中国由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船企发展现代造船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数字化造船基础薄弱等。真正实现造船模式的转型升级需要船企“内外兼修”,一方面夯实生产组织技术方面的硬实力,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机制方面软实力的培育。
关键词 现代造船模式 转型 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传统造船模式主要是以船体、管系、轮机、电气、铁舾装、涂装等专业划分来组织生产。在该模式下,生产业务流程按工种、分阶段进行分割,造船设计及各工艺流程之间相对分离,生产组织按专业分立、船舶建造按系统进行,人员相对集中,管理相对简单。该造船模式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由于施工工艺、对象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导致难以对整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各车间之间经常存在交叉施工,无法实现同步化均衡生产。此外,在各个生产中间环节,由于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有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船企造船效率仅为日韩水平的 30%。现代造船模式是以统筹理论为指导,应用成组技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按区域组织生产,“壳—舾—涂”作业在空间上分道、时间上有序,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均衡、连续地总装造船。现代造船模式具有平行作业、专业作业、规模化作业等优点。我国自1995年提出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以来,经历了十几年的“转模”工作,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我国发展现代造船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前船企只有“内外兼修”,一方面夯实生产组织方面的硬实力,另一方面加强体制机制方面软实力的培育,才能真正实现造船模式的转型升级。
1我国发展现代造船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仍处于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初级阶段,各船企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造船模式的影响。无论是在生产组织层面,还是在体制机制建构层面,尚没有与现代造船模式相适应。具体而言,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推进现代造船模式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聚焦点在于生产过程管理,参与的部门主要是设计和生产管理部门及车间。而在体制机制方面,并没有营造出一个与现代造船模式相适应的软环境。这就导致至今船企内部存在较为严重的“三重”、“三轻”倾向:重硬件投入,轻软环境治理;重生产现场的热线工作,轻基础管理的冷线工作;重造船开工后的现场调度工作,轻开工前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这种格局导致了企业管理极不稳定,有时“转模”所推行的改革举措会与现有的企业制度产生冲突。
(2)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造船企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先进造船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一,分段划分优化、工艺阶段优化、工序优化等分析并未全面展开,已取得的优化成果也没有固化为标准,生产管理程序的随意性强,导致生产周期难以控制。第二,缺乏资源综合平衡,还没有真正开展企业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企业生产负荷的综合平衡分析,尚未形成具有动态适应能力的管理系统。第三,企业还没有自觉地从投资、劳力、技术三大资源优化配置入手,进行真正的投入产出分析,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生产管理实际上处于分离状态。
(3)数字化造船基础薄弱。近年来,我国在数字化造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些大型造船厂正在逐步实现船舶产品开发、设计、建造、管理、经营和决策全过程的数字化。尽管如此,相较于造船先进国家,目前我国数字化造船的基础比较薄弱,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船企发展现代造船模式。具体表现为:缺乏现代造船模式下企业的标准体系及有效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程序所用代码规范也不统一,数据接口、程序接口、通讯接口等还未有相应的标准。
2造船模式轉型升级的思路
2.1“外修”——夯实生产组织技术
所谓“外修”,是指顺应造船业发展的趋势,夯实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硬实力。当前我国船企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远远不够,亟待通过优化总装造船作业流程、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推动造船模式转型升级。
第一,优化总装造船作业流程。为实现精细化生产,船企应结合自身现有生产资源和生产实际,理顺、细化本企业总装造船的业务流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据企业特定生产条件确定各工序环节的生产节拍, 建立分段流水作业生产线,从而使生产全过程在各个环节上的计划、质量、成本、安全始终处于可控制状态。二是推进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建立布局合理的中间产品专业化协作厂,如钢材加工中心、分段制造中心、管子加工中心等,通过总装厂和若干专业化协作厂形成动态联盟,构建有效的总装造船体系。三是进一步精干主体,把可以通过协作外包的中间产品尽可能分流出去, 使企业集中力量从事总装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大力采用智能制造技术。虽然船舶产品具有非标准化、离散型和定制化特点,在流水线或者模块化组装生产线等方面的运用上存在诸多桎梏,但在船体分段、智能涂装、智能管子加工等中间环节实施智能制造却大有可为。为此:一是应建立全面的造船业务数据库,进行精益化、系统化、标准化的作业任务研究。依托造船业务数据库信息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明确企业的总装范围。二是应推进造船一体化支撑平台的建设,通过将计划信息、合同信息及执行信息集成,实施信息集成与网络一体化集成运行,实现量化精益管理。三是应广泛运用大数据模型分析船舶建造情况,及时评估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偏差情况,实现成本、工期、质量的过程监控,实现智慧造船。四是在装焊、管系、涂装、大分段合拢等方面开展“机器换人”工作,如普及装配焊接自动化、推动管系制造高效化、提高涂装工程机械化、实现大分段合拢精度化。
2.2“内修”——革新企业管理机制
世界船舶工业竞争的大格局中,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十分突出,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所谓“内修”,是指提升船企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推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与现代造船模式相适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应树立与现代造船模式相一致的思想观念,这是成功实施现代造船模式的前提和保证。为此船企必须加快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宣贯和学习树立起新的产品观念、组织观念、生产观念。同时,也要把造船“转模”和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和企业信息化结合起来,树立系统优化理念,树立精益生产理念,以观念更新推动造船企业体制、机制、业务流程及文化再造。
第二,推动船企体制机制改革。为适应现代造船模式,船企应对法人治理结构、领导机制、管理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为此,一方面应结合“转模”大力改革本企业的劳动工资、人事制度等,建立自下而上的绩效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应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明确各个管理层次、区域、岗位职责,实施岗位、技能与劳动报酬相结合的政策,定期组织不同层次的岗位、技能培训。
第三,提高人员素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推行现代造船模式第一要素。现代造船模式要求有懂造船、管理、信息技术的企业家和“一专多能”的操作人员。船企应充分认识到人在现代造船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按现代造船模式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培养具有综合技能、善于协作的企业家以及适应复合工种的操作人员,同时也应考虑从外部引入高精尖人才。
第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船舶制造业先期投入大、周期长,资金是制约船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船企应尽早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设计、经营、制造、采购、储运等全过程,应能针对各分道生产线上的中间产品,实现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核算。
参考文献
[1] 李杰.“智造”:造船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N].现代物流报,2017-04-03(004).
[2] 谢登旺,谢文利,林萍,邢东超,李大千.以总段为中间产品的现代造船模式[J].造船技术,2017(05):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