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自由”思想的研究路径

2018-07-26吴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由中国传统文化

吴丹

[摘 要]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以“自由”观念为切入点,从价值理念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有效研究,是迫切而可行的研究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理念进行继承与改造,可以使传统文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进一步形成与自身民族气质相符合的“自由”思想以及与时代相适应的民主、法治的精神与内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自由”思想;研究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2-0094-04

“自由”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来源看,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精神自由、道德自由与政治自由内涵的继承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理念,使之进一步发展为当下中国化的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极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研究内容。

一、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自由”思想的必要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核心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使人达到自由发展的理想境界,毕生致力于探求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产生于实践,而实践既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获得自由的现实行为基础。在实践中,人除了生产和再生产出人的过程之外,还“生产出他的全面性”[1],即通过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最终形成一个“真”“善”“美”的理想世界。这种理想世界是否得以形成、人类能否得到解放,最终取决于实现它的人的素质的高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用先进的理论说明了人类成为拥有科学世界观与信念坚定、求真务实、平等互助的人的原因,提供了通过改造外部客观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而自觉实现个人人格完善的方法,进而最终形成人类社会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与整合,达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它所追求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指引着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我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先秦儒道思想,也包含着很多张扬人的尊严与价值、追求精神自由与政治自由的积极思想。所以,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自由思想一方面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则需要借助自身传统文化,对其适度加工,以丰富和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价值理论。以儒道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包含着深厚的道德人文精神和充沛的主体自由意识。道德精神与自由意识是人在自觉中对自身生命与生活本身的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解人的道德本性与人生意义的基础上,要求人自觉地实现这种态度,并有效地对其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发生规范和导向作用。然而传统文化的自由思想毕竟产生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或农业文明,历史的局限性必将使其在极权统治者的利用下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的思想资源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伦理道德层面,它高扬主体的意志自由,强化主体的道德自律、道德完善,体现了个体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保证社会自由的合理社会规范的自觉选择,具有政治伦理上的规范功能;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它最终还是屈服于君主专制的强大力量,在与权力结合的过程中逐步走向道德专制,从而失去其自由的本质思想特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的自由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制政治的毒害,但其自身的缺点也助长了专制政治的罪恶。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精华,将先秦儒家、道家自由理念中所包含的德治思想、民本主义和政治抗议精神等核心价值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民主政治思想进行比照并创造性地融合,去除其落后性与保守性的因素,发扬其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相一致的人的独立自由和个性解放精神,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成为推进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和制度文明的有力工具。

二、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自由”思想研究的现状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自由”思想的研究,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当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已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方面,很多学者注重从宏观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与方向,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如何将这些路径和方法落实到具体内容,学界尚缺乏实质性的比较与融合研究的成果。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是与自由无涉的、甚至是相悖的,将传统文化曲解为“专制文化”,而无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与“自由”思想相关的天人之辨、理欲之辨、群己之辨等内容。另有一些学者则偏重于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或亲和性,而对二者之间的差异与对立缺乏研究兴趣。与之相对的是,还有一些学者在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过程中,片面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拒绝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做出先进与落后的分析,从而放弃了要以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任务。因此,在具体内容上如何寻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切入点,并发现两者之间真正的相通性与差别性,是学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具体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从概念、思维、价值三个层面推进。目前,学界主要侧重于从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独具特色的概念、范畴或思维模式进行比较,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有具有潜在的普适性价值理念进行深层发掘,创造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内在本性,又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与世界意义的新理念和新范式。因此,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过程中,更应在价值理念层面进行深层次思考;而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则应该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而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力求在保留民族特性的同時又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故而,以“自由”观念为切入点,是从价值层面与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有效研究的途径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自由”思想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进行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以“自由”观念为切入点,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价值层面与人类终极关怀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在发现两者差异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理念进行继承与改造,可以使传统文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在分析、还原传统文化“自由”理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指导,阐明中国传统文化自由思想的本质与存在的缺陷,批判地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自由思想,使之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国民进一步的自由发展提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支撑。

(一)明确界定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

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指导,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思想,首先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可以从实践的角度,以现实社会历史中的个人如何达到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为最终价值目标来进行研究。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自由是指人能够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自由意味着人们自愿选择、自觉遵循普遍规范,以获得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人对自身自由的获得也就是个体实现对自身的本质的占有,获得精神解放的愉悦。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进行文本上的深入分析与总结后,可以以其先进的理论为标尺,分析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自由思想的积极内涵与消极因素,寻求中国传统文化自由思想中符合時代需求的内容。

(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自由思想的资源,因此,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期儒道自由思想的本意很有必要。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思想可以从思想家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处理中得以展现。

以民本为基础的儒家自由思想,强调率性、修道,力求从德性上建立积极的人生;以成就主体个性为追求的道家自由思想,追求无为、自化,力求从情意上解脱外物的羁绊。这些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儒道思想中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先秦儒道的思想家们将人生的终极意义与最高价值定位于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自身内在的尺度,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忠实于内在的精神,最终以达到精神自由之境。在获得个体道德修养和意志自由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追求社会层面的政治自由,认为“仁”或“道”才是人民认为国家与君主存在与否的根据,是一切制度、行为及其设施得以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最高标准。这不仅为处理个体自由与他人自由发生冲突时提供了一种合乎理性的解决办法,也决定了先秦儒、道学者视域下的人民与国家、君与臣的性质与关系的设定。只要君王合乎仁德,人民就可以拥立;而对无德之君,人民则有权利放弃、倾覆,甚至杀戮。先秦思想家认为人民拥有对君主进行取舍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个体发挥政治自由的可能性。总体而言,这些思想对个体获得自由之境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了通往个体精神自由、政治自由的具体途径。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寻求对传统文化“自由”思想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在秦汉集权专制统治下,儒道“自由”思想逐步妥协与变化,政治主体由个体性的人民转向君王,原本积极的自由思想逐步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从而促使了中国历史上极权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由于时代局限性,就先秦至明清各时代学者而言,他们不可能认识到生产力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决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基础。因此,他们也就既无法看到以物质根本的经济平等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和平等精神的实质,也无法理解“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因此,在寻求对传统文化“自由”思想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过程中,只有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为指导,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以现实世界为认识对象,在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去除专制主义对儒道“自由”思想的扭曲,强化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法律对于政权的约束,才能合理地发挥传统文化“自由”思想的社会批判性和道德独立性,使传统文化原本积极的“自由”思想在当今社会得以显现。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的分析、梳理和归纳,可能并可以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民主政治与制度文明的有力工具。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和处理当今社会中的各种现实矛盾与冲突,以协调、平衡和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加强本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最终达到推广中国文化、进一步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 祁丽华]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由中国传统文化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