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思考

2018-07-26黄菲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年18期
关键词:海绵规划生态

黄菲

1概述

伴随着城镇化的迅猛进程,区域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大,流域地形地貌和地表覆盖状况被急剧改变,自然水文循环过程被打乱。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都出现过“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调”,缺水与内涝并存。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层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涉水顶层设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存在规划编制方法不清楚、规划内容质量不高、深度不够等问题,导致海绵城市规划成果科学性不强,难以落地。本文从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角度出发,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思路和规划产出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从基础现状调研、问题识别、需求分析、目标和指标规划方案集成,等不同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不同区域间差异大。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地形地貌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须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南方城市以排涝为主,北方城市以防洪为主。

无论南北城市,新老城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还面临着导向上的不同。以赣州为例,新城区和老城区问题不同。

海绵建设碎片化。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场地开发、小区、道路、园林绿化、水系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就水论水”。某些城市的规划者不注意或者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的梳理和把握,缺乏对城市或流域全局的整体把握和科学的系统方案制定,停留在简单、支离破碎的项目上。

缺乏多尺度的系统理解。海绵城市建设应从区域,城市和街区多个尺度系统去解决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出发点之一,即从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模式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转变。海绵城市建设并非简单的一种技术,一批项目的落地,而是要内化为城市的经营与管理理念。

管控制度不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是一个闭合的系统,不能“各管一段”。海绵城市建设市一个综合组成部分。目前真正以管理学视角关注海绵城市建设中管理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

技术支撑不充足。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性强、创新性强,单一的设计院所还未跟上新的理念要求,准备不足,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各专业间已有的标准互不协调,应用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

资金保障不稳定。国家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环保领域的资本运作,实现双赢,民营资本在寻求项目合作阶段,最关心的是投资回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所获得的效益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很难以经济产出作为依据来测算投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项目进程。

3海绵城市建设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有效的解决海绵城市存在的上述问题,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多元主体围绕水生态建设,展开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措施。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排”六字理念,实现可持续用水的水循环模式。按照雨水处理的先后顺序,可分为用于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于含蓄、储存、过滤雨水的“蓄水措施”,以及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

协同治理。海绵城市建设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到系统治理,分步推进。各个行业、各個部门要从以往考虑本身的单一目标逐步转换到考虑多目标,多效能。

全过程径流控制策略是指在雨期通过源头减排一过程控制一末端调控等手段对雨水进行全过程管理,当建设项目源头控制指标加权值难以实现分区指标时,利用公共海绵空间内的公共海绵设施实现雨水径流的过程管理。

强化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按要求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在总规层面,将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纳入总规四区划定中,科学分析规划区内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范围;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中。在控规层面,明确各地块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将总规中的控制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地块;统筹落实和衔接各类海绵城市设施。做好不同地块之间设施的衔接工作;落实海绵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设施规划。

全流程管理体系的建立。规划管理和控制非常重要,只有管理好规划,海绵城市建设才会事半功倍。在管理理念上应贯彻协同思想,实现智能发展。通过努力消除部门职责的横向交叉和包容,避免“权威思维定势”,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充分发挥知识和智慧的力量。

新技术的应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把各种集中或分布式的能源、绿色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协同起来,从而使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达到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状态。

创新制度保障投资。海绵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应的维管理和维护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需要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海绵城市运营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明确建设主体和运营维护主体,避免推诿扯皮,规定谁开发、谁负责海绵的建设落实,在建设完成后,明确运行维护的主体,避免长期维护缺位。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民间资本,通过非核心服务的管理和运营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运营的专业化和有效性。

4思考与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应从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和水文化五位一体,整体出发系统的治理城市水问题,从手段上,以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实时收集、监测、整理、分析城市水务各类动态数据,有效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管理理念上贯彻协同治理思想,黏合管理碎片,提高城市运行精细化程度,从而实现城市中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海绵规划生态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海绵是植物吗?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