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

2018-07-26孟丽娜

今传媒 2018年5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考核方式实践教学

摘 要:《视听语言》是传播类专业、戏剧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的《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剧本创作》等核心课程关系密切。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为目标,传统的《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于该培养目标的需求,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以期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视听语言;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148-02

《视听语言》是影视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它与本专业的其他许多专业课关系密切,甚至把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剧本创作》看作是本课程的后续应用。《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的总结和归纳,教学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元素,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光线与色彩到声音、剪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影视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搭建起影视作品视听分析和作品创造作的重要桥梁。对戏剧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必需储备的专业知识。对其他专业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门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教学体系与内容的重构

《视听语言》传统的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以视听语言包含的元素为基础来建构。比如张菁、关玲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视视听语言》;张浩岚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视听语言》等教材无一例外的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光线与色彩、剪辑、声音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使学生掌握视听语言在影视创作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概念,拓展影像思维空间。这种教学体系的设计全面、科学、逻辑性强。但这种理论性偏强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用当前社会对戏剧影视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1]。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娅非在2011年提出当前社会已经进入读图时代。读图时代对从事视听工作人员的需求量空前增大,社情要求戏剧影视专业的毕业生必需掌握画面的拍摄、声音的配制以及画面与声音剪辑的实践操作能力。《视听语言》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影视作品鉴赏能力、建立起具象的、声画结合的思维能力,使用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的分镜头脚本构思、创造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行业对戏剧影视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视听语言》这门课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架构,如表1所示。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视听语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先介绍视听语言的组成元素,分章节逐次讲授每个知识点。比如讲解视觉元素之一景别时,先给出景别的概念,景别划分的标准、景别的五种分类以及不同景别的意义。介绍这些知识点时往往举出例子进行说明解释。整个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这就是传统的知识讲授法。如今,新媒体正在奋力挤入到主流媒体的行列,学生人手一部手机,知识早已经形成了全球性、共享性,而且是免费的、随时随地的。知识讲授法的堂课已然失去了吸引力。知识的传承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是教师最大的法宝,但智慧和实际操作能力才是不可取代的核心能力[2]。《视听语言》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先训练,再讲解,后示范。具体来说,即教师根据行业的工作需求设计好每堂课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然后根据学生的训练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析以及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自己欠缺的知识点和能力,最后由教师亲自示范如何成功完成训练任务。教学、学习和动手三者有機地统一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实行了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任务驱动”(task—driven),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完成教师设置的具有真实情境与意义的任务,在任务完成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技能的习得,发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高级认知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就在“任务的设置”[3]。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类课程要求教师持“双证”上岗——教师资格证和行业资格证的做法不无道理。任课教师只有与行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社会对该专业能力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出课堂的训练任务,实现课堂与行业的无缝对接。在实践教学中步骤如下:1.欣赏视频,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出任务,2.案例分析,展开任务,扫清障碍——为任务实施作准备,3.学以致用,实施任务 ——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要培养学生影视作品剪辑分析的能力这样的任务。首先在课堂上选取经典电影的某一段视频,比如说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的电影《阿拉伯的罗伦斯》片段,播放前布置下任务——分析该片段的剪辑手法,剪辑点的选择以及蒙太奇的适用。学生观看视频完成任务,任课教师对学生任务进行评析,指出问题所在,知识点的欠缺在哪里。任务驱动法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主动地进行学习,一改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

三、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以课程考核为主,一般平时成绩30%,学期结束的考核占70%。新的课程考核不再以知识点掌握的多少为重要评判标准,而是分布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考核方式为综合考核=课堂表现评价×20%+任务评价×50%+综合评价×30%。具体如表2所示。

1.课堂表现评价(20%)

主要包括:课堂到课、参与课堂教学情况(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等)和课堂笔记完成的情况。

2.任务评价(50%)

任务评价以同学自由组合为小组的形式展开。课堂上任务完成后,分小组做演示汇报,任课教师及其他同学一同观摩,提问并最终给出分数,最后计入小组总成绩。目的是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综合评价(30%)

课程开始之处就布置下该任务,学生3~5人为一组、合理分工、自由选题,撰写分镜头脚本,并根据该剧本完成视频的拍摄,时长15分钟左右。

《视听语言》是戏剧影视、传媒专业相关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实践专业的技能学习,例如摄影摄像、非线编等以及影视作品鉴赏艺术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视听语言》教师一方面不断加强与业界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持续思考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学生与社会接轨,课堂与行业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聂欣如.关于“视听语言”课程的建设[J].《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

[2]王志敏,陆嘉宁.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M].南京:江苏教学出版社,2009.

[3]乌美娜.现代教育技术[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24.

[责任编辑:艾涓]

作者简介:孟丽娜,女,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影视传媒研究。]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考核方式实践教学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桥梁工程》课程的试卷分析及教学改进措施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