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及其对提升公民精神层次的影响
2018-07-26刘梦
刘梦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我国发展困境的侧重点已经从物质生产转化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公民的精神层次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个人缺乏自信、他信,人性冷漠以及家庭观念淡化等问题,这些已日趋成为社会更进一步发展的桎梏。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去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学习孔子的“仁学”思想,为走出困境去找到一些新的视角。
要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提升公民精神层次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再去把握其思想的具体内容,根据对“仁学”思想的深入剖析去具体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
一、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纵观孔子一生, “贫且贱”,一生清贫且不被当时社会的统治者重用。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人生遭遇颇为相似。孔子自幼家境并不殷实,为了治国抱负的实现,在战火缭绕的列国间不断游走,已是亲身体会到万般苦难,这些切身的经历使他在治国理念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即就是,统治者只有心系黎民,愛护黎民,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这也是其仁学思想产生的主观原因。
客观的历史背景是他处于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在当时的战国虽有君主之名,却并无君主之实,俨然已经失去了治理国家的权利。 “天下无道”成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战争割据时常发生,百姓如浮萍一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礼崩乐坏”的现状使孔子无奈和绝望,他意识到恢复周礼是必要的,让“无道”的社会复归于“礼”的这种秩序井然,人人各安其分、不逾矩的状态。同时,孔子认为,越位、篡权时有发生,分封制瓦解,人伦关系遭到破坏,传统礼仪往往只是在乎形式,而没有去深入到本质去考量,所以孔子不是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的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他认为“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行为,建立在高度的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孔子认为“仁”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主张把“仁”和“礼”结合起来,把“仁”作为“礼”的基础,纳仁入礼,以礼为仁,以此形成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仁”的价值无论是对于当时的社会还是对当今社会都是不可否认的,孔子虽然对“仁”的表述不是很直接,但我们可以通过读《论语》去体悟仁学的意涵。从狭义上来讲,“仁”是五德之首,何为五德之首?即仁、义、礼、智、信。从广义上来讲,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是全德之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仁”学的内涵,一是“仁”的基础,即“仁者爱人”;二是“仁”的表现,即“忠恕之道”;三是“仁”的根本,即“孝悌之道”;四是“仁”的总体规定,即“克己复礼”。
第一,仁的基础:仁者爱人。
何为“仁”?有人在的地方有“仁”,“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人与人互相关照,互相爱护,换位思考。所谓“仁者爱人”, “爱人”就是对人要有爱心。“爱人”有两层含义且有先后顺序之分,爱自己和爱他人。。用最简单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将自己与他人都放在人的位置上,给予同等的尊重。爱自己,便要有足够的自信,承认自己存在的意义,做到关心自己、肯定自己。爱他人,以同情之心对待他人,并且要信任他人。孔子关心人,更侧重于的是人性,他没有对人性用具体文字明确的表述,我们隐约可以体悟到孔子认为人性具有先验论的成分,后儒提出的关于人性的善恶论填补了这个空白。
孔子的“爱人”思想,有其最初的源起之处,最开始是起源于人生来就有的一种孝悌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并非掺杂有虚假或是后天培养而成,是植根于人们之间的血缘之情。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主张“泛爱众”,从孔子的角度去理解如何从爱人到爱众,这种爱人是一种由小到大的爱,是一种从爱小家到大家的胸怀,但这是一种有差等的爱。人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爱是自然真挚的情感,在首先爱自己家人的前提下,然后“爱众”。以孝悌作为起点而展开的“爱人”,从小爱到大爱,他主张把爱扩展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以一种同情之心去爱人,关切人,关怀下层人民。孔子的“仁”也是他对君主所寄予的一种希望,即自己主张的仁政理念,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孔子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一切有损于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的残忍行为,反对活人乃至以人形的木陶俑去殉葬。子日:“吾从周”,一方面是对周礼的赞赏,一方面他想要推行周礼,也是一种自己想急切施行自己的仁政理念。可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思想不被采纳,在现实世界中他的精神找不到依托,如同“丧家犬”一般。对复兴周礼的炙热与现实中周礼的衰落让孔子晚年甚是凄凉,此时,他也只能怀有对周礼的思慕之情。
孔子的“爱人”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爱人之表现,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在家庭中,要做到孝敬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也要友爱、关心自己的兄长姐妹;在外要关爱他人,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爱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爱;居高堂之上的为政者,应像“子产”那样“惠民”,在统治百姓时要多少看到并重视人民的作用并且要给予恩惠。一个人如若能做到这些,就能成“人”,所谓“仁者,人也”。
第二,仁的表现:忠恕之道,即行仁之方,也就是践履“仁”的方法。
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是行“仁”之方,两者谈的都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准则。“仁”与人有关,人与心有关。“忠”“恕”二字,都与心有关。如何行“仁”,就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忠”道是“尽己”,做人做事要诚心正意。“恕”道是“推己”,也就是人心换人心,将心比心。所以行“仁”之方有两个方面,尽己心和以己之心推及别人。
“忠道”是从正面和积极的方面去谈“仁”的。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是“仁”呢?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脚,同时也启悟别人,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通达了也要帮助别人,让别人也要通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得志时要努力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处,不得志时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后概括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中心为忠。“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人要生而正直,孔子讲的“直”,就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刚正阿直,反对巧言令色,虚伪造作。当下,很多人已经不再正直,充斥着自欺、他欺,互欺。由此,学习孔子之“忠”道是十分必要的,以端正的态度来为人,为学,为事,做到宠辱不惊,遇事保持内心的平和,集中精神修养品性。“忠”是尽己之心,积极为人。
“恕道”是从反和和消极的方面去谈“仁”的。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别人的心和自己的心都有理性标准,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推己及人。“能近取譬”能从自己的身上取譬相喻,以己之心与别人作比较,就是行仁的方法。自己想要什么时,同时也想到别人,就是仁。同样,自己不想要什么时,不强加于别人,就是仁。“请纳芹意”就是一个例子,古代有个人非常爱吃芹菜,觉得很不错,就拿去给别人吃,但别人并不见得喜欢,一厢情愿,并不见得适合别人。 “恕”道在孔子的思想中是极为重要的,被作为全球化的伦理基础。在西方“推己及人”被称作“道德黄金律”,《圣经》中这样写道,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应该以同样的方法对待别人。此后,孟子将“恕”道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推人及物”。他认为动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怀有恻隐之心,不要残忍对待。
作为“仁之方也”的“忠”道、“恕”道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与“仁学”紧密相联。忠恕之道就是“仁”道,行仁之方也就是“忠”“恕”之道,从“尽己为人”到“推己及人”再到“推人及物”,是行“仁”的更深入的发展。“仁者,人也”, “忠恕之道”是人的道德生活的起点与终点。不得不说,忠恕之道也是孔子告诫世人如何与他人,乃至与他物的相处之道。
第三,仁的根本:孝悌。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仁之本。孝悌是家庭内部的关系, “孝”是父慈、子孝。孔子后来把“孝亲”发展到“忠君”,以达到“家国同构”。把对父母的爱上升到国家,把孝进一步上升到忠,把孝亲再进行推广到更高的领域。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有了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意识,这与其受到的良好的启蒙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应当让孩子自小就懂得兄友弟恭,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对他人的友爱和尊重。由近及远,由家到国,从“仁”的根本中,我们更要把握更深的意义,热爱家庭,更要热爱国家。
第四,仁的总体规定: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也是“仁”的归宿。孔子倡导个人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周礼,也就是我们当前所提倡的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的一种大局意识。孔子对仁的论述都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礼。礼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仁是一种内在的规定。“克”是“约束”的意思,“克己”指的是一种修养功夫,包括克制自己非理性因素中的欲望,又包括提升自己理性思维中的判别是非的能力。 “礼”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礼,是一种是上下尊卑等级关系,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的规范。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仁是礼的基础,实行礼的过程是“仁”(内在性的道德)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克己复礼是一种对个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每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境界。
三、孔子仁学对于提升公民精神层次的影响
孔子的仁学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从“仁”的基础、表现、根本还是从总体规定去看,都有很多可深入研究和学习之处。“仁学”以血缘关系为逻辑起点而展开,去“爱人”,对自我人格进行修炼,注重追求自我完善和提升,以达到孔子所说的“知天命,耳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由低级境界走向高级境界,也是由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现代社会,科技作为一种主要力量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生产不断向前推进,物质得以极大丰富,可是我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十分匮乏。诸如缺乏自信、他信,人性冷漠、家庭观念淡化等等问题显而易见,从这个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公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缺乏自信,要正视对自身的态度,成“仁者”需爱人。我们要做到尽可能的爱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要有足够的自信,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便会充溢着对生活的热情,对自己的学业或是工作而言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助力,往往在自己的学业或是事业中表现出极大自信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现阶段社会中曝光出来的种种问题已是向我们进行了一种警示,大多数人在社会发展这一高压环境下,迷茫成了大多数都市人的通病。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可忽视自己心理健康,及时与周围的家人或朋友进行倾诉,适当的释放一些精神压力,避免由于精神方面的困扰给自己、他人及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自信是迈进社会、适应社会的一块敲门砖。同时,我们还应“尽己”,达到自我身心和谐,严于律己,做个正直的人。
在对于他人的态度上,首先要爱家人,树立家庭观念。除了血缘联系之外,家人是与我们在情感上最亲近的人,家庭是组成社会最小的团体,爱家人是可以说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是需要发扬与坚持的人伦之本。此外,要做到爱他人,信任他人,与人相交应秉以诚心和厚信,这是为人的最重要的守则。在对他物的态度上,要能“推己及物”,以“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我们要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物,为实现“美丽”的现代化目标做出实际行动。
最后,还应怀有感恩之心。生活中的他人的善行总会带来温暖,自己应回以更多的善行来让这种善念存留下去。长此以往,我们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也会不断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会增多,人们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交圈子,整体文明程度更是会大幅提高。孔子尚且能在战火纷飞的战国勤读圣贤之言,深知仁学的意涵,我们更应该学习这份平和的心境,研读圣贤之书,学习仁学的思想,继承其中的精髓,这才是我们提升境界的根本之道。
总的来说, “仁学”凝结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念核心,在孔子提出之后,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更是融入了古代思想家们的共同心血。是久经传世的文化瑰宝,更是深藏于中国人血肉中的文化灵魂。古代的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一并引导人们走向更高的人文境界。于现代社会而言,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现代价值。于个人而言,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仁”学,从具体的文字中去理解其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并联系现代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的现代化应用。对相关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之后,先做到修身,再以己之心去影响他人,并在不断努力中将范围逐步扩大,以达到提升我们自身的精神层次的目的,并从个人出发去影响他人、他物、乃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