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2018-07-26周玉
周 玉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南充 637000)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窒息患儿等重症患儿均能获得抢救,且生存率有所升高。但新生儿脑损伤对患儿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威胁依旧存在,并可对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新生儿脑损伤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其危险因素较为复杂,一般可因早产、缺氧、感染等引发一系列脑病后遗症。实践表明[1],早期发现、积极干预治疗是改善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病情状况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早期干预治疗与联合药物治疗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了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最佳治疗方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关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相关标准[2];B超检查提示双侧脑半球弥漫性不均匀强回声,侧脑室变形、增宽。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畸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癫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6例。A组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孕周(33.5±2.0)周,体重(1.6±0.3)kg;出生时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各25例、21例,轻度脑损伤、重度脑损伤各27例、19例。B组中男性26例,女性 20例;孕周(33.6±1.9)周,体重(1.5±0.4)kg;出生时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各26例、20例,轻度脑损伤、重度脑损伤各28例、1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患儿在早期干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B组患儿仅采用早期干预治疗。早期干预治疗:由专职人员对患儿父母进行培训,完成听觉刺激、视觉刺激、触觉刺激、肌肉刺激方面的训练。具体包括:(1)抚摸患儿,10 min/次,3 次 /d;(2)在患儿眼前晃动颜色鲜艳的物体;(3)辅助患儿做婴儿体操;(4)每天与患儿进行交流,结合音乐播放实施干预,30 min/次,3次/d。药物治疗:静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1 000 U/kg,连用3 d。
1.3 观察指标
(1)血清IL-6、S100B水平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抽取患儿静脉血2 mL,离心、分离血清后,保存于-20℃冰箱中待检;采用ELISA法对血清IL-6、S100B水平进行检测,试剂盒由美国RayBiotech公司提供,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严格操作。(2)发育商(DQ)值[3]:根据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Gesell)对患儿出生4周和12周后的DQ值进行评测,DQ值>85分为正常,76~85分为边缘状态,<76分为发育迟缓。(3)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4]:治疗1个月后,在安静、24~26℃室温环境下,对患儿的肌张力、行为能力、原始反射等共20个项目进行测定,各项评分0~2分,总分40分,NABA评分>37分为正常,35~37分为可疑,<35分为异常。
1.4 疗效评价
参照文献标准评价脑损伤患儿的临床疗效[5]。显效:NBNA评分>35分,DQ值>76分,CT检查无脑萎缩和脑积水;有效:NBNA评分>35分,DQ值>76分,CT检查无脑萎缩,但有少量积水;无效:NBNA评分<35分,DQ值<76分,CT检查有脑萎缩和脑积水。总有效=(有效+显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血清IL-6、S100B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S100B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血清IL-6、S100B水平明显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DQ值及BNA评分比较
治疗4周、12周后,A组DQ值明显提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A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A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B组的73.9%(P < 0.05),见表 3。
3 讨论与结论
近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及皮质激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给早产儿存活率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早产儿脑损伤发病率有所升高,相关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可对婴儿成长、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其逐渐成为儿科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证实,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与围生期缺氧、窒息、感染等因素的关系密切[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体重儿、不足34周的早产儿均有脑损伤风险发生的可能。对此,临床医师必须高度重视,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改善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疾病状况。研究表明,受孕后3个月内至出生后1年内,人脑神经细胞会增殖发育,而神经细胞在其他时期不会再生或复制;妊娠晚期至出生后2岁,支持细胞的增殖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神经细胞的营养及传导功能。错过婴幼儿这个中枢神经系统干预治疗的关键时期,当再次发生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就不可能逆转。所以,抓住脑细胞可塑性的关键时期,采取科学方法进行医疗干预,发挥大脑细胞的可塑性和代偿性,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脑组织康复效果。与此同时,神经营养药物是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首选方案,采用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以有效防治新生儿脑损伤及脑瘫后遗症。EPO透过血脑屏障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主要通过阻断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抗神经元凋亡及活化、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作用。
表1 两组患儿血清IL-6、S100B水平比较(ng/L)
表2 两组患儿DQ值及BNA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DQ值及BN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NBNA评分4周 12周DQ值A组 46 61.6±1.5 80.2±1.6 36.8±1.2 B组 46 57.6±1.8 71.8±2.2 32.7±1.6 t 11.5785 20.9432 13.9038 P<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本研究基于大脑细胞可塑性与代偿性的重要特点,尝试采用早期干预与药物联合的方案对新生儿脑损伤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显示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提示该方案治疗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效果令人满意。此次研究同时采用DQ值和NABA评分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随访发现A组患儿治疗后,DQ值、NABA评分均有效改善,与B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干预与药物联合治疗在改善新生儿脑损伤患儿DQ和神经功能方面具有突出效果。另外,有报道指出[7],炎症细胞因子活化引发炎症级联反应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促进因素,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与血清IL-6、S100B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其中S100B是脑特异性蛋白,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S100B释放会进入血液循环,S100B水平越高说明脑损伤程度越严重。一定剂量的rhEPO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可使S100B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达到发挥脑保护的作用。本研究A组治疗后IL-6、S100B水平明显下降,改善效果显著优于B组(P<0.05),进一步说明早期干预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与单纯早期干预治疗相比,其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为突出,该方案用于新生儿脑损伤患儿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