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微信信息资源应用研究综述

2018-07-26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上海政法学院计算机教学部上海2070

现代情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众微信信息

盛 宇 李 红(.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2.上海政法学院计算机教学部,上海 2070)

当今时代移动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交流、传播、共享信息的重要渠道,微信是移动即时通讯应用中的典型代表。微信中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吸引并占据了人们大量业余时间,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微信资源,进行有效的知识创新,将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播、服务、交换、共享和应用的过程[1]。本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为研究框架,从微信信息获取、微信信息传播、微信信息共享和微信知识创新等环节审视微信开发利用现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或方法论上的参考。

1 基于微信的信息获取研究

信息获取就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是信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和效率与后期的信息资源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联系,对信息的有效、合理利用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微信用户已超8亿。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发布大量信息,其中必然蕴藏着巨大的情报源[2]。了解微信的获取途径、信息类型、获取手段可以为微信资源利用提供数据保障。

1.1 微信信息获取途径

微信信息集中在点对点人际互动、微信群、朋友圈以及微信公众号。点对点和微信群属于两人间或者小群体内的私密信息,不具备公共性,所以研究较少。目前研究主要以朋友圈和公众号的信息获取为主。

朋友圈信息获取:朋友圈以文字和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好友可以发表评论进行互动,还可设置查看权限。谢明诠认为朋友圈中有关于用户参加活动和当前行踪的信息、发布信息的地点、对某事件观点的流露、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如果有对于具体事件的记录,就能更直观地获取与某事件相关的信息。但朋友圈由于可以设置信息查看权限,所以常被作为信息获取的辅助来源[2]。

公众号信息获取:微信公众号大体上分为3种类型: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运营主体是组织的,可以申请服务号,运营主体是组织和个人的可以申请订阅号,但是个人不能申请服务号。服务号给企业和组织提供强大的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订阅号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以信息推送为主;企业号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通讯工具、丰富的办公应用和API,帮助企业高效沟通与办公。谢明诠认为公众号信息主要包括机构的通知公告、活动推广、新闻动态、业务办理信息和行业相关知识普及等信息,有些机构还在公众号中添加了菜单项,使用者提问后获取回复,即可得到所需信息。

1.2 朋友圈、公众号信息内容

朋友圈信息内容类型:目前对于朋友圈信息内容的划分还没有形成专述,使用者根据自身研究需要,对朋友圈内容进行了归纳,本文选取部分学者对朋友圈内容的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朋友圈内容分类

由表1可知,从分类目录看,朋友圈类目划分多为一级,类目划分比较笼统粗略,类目数量多在10个以下,随意性大且交叉现象严重。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都是出于个人行为,因此更多的是公众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比如感悟、新闻、个人工作学习等信息都是比较常见的信息内容。朋友圈内容(原创)部分往往随意性大,质量良莠不齐,主题较分散,篇幅短,深度文较少。

公众号内容类型:通过对清博指数、微口网、微榜公众账号等多个微信第三方应用调查后,发现目前对微信公众号内容,一般分为两级类目,一级大类和二级子类。本文选取清博指数为例,该应用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两微一端”(微信、微博、APP)数据库,被超过19 000家单位使用,借用其内容分类如表2所示:

表2 清博指数对微信公众号内容分类

从表2可知,公众号相对朋友圈,其内容类目设置较为规范,多分为二级类目,划分粒度细,并且部分划分类目已经形成业内共识,比如生活、幽默、情感、体育等类目。公众号最主要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其内容经专业编辑层层把关,篇幅长、内容精、信息量大且多代表主流价值观。

1.3 微信信息获取方法

对朋友圈的信息获取目前只能依靠人工方式进行,如采用虚拟田野调查法或者问卷调查法,由于朋友圈一般为个人随机发布,应采取定向搜集的方法,即先确定目标对象,通过长期观察、收集和分析来获取所需信息。此外,朋友圈信息一般是私人信息,随意性较大,可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去筛选整合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对公众号的信息获取除人工提取外,可采用第三方数据平台如清博指数、搜狗微信搜索等。以清博指数为例,收录了几乎所有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文章及其真实阅读量、点赞量等相关信息,并做到每日准点更新数据,同时该平台页面简洁、代码复杂度适中,使得大规模采集成为可能。但采集信息内容如果要更富个性化,则需要通过手机软件抓包或微信网页版进行爬虫抓取,该方式技术门槛高,但获取内容更灵活,目前多用Python语言编写数据采集系统,结合第三方平台进行微信采集。一个典型的Python爬虫系统采集微信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7]:

针对上述实战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在押人员可穿戴多传感器融合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设计方案。在该系统中具体的产品形式包括智能指环、智能手环和智能胸带。其中嵌有血氧采集传感器、体温传感器、血压传感器、心率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被监管人员的生命体征数据。所采集的生命体征数据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传输,可以使远程监控中心应用服务能够在快速的与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同时具有与PC、手机和PAD 等不同的终端进行交互数据的能力,进而能够将数据通过无线的方式传输至网络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可视化展示以及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对健康状况进行研判。

图1 基于Python的微信数据采集系统

由图1可知抓取过程为:1)在微信客户端通过人工查找方式获得有效的公众号ID列表;2)启动推文链接爬虫,从清博指数中爬取ID列表中的所有微信公众号,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时间段,抓取文章标题、点赞数、阅读数、链接、摘要和发布日期等信息,并以字典形式插入非关系数据库,如MongoDB中;3)在非关系数据库中根据文章链接字段,生成推送文章链接列表;4)启动推文详情爬虫,抓取推文详情,包括文本、标题、多媒体信息等;5)采集完成,再以字典形式插入到数据库。最后导出数据集文件供数据清洗分析使用。

2 基于微信的信息传播研究

传播是指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信息传播是联系信息生产与应用的中间环节,它谋求在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需要者间建立联系,而信息需要者是潜在的信息应用者。因此了解微信传播特征、传播机制和影响传播的因素对微信资源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2.1 微信信息传播特征

学者在研究微信传播特征时经常将其同微博进行比较,微信除了同微博一样具有即时性、碎片化、主体能动性、内容形式丰富性、传播的低成本等特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独有特性:

第一,微信人际网的建立是结合线下熟人关系的强关系连接,这同微博的社会弱关系连接有所不同;第二,微信传播以点对点传播(人际传播)和群聊天(群体传播)为主,大众传播(如公众号)为辅,说明微信侧重的是社会交往,而非大众传播;第三,微信传播具有私密性,微信圈子与圈子之间界限严密,信息流动迅速而隐蔽,外人无法察觉。微信的人际传播、群传播都需要添加好友才能够获取相关信息,即便是公众号也存在于个人列表中,他人无法看见;第四,微信传播的精准性。对于主体来说,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公众号,信息获取更精准,对发布者来说不仅找到有效受众,而且利用该平台双向传播的便利及时获得反馈,准确地评估传播效果;第五,微信是深度阅读和浅阅读的结合。微信公众平台虽是一个自媒体平台,但是由于其有严格的审核把关,其质量要往往高于其他自媒体平台。公众号编辑部往往会挑选文章,精心编排,使受众阅读更具深度。但另一方面,在微信中特别是朋友圈中,还存在许多字数简短、知识含量不高的信息,这类信息受众主要以浅阅读为主,所以微信是深度阅读和浅阅读的结合。

2.2 微信信息传播机制

微信传播机制就是指微信信息传播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的传播模式下协调统一运作,完成总体的传播过程。微信的传播过程是由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及混合传播相互结合,形成的一种多样化的传播方式[8]。如果同微信功能相对应,点对点交流对应了人际传播,微信群对应了群体传播,朋友圈和公众号对应了大众传播。目前研究集中在对大众传播,即对朋友圈、公众号传播机制研究上。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研究多以传播学为主,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利用传播学理论,构建微信各功能模块之间的传播模式,如毛艳提出了微信信息传播过程模型、微信朋友圈大众传播过程、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传播过程、以及对于单个节点的微信朋友圈传播过程,比较全面系统的刻画了微信的传播模式;骆培等认为企业微信生态圈中的信息传播机制主要体现在“群发推送、自动回复、非均势沟通、多向互动、逆向反馈”5种方式上,并给出企业微信生态圈信息传播模式[9]。随着微信传播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开始崭露头角,最常见的是采用传染病模型SIR,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网络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创新扩散、场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等模型,并将多种理论结合进行研究的趋势,常见将SIR模型与无标度网络或复杂网络模型结合:SIR模型可以提供微信传播节点的身份,如将微信传播节点分为无知者、已知者、传播者和移出者[10],而微信传播的网络拓扑结构则提供了各节点之间联系的模式,将传染病SIR模型同某种网络模型结合,进行仿真研究是目前最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组合。除此之外,对微信传播机制的研究还向时间和空间维度发展,时间维度通常是研究随时间推移,微信传播状态变化,如于卫红等提出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和元胞自动机(CA),引入固执程度、对事件的了解程度、好友的影响3 个模糊的输入变量,用户态度的变化率作为输出变量,预测出用户对舆情事件的态度变化情况[11]。空间维度传播机制是指微信用户在信息扩散场中是处于某一特定的空间中,而信息是通过微信网络向四周进行传播。如单晓红的“场”理论认为微信扩散是由于当处于场中的个体所拥有的信息量大小不同时,为了消除信息“势差”而产生信息扩散,并构建内生因素、外生因素和信息转移率为要素的微信空间势差扩散模型;陈剑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朋友圈信息传播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进而揭示朋友圈的传播机制和规律[12]。以上说明新的方法和理论正在不断尝试构建微信的传播机制。

2.3 微信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微信传播影响因素研究集中在公众号上,借鉴以往对微博传播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如方婧等将微信传播影响因素划分为环境因素、内容因素、关键人物3个层面[13],陈文飞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环境等[14]。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梳理文献,认为影响微信公众号传播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表3所示:

表3 微信传播影响因素

微信传播者指信息发布者。根据信息采纳模型中信源可信程度对传播有显著影响,公众号可信度越高用户接受和传播的可能性就越高,公众号可信程度包括公众号是否认证、粉丝数量[15]、公信力、知名度[16]、公众号的品牌[17]。其本质指向微信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微信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对传播的影响体现在形式和内涵两方面,形式上的影响因素体现在内容标题设置,如标题中的关键词热度、标题语义特征、内容的多媒体形式[19-21]。内涵影响因素包括内容的真实性、趣味性、内容价值[6]、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内容所体现的立场是否鲜明[7]、内容热度、原创性[19]等。

微信发布设置。微信的发布形式对传播效果也有影响,方婧和纪慧生都提出推送频率和推送时间是影响微信传播的因素,下午和夜晚发布微信效果好于其他时间段。方婧等认为过于频繁的推送文章并不能增加其文章的平均阅读量,也不能增加文章的好评率[13],纪慧生等认为最佳推送频率应该控制在每周2~4条左右[17]。赵文青等认为发布次序对微信公众号单篇日均阅读量具有影响,发布次序的位置越靠后,其日均阅读量越低,越不容易被阅读与关注[22]。

微信传播环境。微信传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智能手机发展以及微信不断强大的功能等方面。例如陈文飞探讨了社会整体环境和移动终端使用环境对微信传播带来的影响[14],若微信具备了数据化分析的功能,这样一个具备自动数据分析的环境,就能够更加细分、精准地进行信息的推送,引起更多的有效阅读和转发,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3 基于微信的信息共享研究

信息共享是信息利用的基础,微信环境下信息共享重在交流和互动,它可以促进微信资源的全方位使用,对于微信中的信息共享研究,可以梳理为以下3个方面:

3.1 微信共享平台设计

微信共享平台的设计是微信信息共享的基础,一个贴近实际的共享平台将有助于信息共享。微信公众平台允许开发者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利用开放接口API,进行个性化的开发与用户互动。当前技术开发采用Java 开发环境,开发工具如Eclipse、Myeclipse等,还需要在公网有一个地址映射到本地,如果是在局域网,则需要借助第三方工具,如花生壳、Nat123等。此外,对微信共享平台的模块设计也很重要,业界中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广泛应用,典型案例如南方航空、招商银行、小米客服等。学界研究多集中在教育科研、图情界中:如周瑾怡等设计基于微信平台的校园公共资源查询系统[23]、雷赟设计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24]、马玲和许燕设计开发基于微信的大学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25-26];项楠等对微信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出了群发信息、申请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征集用户意见等功能模块[27];宋小飞等设计微信企业号可以在移动端实现共享仪器的查询、仪器预约以及仪器的远程控制等功能[28]。由于不是所有微信公众号运营者都有能力自主开发平台,于是微信公众号第三方平台开发公司应运而生。微信公众号第三方平台企业提供包括平台搭建、数据分析、活动策划、编辑文案、数据解析、智能客服等各种代运营服务,通过专业组织运营,公众号平台结构布局和内容质量都将大大提升,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共享。

3.2 微信信息共享影响因素

对微信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研究,较为常用的是理性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其它还包括计划行为理论、社会关系理论、信息采纳理论、信息生态视角等。研究共享主体除了一般微信用户,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这是因为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是微信使用的一个重要人群[29]。微信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如表4所示。

对微信信息共享研究最常使用的理论是理性行为理论,以及由其发展而成的计划行为理论。金丹、赵大丽、王晰巍等都采用该模型,即因素影响意愿,意愿导致行为的模型。前两者从行为论角度分析相关因素,而后者则更侧重于从信息学视角分析微信的共享因素。

表4 微信共享行为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习得,认为个体认知、个体行为、社会环境三者是动态交互影响的。刘晓和张艳伟都从社会认知论角度研究微信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如刘晓就从行为(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微信社区的环境(激励机制)研究对共享行为的影响。张艳伟则将社会认知理论同其他多个理论结合,选择不同理论对共享所提出的因素,并加以验证。

伴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不同应用情境中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受到多学科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们将知识共享行为视为一种用户之间的社会交互现象,尝试从社会关系网络中去解释知识共享现象。社会关系因素,特别是社会关系强度因素引人关注[31]。张敏将知识共享行为以浏览、发帖和回帖行为来衡量,分析了社会关系强弱,以及不同社会关系类型对微信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3.3 微信共享与信息产权

在公众号分享文章,或者分享其他资源的过程中,很容易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争议。为了既充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又不损害权利人的权益,应该维持微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合理的平衡[29]。此类研究目前刚刚起步,主要探讨了著作权保护问题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产权侵权行为的类型与成因。如欧桂燕等分析微信中的公众号商标侵权和微信作品的著作权侵权情况,从规范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则及加强技术改进、知识产权立法角度、建立微信平台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提出了建议[36]。吴洪江讨论了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共享与著作权保护问题(侵犯著作人身权的认定、侵犯著作财产权的认定),并从立法、司法和社会层面给出解决冲突的方法[37]。

4 基于微信的知识创新研究

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有价值的创新都是知识共享“积累与应用的结果”[29]。基于微信的知识创新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4.1 微信平台上的内容创新

围绕微信发布内容的创新展开,目前研究多为建议,还缺乏实证研究。如詹蔷立足微信公众平台,对公众号进行分类,提出公众号应加强原创性、做到真实性、聚焦热点、提升系统性和使用适当的语言进行内容创新[38]。张翠玲认为应该从原创化、垂直化、分层与定制、专业化优化微信公众号内容创新[39]。张凌志等从微信知识创新角度提出微信平台上目前存在的几种知识创新产生的类型,包括主动阐述型、事件记录型、炫耀表述型、客观评价型。这几种类型的微信知识扩散类型实质是微信创新的形成和扩散类型。例如主动阐述型抒发个人感受可以看作是知识创意的产生形态;事件记录型通过在微信记录事件实现了知识基因片段的存储,是对创意形成的知识储备;炫耀表述型从互动中得到对创意的肯定和补充,增加了知识存量,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新创新的形成;客观评价型在与其他用户互动过程中对自己的创意进行知识的确认和过滤,以保证创新观点的准确[40]。

4.2 微信资源进行线下知识创新

即利用微信资源到专业领域形成学术创新或其他知识创新。如孙薇薇等从微信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微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扩展学生想象力、增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提出了将微信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辅助手段应注意的问题[41]。李涛分析了微信平台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总结和归纳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42]。

5 研究不足

通过对微信信息资源应用研究的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5.1 对微信知识创新研究不足

对微信信息资源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实现利用该资源进行个体知识创新,促进社会进步。但目前对微信信息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微信传播和共享的研究,而在微信知识创新方面还存在研究空白。本文认为对微信知识创新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微信知识创新过程研究,或可借鉴由王竹立提出的新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是针对网络资源知识创新的理论,以往已在博客资源创新中得到很好验证,可以考虑引入研究微信知识创新的过程;二是对微博知识创新绩效的研究,可以根据研究领域是企业或是学术单位,借鉴已有的企业知识创新或学术知识创新成熟量表,结合微信特征进行改进研究。

5.2 对微信人际互动和群互动中产生的信息资源研究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对微信信息资源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大众传播(公众号)信息的研究上,对点对点的人际互动和群交流产生的信息研究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公众号上的信息容易公开获取,而人际互动信息和群交流是私密信息。但不可否认,在人际传播和群交流中也存在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人际间动态的交互信息,可以对某些主题进行更深入的阐释,并通过交互产生灵感甚至知识创新。因此,微信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中产生的信息资源如何深入长期跟踪调查,并开发利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5.3 对微信信息资源应用没有形成分层次、系统化的研究

以往研究是将微信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一视同仁,没有对这些资源按照知识深度划分层次,并对不同微信资源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研究,例如,公众号中的信息一般是单向的,供用户浏览,属于浅层次的认知,而被转发到朋友圈后的信息则是经过一定的过滤机制,是经过思考更为深入的信息,假如通过朋友圈产生共鸣后,形成的点对点交互信息则可能碰撞出火花,形成知识创新。这样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信息流动过程,这样一个由信息浏览变为信息应用的系统过程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

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移动社交软件,其信息资源价值已经引起学界广泛重视。本文立足于信息管理视角,理顺微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流程,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公众微信信息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