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艺术科研院所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趋势研究
2018-07-26武亢
武 亢
文献资料是以一定载体记录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总和,是地区或领域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狭义的文献特指反映本地区或本领域社会生活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主要包含书刊、报纸、个人传记、科研成果等。地方艺术科研院所掌握了本地区大量文化艺术类文献资料,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的记录、管理、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技术驱使下,各地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数字化程度也不断加深。本文拟在此背景下,就地方文艺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作一简要分析。
目前,各地方艺术科研院所将馆藏文献数字化的途径和手段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文献资料清单式书目数字化。此类手段主要是受经费、设备等制约,无法编制和建设大型数字化平台将文献资料编制成数据库的形式,只能以书目列表的形式罗列成目录清单,存入计算机内,以供简单的查询和管理。这种初级管理形式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叫数字化,只能暂且称为数字化雏形。此种形式以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科研院所为主。
二、文献资料书目数据库。此种形式为上一种的升级,它不是简单的将书目文献做目录式录入,而是以一定的数据库形式进行编制整理。这就要求将文献资料的相关信息一同录入数据库,以便于人们搜集、检索出文献资料的大致内容,从而方便利用。此种形式比较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地市级以上科研院所。
三、全文检索式文献资料数据库。有条件的地区和科研院所将自身馆藏资料全文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推荐检索,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形式,对民间文艺资源的常态化记录、管理、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三种数字化方式大致涵盖了目前文艺类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形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地方文艺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料的发展方向。文献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文献资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区别对待。文献资料的数字化是指对纸质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过程,而数字化文献资料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的过程。前者可以理解为纸质版数字化,后者可以理解为电子版的数据库化。
过去的文献资料多以纸质为载体,现在的文献资料早已跳出这一传统范畴,许多资料、图册或影音资料已大多为电子的形式出现,几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图片、影音往往占用很小的空间就能储存和应用,这就为我们搜集整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间。个人浅见,未来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一、基于大平台的文献资料整合
以文化部牵头,各级图书馆为基础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一个文化艺术类有效资源共享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此平台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公共图书馆和地方科研院所的职能不同,公共图书馆更多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而地方艺术科研院所更多承担科研成果的推出和转化功能,是否可以参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全国艺术科学研究院所联盟为依托,建设艺术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与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全国文化艺术科研院所联合目录,推动各地文化艺术科研院所文献资源数字化,促进各院所数字化技术标准化建设,促进全国文化艺术基础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拉动各地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学术机构、教育机构建立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平台,健全文化艺术文献资源保护联动机制。这就要求各地统一数据库结构和元数据标准,将分散于各地方艺术科研院所的大量文献资源统一编目、统一检索,真正将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文献资料保护好、活起来,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基于大数据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
大数据分析是指对规模巨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可以概括为4个V,数据量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eracity)。大数据作为时下最火热的IT行业的词汇,随之而来的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围绕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的利用,逐渐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焦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分析也应运而生。
基于文化艺术文献资料的大平台建设只是文献资料数字化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海量数据平台为依托的大数据分析才能真正将文化艺术文献资料的巨大价值挖掘出来。例如我们要查询晋剧在山西省内的流布区域和发展趋势变化,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以晋剧为关键词检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分析结果,可能是一份报告,可能是数张图表。这对现阶段艺术科研领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实现提供了最大可能。对艺术科研全面进入信息化、智能化,将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文献资料挖掘出更大价值,实现资源的互动意义巨大。
我们身处一个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文艺资源的摸底、盘点和开发利用是现阶段亟需着手的工作。希此文能引起相关文艺科研工作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