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戏曲表演过程中的角色理解与塑造

2018-07-26侯润娥

戏友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物性格分寸戏曲

侯润娥

戏曲,作为中国戏剧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凝结着人类的智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拥有独特的魅力,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学习了解戏曲之美,必须抓住戏曲之魂,讲好戏曲之事,既领略外在之形,又体悟内在之神,掌握并运用到表演中去,才能真正领悟戏曲之美。戏曲表演无外乎是在真正了解戏曲内涵的基础上演绎和刻画人物的形象,展示和揭示人物的心灵,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达到至盛至美。

戏曲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起主导作用。他是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与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人物,并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把握着创作的方向。因此,演员的生活素养、思想境界、艺术修养与专业技巧,对于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演员是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个文学形象是剧作家以文字和语言创造出来的,它有其自身的客观标准,即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给演员的创造以规范。

一、深研戏曲作品,探索人物性格是关键

笔者作为一个在戏曲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演员,深深感悟到戏曲的魅力、表演的绝技、人物的雕琢等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体味出来的。作为演员来讲,至关重要的是深研戏曲作品,掌握戏剧情节,细嚼角色的性格与心理,即每一个角色都要先理解分析人物,进而塑造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

每每遇到一部戏曲作品,深研细读是第一要务。不了解作品内涵,即使有再高超的表演技术,也不能生动地刻画出剧中人物。演员要反复钻研剧本,分析每个情节,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话,透过字里行间探索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心中形成角色的雏形,这才具有在舞台、银幕上塑造鲜明形象的先决条件。演员主要是通过研究剧本理解人物,但仅止于此还不够,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深入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演员要对人物有理性的分析理解,他需要从生活中获取对人物直接的感性体验,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可以说演员生活经验的多少、生活阅历的深浅是创作人物时理解人物、体现人物的决定性因素。对人物的理解是深是浅,是对是错,还取决于演员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和思想水平的高低,这需要日积月累,不断提高,是没有止境的。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有段论述很有说服力,他说:“角色没有变,但演员会变,他的思想认识不可能长期停留在一点上,他提高了、发展了,对角色会有新的认识,那么他所掌握的扮演同一角色的技术和分寸也必然会随之有新的发展与新的变化。”

掌握人物性格基调主要从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在情节展开的每段时间里,他做些什么和怎样做的行动中去探求。我认为理解一个人物掌握他的性格尤为重要,每个人都有鼻子、眼睛和嘴巴,可性格却千差万别。了解一个人就是要了解他的性格,而作为演员,熟悉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才能充分扮演好这个角色。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如京剧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豫剧大师常香玉,越剧大师袁雪芬等无不是在熟悉掌握人物性格后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这样才造就了大师级的表演出现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二、体现人物情感,创新表演技巧是核心

演员通过分析剧本、深入生活、进行排练,以至整个演出过程中随着演员自身认识的提高,会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深度决定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度。但就算再深入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并不就是这个人物本身,稍微过火或是不足的表演都会导致角色定位不准确。要“节制”,不要“流于过火”,也不要“太平淡”,既不“表演的过分”又不能“太懈怠”,这都属于分寸感的问题。演员的分寸感或者叫做“火候”,是表演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一个演员表演的最好评价无过于“恰如其分”四个字了。我国川剧演员周慕莲说:演员表演讲究言有尽而意未尽,因而需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演员就自由了。留有余地,让观众回味无穷,留点言外之意让他们想一想,才算引人入胜。如同写文章,要留有悬念,做好铺垫;要承上启下,衔接自如;要骨感文明,细腻丰腴。这就要求表演要创新。

我演戏讲究“三不”:“不少”——少则偷工减料;“不多”——多则庞杂臃肿;“不过”——过则失真走味。这“三不”也就是留有余地。表演能不能感动观众,不在于台上拼死拼活,而在于演员的表演是不是恰到好处。这恰到好处之中,也就留了余地,这就是表演的技巧,说的也是表演分寸感。观众往往是十分敏锐的,特别是在戏的紧要关头,在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复杂微妙的关键时刻,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啃节”上,演员表演的分寸稍稍不对、不足或是过了,立刻会让观众跳出剧情,感到很不满足,犹如隔靴搔痒般难受。可以说演员的演技如何,就在于他能否准确地把握表演分寸,做到不温不火、不露不白、恰到好处。那么,怎样才算是分寸合适、恰到好处呢?我觉得是要符合生活的世情逻辑,符合社会多数人的性格逻辑。

体现不是目的,不能为了体现而体现。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充实、真实和感染力,最终让观众感受到准确、鲜明、细致的人物内心活动。表演反对内心空虚,反对没有真实的内在感受去装腔作势的表演,这被称作“表演情绪”。但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去体验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动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盖叫天讲:表演起来,就要真演戏,发于内,形于外,出于自然,形成自然的身段,任其自然,不可矫揉造作,但也要靠深厚的基础功夫,才能把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眼神眉宇如实地、有层次地表达出来。这只能靠演员在生活中潜心观察、揣摩,从中提炼和精心设计最能够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探索最能鲜明体现人物此时此刻心情,并且符合人物性格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有人说演员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应该是事先安排好的,是经过反复研究用排练确定下来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我们同样反对那种只凭灵感,凭一时热情冲动就能演好戏的主张,反对忽视排练,直接“台上见”的轻率的创作态度。

三、提升自我修养,塑造优秀角色是根本

俄国著名戏剧作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从事创作的演员首先应当关心的就是创作自我感觉。演员在创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变换角色,没有扎实的功底,没有较高的修养,角色只能是千篇一律,毫无变化和起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演戏时有个习惯,就是要求后台衣箱师傅必须随时准备着一根针和一根线,上场的时候袍子、衣帽有问题,便可以立即拿出来缝上几针。这说明老艺术家们自我要求极高,极其严格,也诠释了他们爱业敬业的高尚风范与自我修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戏曲演员,不仅要传承老一辈艺术家们的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更要做到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基础上,把握戏曲角色,用角色展示自我素养,不随意扩大角色的定位。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缩小,如何更好地展现戏曲人物,就需要演员富有戏曲舞台艺术观念的创新性,用互联网视觉艺术完美刻画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抓住了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马连良也曾说过:“在台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化自己的思维观念,领悟时代的要求和观众的诉求,做到“传得开”“留得下”,使戏曲要素实现优化配置,使自己不仅仅成为“大家”,更要成为“杂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塑造好一个角色绝非易事。在今后的戏曲表演道路上,我还有更多要学习的东西,希望今后我可以将艺术大师们的理论自如运用到实践中,塑造好每一个角色,将自己的戏曲人生奉献给广大观众,为戏曲事业的巩固和传承贡献绵薄力量。

猜你喜欢

人物性格分寸戏曲
说话的分寸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为官要有“分寸感”——分寸更是见精准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解读《愤怒的回顾》中吉米愤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