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动态改革下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治理结构的调节作用

2018-07-26,,

关键词:调节作用监事会董事会

,,

(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中行行长陈四清也曾表示,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风险在不断增大,在这种风险较大的环境下去经营,必须把控好各种风险,首先就是信用风险。其实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成立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正式开始;2015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并推出大额存单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大节点,宣告我国利率管制的时代即将结束。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的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利率完全放开后商业银行可能面临利差和盈利减少、信贷增速放缓等冲击[1]76。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贷利差缩减,银行业竞争加剧,因此,许多竞争力不强的银行,通过放宽贷款条件来扩大市场份额,以求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激烈的竞争可能会加大银行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银行治理作为影响银行风险的内部机制,通过完善银行治理能够降低银行风险,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银行系统出现大面积瘫痪,自此银行治理开始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银行治理的特殊性就在于相比于外部机制,银行的内部机制更加重要[3]。因此,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高管激励等方面加强治理,可以在防范并化解银行风险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保持银行的稳健发展。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治理作为影响银行风险的外部因素与内部机制,都会对银行风险产生影响。那么,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银行能否通过自身内部治理机制缓解其风险受到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3—2016年的数据,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动态改革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治理,并探究了治理结构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是否能够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根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测度的利率市场化指数,在实证分析中更加合理地反映利率市场化程度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其次针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治理结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风险间的调节作用,并提出了利率市场化动态改革下的银行风险治理策略,丰富了利率市场化与银行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提供了方向。

二、文献综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不受政府管制,而是由市场供求决定。商业银行是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承压主体[4],大多数国家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都明显上升[1]66。而存贷利差缩小将导致银行收入减少,加剧银行竞争[5]。利率市场化通过加剧银行竞争的方式提高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同时赋予银行更大的风险敏感性和货币定价权[6]。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也有可能缓解银行收入的波动性而降低银行风险[7],或者呈非线性关系。Daniel和Jones(2001)运用动态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会使银行经历初期快速、低风险增长到风险逐渐升高的过程[8]。

完善的银行治理能够很好地降低银行风险[9]。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果不改善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就无法改变其经营方式,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也得不到改善[10]。银行治理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高管薪酬激励等[11]1。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其影响银行风险主要体现在股权集中度[12]。Leaven(2006)通过对48个国家银行的研究,发现具有现金流权的大股东的存在会使银行风险增加[13]。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李维安和曹廷求(2004)得出集中型股权结构会增大银行风险的结论[14]。另外,也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大股东具有更好的监督和激励作用,能够在银行风险控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5]。董事会与监事会作为银行的内部机构,能够在银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的董事会可以监督管理者,从而缓解代理问题,控制管理者风险承担行为[11]6。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会存在沟通协作困难的缺点而无法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16]。在监事会治理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发现监事会规模越大,银行风险越低[17]4。高管激励机制也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它能够有效地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高管薪酬与银行风险承担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2,14]。也有学者认为高管薪酬并非越高越好,而是与风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8]。

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利率市场化与银行治理的研究,虽然涉及内容较多,但仍然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一是,在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多是关注利率市场化程度对银行绩效、银行风险、银行业竞争的影响,而较少从银行治理的角度考虑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二是,对于银行治理结构的研究,大多数研究忽略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以往理论,主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动态改革下的银行风险,并进一步探讨治理结构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的调节作用,从银行治理的角度出发,探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应对之策。

三、研究假设

(一)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一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是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利率水平波动及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为避免这些风险,银行就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信贷结构,更偏好于短期贷款[19],从而会导致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增加,使得银行难以按期还本付息,带来信用风险的提高。另一方面,主要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间激烈的竞争环境。利率市场化引起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上升,导致银行利差收入减少,进而引发银行间竞争加剧。这种激烈的竞争会使得银行为了提升绩效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降低信贷标准,从而导致银行风险的不断增加。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1: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商业银行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二)银行治理与银行风险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它影响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20]。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意味着大股东有足够的能力激励和监督经营者的管理行为。虽然大股东由于自身控制力强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掏空机制”,但在面对利率市场化不断给银行稳健经营带来挑战和冲击时,大股东为了保证长久利益将具有更强的监督动机,对股东监督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有更好的监督作用,从而作出有利于银行稳健经营的决策,放弃冒险主义行为。同时相比较分散型股权结构,集中型股权结构中的股东牵制、扯皮和利益冲突的情况较少,因而更能够作出适当的决策[21]。更何况集中型股权结构能够使得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面临较少的股权流动性风险,对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相比较之下,集中型股权结构能够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股权集中度削弱利率市场化程度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

董事会负责银行经营的指挥与管理,执行股东大会作出的重大决定并对股东负责。董事会治理方面,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水平波动以及不确定性加剧,银行又面临着较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大规模的董事会更容易暴露出不能及时沟通、协调的缺点而对股东大会所作出的决定不能及时有效执行,因此会加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除了董事会规模外,董事会治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股东,与公司经营者不存在重要的业务联系,同时也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因此独立董事能够对公司事务作出客观独立判断。合理地提高独立董事比例能够使决策更加专业化、合理化,从而在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稳健经营带来冲击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银行稳健发展的决策,进而削弱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3:董事会规模加强利率市场化程度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

假设4:董事会独立性削弱利率市场化程度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

监事会是银行内部专门的监督机构,同时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董事会与管理层,纠正不当行为,对股东大会负责,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规模较大的监事会能够保证监督的力度和有效性,并纠正董事会与管理层的不正确决策,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带来冲击的情况下,较大规模的监事会能够更好地纠正董事会与管理层的不当行为,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风险,削弱利率市场化给银行风险带来的影响。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5:监事会规模削弱利率市场化程度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

高管激励是一项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的高管薪酬激励能够提升管理层的积极性和管理的责任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银行的管理中。但在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激烈竞争环境中,虽然较高的高管薪酬能够有效地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经营危机,较高的现金薪酬会使得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银行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将会存在冒险主义行为,一方面可能追求一定的市场份额以避免降职降薪等惩罚;另一方面可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较好的经营业绩来证明自己的管理能力,而追求职位晋升或其他奖励。因而在利率市场化带来银行竞争和银行风险加剧的情况下,较高的高管薪酬更容易使得管理者对银行的信贷结构做出不适当的调整,从而加剧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6:高管薪酬加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与假设,构建理论框架图,具体见图1。

图1 理论框架图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银行上市时间普遍较短,早期信息披露不全面。因此通过数据筛选,本文选取2003年至2016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对14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各银行年报收集获得,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二)变量选择

利率市场化指数变量。本文借鉴陶雄华、陈明钰(2013)的分类方法,即将我国利率体系分为5大类,14种[22],具体分类与赋值测度方法如表1所示。根据1996—2016年间国家对利率的放开政策,对每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与利率市场化总体进程进行了赋值测算,具体测度及结果见表2。

表1 我国利率体系分类及指标赋值

银行治理变量。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前十名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董事会规模选取董事会人数来反映;董事会独立性选取独立董事比例来反映;监事会规模选取监事会人数来衡量;选取高管平均薪酬来衡量高管激励在银行治理中的作用。

银行风险变量。不良贷款率是银行的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风险的重要指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越高意味着银行风险越大。

控制变量。参考以往文献,选取银行的总资产、杠杆率作为银行内部控制变量。选取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作为银行外部控制变量。所有变量的定义如表3所示。

(三)模型构建

考虑到不良贷款率受到前期不良贷款率水平的影响,为了减少内生性问题,因此模型中加入了不良贷款率的前一期滞后项。式(1)主要是为了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式(2)是在式(1)的基础上加入银行治理变量与利率市场化指数的的交互项,研究治理结构的调节作用。

表2 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数测度(%)

表3 变量定义

Riskit=β0+β1Riskit-1+β2IRLit+β3Controlit+εit

(1)

Riskit=β0+β1Riskit-1+β2IRLit+β3Govit+β4Govit×IRLit+β5Controlit+εit

(2)

其中,i表示第i家银行,t表示年份,Risk表示银行风险变量,Gov表示相关银行治理变量,Control表示相关控制变量,εit表示方程的随机误差项。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4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4中可以看出,样本银行不良贷款率最小值0.36%,最大值11.41%,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间风险差距较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差悬殊,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平均值28.82%。前十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最小值为25.99%,最大值为98.03%,接近100%,表明样本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有较大差距。董事会规模均值15.68,独立董事比例的均值为35%,虽然董事会规模已经高于美国银行业的12.92,但是独立董事比例仍与美国银行业的64.52%有较大差距,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独立性不强。平均高管薪酬的最大值为261.22万元,而最小值仅为8.28万元,样本银行高管平均薪酬差距较大。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样本银行间的基本特征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4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图2 利率市场化指数

图2为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时间序列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正式开始,经过快速发展后,至2004年达到了77.865%。但2004—2011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陷入僵局。这是由于该段时间内,国内经济不稳定,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11年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恢复生机,进程不断加快。至201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已达到94.659%。

(二)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在进行了相关检验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前文所构建模型进行了回归,得到表5的结果。其中,模型1是测量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结果,而模型2-模型7是测度各个银行治理变量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的调节作用的实证结果。

根据表5中模型1的回归结果,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商业银行风险显著正相关,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这与以往文献中对于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分析是基本一致的。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模型1—模型7中作为控制变量的银行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率基本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较大规模的银行拥有较强的风险控制水平。而GDP增长率与银行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17]10。

表5 多元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数字为t值,***、**、*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股权结构方面,从模型2中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模型3中,前十名大股东持股比例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同样存在不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这表明股权集中能够相对削弱利率市场化给银行风险带来的正向影响,但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经营受到了影响,为了银行的持续经营,大股东的风险偏好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维持银行的稳健经营。但由于大股东仍然存在“掏空机制”,导致股权集中度的负向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董事会治理方面,模型4中,董事会人数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其中原因是大规模的董事会容易暴露出沟通协调不及时的缺陷,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执行股东大会作出的决定,但大规模的董事会具有专业性强、管理经验丰富等优点,并且能够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抑制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投机行为。所以,董事会规模的调节作用虽然呈正向,但并不显著。在模型5中,独立董事比例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分析其中原因是独立董事具有相对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客观分析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作出合理且有利于银行经营的决策,因而能够削弱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

监事会治理方面,模型6中,监事会规模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呈负向调节作用,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其中原因是较大规模的监事会能够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更好地监督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从而一定程度上在银行经营过程中纠正不当行为,控制银行风险,但沟通协调不及时的问题限制了其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监事会规模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呈负向调节作用,但不显著。

高管激励方面,模型7中,高管薪酬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加强高管薪酬激励会增强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的正向关系。分析其中原因是,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经营带来冲击,高管薪酬过度激励导致管理人员更加注重短期利益,急于提高银行业绩而忽视了银行的稳健发展。管理层更加偏好于高风险行为而加强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

六、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本文的结果更加可靠,将利率市场化指数替换为张原(2016)测算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综合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23]。该利率市场化程度综合指数是通过加权平均利率浮动幅度指数、利率决定自主化指数与实际利率指数三项指标得到。从表6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中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程度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没有发生变化,同时主要银行治理变量也与上述调节作用方向基本一致,表明本文结果基本稳健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完成,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已有研究中大多是分别对利率市场化、银行治理结构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较少考虑银行治理结构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部因素与内部机制,从银行治理角度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商业银行风险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了银行治理变量的调节作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削弱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即股权集中度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同时独立董事比例与监事会规模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董事会规模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高管薪酬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注:括号内数字为t值,***、**、*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已往研究中将银行治理作为调节机制来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研究较少,本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银行治理和利率市场化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虽然银行治理结构对银行风险具有一定的防范和化解作用,但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方面,可能会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关于银行治理结构调节作用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保持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议

第一,优化股权结构,保持大股东控股地位。“一股独大”的现象并非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相反集中型股权结构能够相对削弱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正向影响。在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时,大股东为了长远利益会改变其风险偏好,从而保证银行持续稳健经营。

第二,适度调整董事会规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董事会人数的设置上追求适度,而不能以多为好,同时加强董事会成员的责任感,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不能仅从独立董事人数上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同时应该加强独立董事的专业水平,从而保障其能够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第三,有效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在我国,监事会存在权利弱化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监事会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应该明确定位监事会地位,从而保证监事会能够明晰职责,提高自身运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其在缓解银行风险中的作用。

第四,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上市银行高管为了谋取控制权收益,有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动机。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水平,既能保障高管为了银行经营努力工作,又能防范其为了私利进行高风险行为。可建立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扩大非货币性薪酬的比例并引入长期激励计划,从而提高薪酬激励的效果,促进高管为银行稳健性经营而努力。

猜你喜欢

调节作用监事会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面对冲突与碰撞,董秘该如何履职?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学会监事会召开2018年度监事会会议
自噬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改革监事会工作体制 提高国企监督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