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2018-07-26陈国梁刘结梅丁家谊梁伟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3期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生长因子

陈国梁 刘结梅 丁家谊 梁伟财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名贝尔麻痹, 其是临床神经内科的高发病, 是面瘫的主要病因。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复杂, 可能与炎性反应或病毒感染等相关[1]。其具有起病急, 病情发展快等特征, 多于发病3 d左右达到病情高峰, 临床表现为面部一侧周围性面瘫。临床中常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该病, 但预后性一般。本文旨在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该病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 各30例。纳入标准:单侧发病者;经头颅CT或是磁共振成像(MRI)等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性周围性面瘫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者;肝肾功能严重损伤或严重感染者;精神、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相关研究者。A组患者中, 男19例, 女11例;年龄30~72岁, 平均年龄(50.61±12.14)岁;病程3~28 d, 平均病程(6.24±8.28)d;病变部位:左侧16例, 右侧14例。B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 31~74 岁 , 平均年龄 (50.88±12.27)岁 ;病程 4~25 d, 平均病程(6.39±8.14)d;病变部位:左侧17例, 右侧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比较。

1.2 方法

1.2.1 B组 给予患者地塞米松针剂静脉滴注, 剂量10 mg/d,7 d后减为5 mg;补充B族维生素(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1片/次, 3次/d);口服甲钴胺片, 剂量为500 μg/次, 3次/d;配合超短波、红外线、针灸等治疗。上述治疗疗程为14 d。

1.2.2 A组 在B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内注射治疗, 剂量为18 μg/次, 1次/d, 连用1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利用Portmann评分判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具体为:叮嘱患者进行动鼻翼、皱眉、微笑、鼓腮、闭眼和吹口哨共6项运动, 患侧与健侧比较, 基本一致记3分;明显减弱记2分;稍可运动记1分;无法运动记0分;患侧安静状态时印象分为2分, 共20分, 分数高者,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②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总分为20分;显效:总分为15~19分;有效:总分为10~14分;无效:总分为0~9分[2]。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B组的7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A组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组 30 2.87±0.42 18.15±2.19ab 37.532 0.000 B组 30 2.86±0.39 12.09±2.21a 22.527 0.000 t 0.096 10.668 P 0.924 0.000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发病率较高, 其病因较多, 如水肿、病毒感染和血管功能紊乱等[3]。其临床表现为流涎、口角歪斜和讲话漏风等。其治疗原则是缓解局部炎症、消肿和改善面神经功能, 常见治疗药物为激素、B族维生素等。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细胞生长不可或缺的调节因子, 其具有促进突起生长和维持神经元营养等生物学功能, 能够大幅提高神经细胞的实际存活率, 且对神经元的分化、发育、再生和有效生长起到调控作用[4]。其可增强神经元经体外培养的实际存活率, 对神经生长和修复有积极作用。其对该病的作用机制为:利用趋化因子成功分化功能细胞, 并使其转移至损伤部位, 发挥修复损伤的作用。也可利用氧自由基消除剂的有效合成修复损伤组织。神经病变后, 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提高自身分泌量, 但无法满足人体实际需求[5]。

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生物活性蛋白, 其作用机制为:可实现顺轴突转运, 也可当作靶原型逆向营养因子, 且具备自身分泌功能, 进而充分营养机体的外周神经细胞, 对受损神经与髓鞘起到修复作用, 加快病变纤维的有效愈合速度[6-8]。动物实验结果显示[9]: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对大鼠因周围神经病变所引发的肢体功能障碍起到治疗作用, 减轻其胫神经的变性纤维量与髓鞘肿胀率。此外, 其不会引发患者的明显不良反应 , 安全性较高[10]。

本研究中, A组给予地塞米松等常规治疗, 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 结果显示,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B组的7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A组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 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优于地塞米松等常规治疗, 可取得较佳疗效, 应积极推广。

猜你喜欢

特发性面神经生长因子
整体护理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用生长因子美容险毁容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中耳炎2 472例术中面神经情况及处理分析△
面神经术中监测在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的应用现状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