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短期疗效随访
2018-07-26陈建文卢敏王勇
陈建文 卢敏 王勇
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于膝关节具有十分大的危害,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1]。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体关节假体应运而生。利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为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开展救治, 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82例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对其开展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3例, 女39例, 年龄51~83岁, 平均年龄(70.3±5.7)岁。所有患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签署试验告知书。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予以患者下肢站立全长位片、膝关节正位片、双下肢静脉B超等检查。术前严格监控患者血项, 并于术前30 min应用抗生素。术前15 d停止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药物, 准确测量膝关节外翻及屈伸角度。
1.2.2 手术阶段 指导患者取平卧位, 采用全身麻醉(全麻), 于大腿处绑止血带。取膝正中切18 cm切口, 至深筋膜处沿股四头肌内侧、髌骨内侧至胫骨结节处切开。保证髌骨外翻, 清除炎性滑膜及髌上下缀余, 切除内外侧半月板及交叉韧带。清楚胫骨附近及股骨远处的赘生物, 采用髓内定位截骨。截骨解剖、力线轴外翻6°为倾斜角, 以股骨前后踝外旋3°行截骨之术。截胫骨可采用髓外固定, 保持截骨后倾5°。截骨后保持软组织, 关节囊以及屈伸间隙相等。本次试验不开展置换, 去除骨赘后采用电刀灼烧后利用膝关节假体调试。完成后进行电凝止血, 彻底清洗。最后置入假体, 并采用骨水泥固定。完成后检查创伤口, 并置入负压引流管。缝合包扎,术后进行抗感染处理。
1.2.3 术后处理 予以患者抗感染、抗凝治疗, 防止患者神经麻痹。术后1 d内为患者开展负压引流, 通过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器(CPM)进行功能锻炼。设定起始坡度为30°,2次/d, 每次递增10°。术后72 h指导患者取正侧位拍X片,了解具体情况。术后7 d可下地活动, 争取术后15 d内恢复100°屈伸。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通过HSS评分及QOL评分判定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异。HSS评分标准:评分分为七项,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减分,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 膝关节功能越好。QOL评分标准[2]:评分共由26题组成, 涉及躯体、心理、社会、环境和综合等五个领域组成,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随访1个月, 82例患者HSS评分(83.5±11.3)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1.7±9.7)分, QOL评分(91.3±10.1)分高于治疗前的(53.1±9.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82例患者治疗前后HSS评分及QOL评分比较
表1 82例患者治疗前后HSS评分及QOL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
3 讨论
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易发病, 且易反复发作, 伴随剧烈疼痛。随着疾病的发展, 膝关节活动能力降低, 最后导致膝关节畸形。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临床常常采用手术为患者展开治疗[3]。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无菌操作、创伤小的特点, 受到了广大群体的欢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人工膝关节材料代替膝关节使用, 可有效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5]。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发达国家较为流行,我国正处于发展使用阶段。利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为患者进行治疗, 可保证患者下肢力线, 有利于恢复膝关节的韧带[6-8]。在安装假体时, 要保证轴线与旋转中心的抑制。既可以防止脱位, 又有利于膝关节的使用。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外翻, 可以通过术中角度调试, 去除多余骨赘, 确保手术过程中膝关节周围组织的松解。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保持患者膝关节的稳定, 确保手术效果。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开展中, 要加强对患者感染的预防。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往往伴随免疫力底下的特点[9,10]。为患者开展预防感染的治疗, 可减少并发症及感染情况, 保证预后, 减少患者病痛。术后还要注重对患者开展抗凝治疗, 保证患者膝关节血液的正常流通。
综上所述,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可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短期随访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