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8-07-26孙丽敏董绍臣刘宏丽齐曦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酯酶胆碱酯酶阻塞性

孙丽敏,董绍臣,刘宏丽,乔 华,齐曦明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1.心血管内科;2.呼吸内科;3.神经内科;4.中心实验室, 河北 秦皇岛066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防可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加重。据1项在我国7个地区进行的大样本、多中心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COPD总发病率高达8.2%,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2.4%和5.1%[1]。国外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约30%合并慢阻肺,而慢阻肺患者约20%合并心力衰竭[2]。丁薇对600例慢阻肺病人随访一年,发现合并心力衰竭的慢阻肺患者 1 年内死亡率达13.3%[3],可见并发心力衰竭是COPD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s,ChE)是一种糖蛋白,分为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即血清胆碱酯酶),二者均具有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分解为胆碱和乙酸的功能。有研究证实,心衰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4],本文旨在探讨丁酰胆碱酯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中的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至2014 年我院内科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90例,其中,男 362例,女28例。入选标准: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5];血浆氨基末端BNP前体(NT-proBNP)>1750 pg/ml定义为发生心力衰竭;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及脑出血或脑梗死、合并恶性肿瘤者。

1.2研究方法根据有无心力衰竭,将所以患者分为单纯慢阻肺和慢阻肺合并心力衰竭两组,对两组COPD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比较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分析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血浆氨基末端BNP前体水平的相关性。

1.3指标检测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入院24小时内抽取空腹静脉血,应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BchE、ALT活性,应用ReLIA SSJ-2多功能免疫检测仪血浆NT-proBNP。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单纯COPD患者组与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组基线比较两组年龄、性别、BMI差异显著(P<0.05)而吸烟、糖尿病患者比率及AL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D合并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较单纯COP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单纯COPD患者组与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组基线比较

2.2胆碱酯酶活性与COPD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系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患者性别、年龄、BMI及BchE活性与COPD患者是否合并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显示,性别与BchE活性在方程之中,提示COPD患者合并心力衰竭与BchE活性及性别相关,即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BchE活性降低,且多见于女性患者,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COPD合并心力衰竭的因素

2.3COPD患者BchE活性与NT-proBNP关系

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COPD患者BchE活性与的NT-proBNP(r=-0.625P<0.01)呈负相关,见图1。

图1 BchE活性(kU/L)与NT-proBNP(pg/ml)关系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吸烟是其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也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烟者比例占大多数(8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点是不可逆性气流受限,并进行性加重。COPD不但累及肺脏,同时因大量的肺泡壁断裂而引起肺毛细血管床破坏,而引起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发生。

胆碱酯酶是一种糖蛋白,以多种同工酶形式存在于体内,按照酶水解底物的专一性、水解速度的差异、对抑制剂敏感性以及组织分布特点,分为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其功能是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分解为胆碱和乙酸的酶。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膜、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中。丁酰胆碱酯酶主要在血清及肝脏中,能够反映肝细胞合成的功能,现在临床上一般用于协助肝病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有研究证实心衰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6]。

本研究通过回顾研究比较COPD及COPD心力衰竭两组组患者之间血清胆碱酯酶的差异,以期发现COPD合并心理衰竭时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通过比较COPD及COPD心力衰竭两组组患者发现,年龄、性别比例、BMI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性别差异与COPD合并心衰相关,COPD合并心衰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较单纯COPD患者明显下降。关于COPD合并心力衰竭性别差异方面,国外研究报道,1980-2000年,女性COPD患者病死率上升3倍,2000年,美国女性因COPD导致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男性,具体机制尚未明了[7]。本研究提示女性COPD患者心衰比例较男性患者高,也许是女性COPD患者死亡率高的原因。进一步我们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NT-proBNP明显呈负相关。COPD及其并发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的机制可能为:COPD合并心力衰竭最终可导致体循环淤血,引起肝脏淤血,从而使肝脏合成能力下降,引起血清胆碱酯酶合成及分泌减少,进而活性下降。2017年GOLD指南指出新发心衰是慢阻肺全因死亡显著的独立的预测因子。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可提示COPD并发心衰的可能性,预后不良。同时由于检测血清胆碱酯酶快捷,方便,费用低且与NT-proBNP明显呈负相关等特点,在临床易于开展及医师的判读,是良好的慢阻肺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标志物。

猜你喜欢

酯酶胆碱酯酶阻塞性
动物肝酯酶对西维因的抑制响应
体外筛选中药胆碱酯酶抑制剂
蓝圆鲹肝脏酯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基于半导体聚合物量子点的羧酸酯酶比率荧光传感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血清胆碱酯酶与相关临床疾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