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8-07-25和丽刚

关键词:问题情境作用小学数学

和丽刚

【摘 要】 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彰显出数学的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结合问题情境的不同特性,采用故事化、生活化、开放化的提问方式,发挥每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所在,提升数学课堂的品质。从目前问题情境创设情况来看,很多老师虽然有在课堂上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但问题设置目的性不强,导致问题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在数学课堂中,需要明白问题情境创设目的和意义,并围绕该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化”,学会并且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又能帮助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維为主,他们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而形象、有趣的问题情境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符合小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和数学学科特点,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增强问题趣味性

收获知识是个快乐的过程,而不是苦恼的过程。但事实上很多小学生在刚接触数学的时候,会感慨数学的抽象难懂,对数学兴趣度并不高,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出现抵触的情绪。在处理问题的真实性和虚假性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方式来搭建桥梁,这样既让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又可以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对课堂活动的需求。在创设故事情境的时候,将“趣味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发挥出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因数》时,我借用了“钟表发明”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因数的知识点。在开始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100”和“60”这两个数字,向同学们询问自己更喜欢哪个数字?很多学生回答喜欢“100”,因为“100”代表着满分、完美等。这时笔者又说,虽然很多同学喜欢“100”这个数字,可是在当初发明钟表的时候,人们并不是很看好“100”哦。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师生之间有以下的对话:

师:大家知道1小时是多少分钟吗?

生:60分钟。

师:既然大家那么喜欢100,为什么当初钟表发明者在设计时,不设计成100分钟呢?100真的有那么好吗?

生:100的寓意很好,为什么他们不喜欢呢?老师快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这个答案等到你们学习了“因数”这个章节之后就明白了。直到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才再次引导了这个问题上。

师:那么大家拿出纸和笔算一算,是100的因数多,还是60的因数多呢?

生:60的多。

生1:我明白了,因为60有很多因素,可以拆成很多的时间段,而100却不能分成那么多分。

师:XX的想法很对,和当初钟表设计者的想法一模一样。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问题生活性

问题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基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能否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有的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现有认知,造成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挫伤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是指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设计出课堂问题,使问题既可以贴近生活,又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用PPT展示了以下的表格,并且以这样的方式引入了课堂教学。

以上都是老师对我们班、XX市和XX省人口比例情况的调查统计,大家从仔细分析这张表,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这三个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情况分布如何?

(2)这三个调查对象是不是都存在着男多女少的问题?

(3)大家知道表格最后一栏的数据表现形式,通常以什么来称呼吗?

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出前两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上,学生们支支吾吾。这时笔者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告诉大家,最后一栏我们是以比例的方式来呈现男女数量关系,这种表现方式可以让男女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关于“比例”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选择的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小到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大到所在的省市地区,因为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比较感兴趣。

三、创设开放化情境,增强问题探究性

在学生已经对数学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的问题数量,让学生探索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在设计开放化问题情境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表现的方式应当多样化,问题的内容应具备探究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从很多老师的问题设计方式上来看,缺乏探究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的问题设计并不能起到发散思维的效果。例如,在刚学习完《认识人民币》章节之后,笔者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现在小明手中有一张5元纸币,四张2元纸币以及8张一元的纸币,老师想向小明借9元钱,请大家想想小明可以有哪些借钱的方案呢?

生1:可以给1张5元的,再给2张2元的。

生2:可以给4张2元的,再给1张1元的。

生3:可以给2张2元的,再给5张1元的。

……

大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笔者也在鼓励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大家都讨论差不多的时候,笔者再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面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我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之后,应当注意问题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探究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这些特性应当有所侧重。在低年级小学阶段,老师应更加关注问题的趣味性,随着年级增高,则应向探究性方面侧重,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永彬.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6(03):154.

[2]丁锐.创设问题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8):46.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作用小学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