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高专马哲课的重要性及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2018-07-25杨运娟
杨运娟
【摘 要】 多年以来,在高职院校马哲课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果和之前的努力作对比,会明显觉得这样的成效不甚理想。笔者认为,如果在教学改革中能首先解决好马哲课的重要地位这个前提条件,那接下来的各种教学改革措施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笔者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内各位领导、同事要给予马哲课足够的重视,并要落实于言行。
【关键词】 高职高专;马哲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01
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马哲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个常提常新的话题,多年以来,我们做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果和之前的努力作对比,会明显觉得这样的成效不甚理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等各种没有积极性的表现已然大面积存在。付出,回报却无着落。问题究竟是出在了哪里?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这是在整个教学改革系统中对马哲课程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所导致的。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动机的,无外乎两大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比如兴趣爱好。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某个学生特别喜欢某个科目,即使有道题做错了,并且做了好几遍都没弄明白,可他就愿意继续做,那怕挑灯夜战也心甘如饴。显然我们的学生对哲学没有至少是暂时没有这种浓厚的兴趣。这也就是学生经常给自己找的厌学的借口。那没有了兴趣爱好这个内在的驱动力,是不是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可以只听从自己的兴趣,可以无视其他一切存在,那无疑这样的人生真是的是过于理想化的。外部动机比如做某件事对自己有没有作用,如果有作用,即使没有兴趣的支撑也会去做,反之,就毫无积极性可言。这种情况虽说势利,但恰是人生常态。也可以用来解释学生厌学的现状,甚至可用来理解这么多年马哲课教学改革效果不乐观的“罪魁祸首”。当然,笔者绝对相信各位前辈和同仁在该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是相当有必要和完善的。只是笔者认为,如果在教学改革中能首先解决好马哲课的重要地位这个前提条件,那接下来的各种教学改革措施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马哲课的重要地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外在的影响到学生了解到这些作用进而表现出一种持续的、热情的学习状态?这是笔者认为当前马哲课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校马哲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必修课,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是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教学主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树立科学的“三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接班人〔3〕。这是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上讲的。毫无疑问,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作为社会、国家的一个基本单元,是与其它单元相互联系而存在的,即所谓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政治领域是国家的基本领域之一,自然也是需要作为国家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所了解和认识的。
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对高校的马哲课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協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导致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4〕。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曾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怎么理解中国梦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当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是一棵小草,可能还处于枯萎不枯萎的状态,不知道啥是中国梦,也没觉得跟自己有啥关系。当时班里一片哗然,可见此种观点还是很有共鸣的。其实,这就是利益诉求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表现。细想之下,该句话单方面割裂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联系,是错误的。“那小草”生长过程中的过去、现在、将来不得需要阳光、雨露、养料吗?个人不得在社会、国家这个大的关系网络中生存吗?你认为自己不需要中国梦,中国梦与自己没有关系,那只能说明你自己的这个认为是错误的。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想,包括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无数个人的梦想的实现,最终铸就了中国梦,离开了每个人的梦想及其实现,一个整体的梦想从何而来又如何实现呢?
社会分工是不同的,更多的因为客观上人的自身能力是有高低差别的,所以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有大小区别,有一些人职业梦想的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国家在该领域的突破,比如杨利伟等。这样我们会认为他们才是和中国梦有关系的。可大多数的人比如我们都是平凡资质的普通人,我们追求的是一日三餐、丰衣足食,没有那么远大的梦想,所以我们就认为自己和中国梦是没有关系的。可是没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没有国家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个人的一日三餐、丰衣足食从何而来?反过来想,倘若每个人都只顾自己,没有向心力,国家能安定团结、繁荣昌盛吗?总之,马哲课里的联系、发展等观点可以很好的用来理解这种问题,可以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们、社会的关系,这也是马哲课的特色所在。
第二,马哲课的作用最需要强调的是,哲学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你不会时时刻刻留意到它,可我们的一切言行无不是在完美的演绎着它并时刻证明着它是正确的。这好比空气,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吗?可谁也无法否认它的重要性。每天早上睁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物质的世界,而且重要的是不做些什么,单纯的意念什么也改变不了。就好像你不吃些什么,会一直饿着肚子,那吃什么呢?这要从你的实际出发了,你喜欢吃什么,还可能受到生活费的影响,然后去上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自己与其它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的联系等。那有的人会说,我一天都在床上睡觉,总没有哲学了吧?错了。姑且不说你与床、空气等之间的联系、你的心脏跳动、血液的流动,单就说这一天已从你的生命中结束了,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发展中,你自然也不例外。那有的人会说,我就这样生活了20来年了,还需要再多此一举的学习哲学吗?当然,只有进行过系统学习,我们的“生活哲学”才能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看待一些问题时才能更自觉、更理性。比如说中国梦,站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你还会认为它给自己没有关系吗?再比如说,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这个观点,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尤其是内向点的同学都潜意识里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逃避挑战,最终什么也没有做,静静地等待事情过去之后,可能还会想当初如果我要怎么样,会怎么样。但这都没有意义了。如此三番五次之后,逃避、退缩已成为习惯,下次再有选择,甚至借口都不需要找,直接就会放弃了。由此,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相距会越来越远。通过学习,我们都会明白,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除了自己,没有什么外在会彻底打败自己,在下一次面对选择的时候,可以试着对心底那个否定的声音说“不”,然后试着跨出一步去尝试和体验不一样的自己。那时,你就会发现从哲学中不但会发现所有失败者失败的根源,也会找到所有成功者成功的奥秘。
每届学生的第一节马哲课,我都会觉得自己语言功底欠缺,没法把马哲课的作用浅显、简单、直接的摆在学生面前,这门课程不像专业课,那就是为找到好工作、将来好就业等这样直观的目的,马哲课的作用的确需要任何一个人一生去体会,所以有了“老年是一部哲学”这个说法。这样博大精深的学科,我们不应该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它。可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在高职院校,本就重专业、轻理论,再加上有些老师,甚至有些领导在提到马哲课,都是似有似无的,这样造就的学习氛围很不理想,本来在这个问题上,領导和其他老师的言行影响会很大的,因为毕竟马哲老师可劲地说,这个科目多么重要,似有点王婆卖瓜之嫌。所以,马哲课的重要作用不但广大的学生要认识到,我们广大的教职员工也需要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造就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哲学给人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我们看名人传记,并不是要成为名人本身,我们学习马哲,也不是要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吸取他们成功成才的核心元素,并将这个核心元素在自己身上加以运用,这样即使我们成为不了那样的名人,也终会有小成。理解这种道理的人,就不会因为马哲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而不愿意学习它。因为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地点,成功成才的核心元素是不变的。人生在世,免不了想问题、办事情,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哲学熏陶过的人,势必会看问题更加的全面、更加透彻,行动起来势必会目标更明确、意志更坚定,态度更积极,效果更明显。
一直对这几句话记忆犹新:飞机最后会被击落,战舰最后会被打沉,一场真正惨烈的战争,所谓的高尖端武器都会很快耗尽,战争最后还是人对人的战争。特种兵和步兵都是靠人的基本对对抗复杂和残酷,特种兵和步兵都是没有最后的兵种,因为都是到了最后还在坚持的人〔5〕。最初只当作军旅的背景去理解这句话。后来看得多了,想的多的,才恍然悟出,这句话适合任何情况。人与人之间的是非对错、成功失败,到最后无非思想精神之间的较量。在此,笔者还是要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内各位领导、同事要给予马哲课足够的重视,并要落实于言行。只要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再加上之前做过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马哲课的“复兴”定不会遥远。
参考文献:
[1][4]张明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学理论,2016(12),212-214.
[2]仰义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7),34-36.
[3]顾锋,陶德庆.多维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机制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5),134-137.
[5]兰晓龙.士兵突击〔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