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对策研究

2018-07-25任宏萍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任宏萍

【摘 要】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随之正在发生改变,其中读写结合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读写结合效果提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以期改善课堂阅读教学,提高写作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有效进行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小学语文阶段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阅读是一个知识储备阶段也为其写作积淀素材,实现吸纳丰富的思想内涵、逻辑的语言表达,是写作的基点,而写作则是阅读的生长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契合,搭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读中练写,以写促读,让学生在培养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写作能力,从而构建一个读写循环互促的良性学习系统,最终实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呢?

一、寻找读写契合点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典范之作,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是学生阅读欣赏的对象、习作的典范。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资源,以读为基本方法,进行理解感悟,确定合适的读写结合点,在读写间建立联系,使两者互相渗透,互为促进。但有时一篇课文有多处的要点,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点点俱到、一一训練。那么,该如何“众里寻她”,选择合适的读写结合点,高效地开展训练呢?

(一)吃透《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读写训练的目标做了分梯度、分层次的设定。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必须要吃透《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各学段、各年级训练的内容和深度,适当适度,逐级而上,循序渐进。

(二)知晓编者编排意图

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与训练都是循序渐进的。每册教材通常由几个单元构成,每一单元又按“主题”将几篇文章编排在一起。这些文章中隐含着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的线索。所以教师要明确编者的意图,知其所想,找准读写结合点。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色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敏锐地捕捉文章的“个性”,把握每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定准落点,扎实开展读写训练。

(四)立足学生学情特点

在确定读写结合点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情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心理决定了他们关注的重点多是和自己关系较密切的日常生活和周边事物,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外延扩展一些与之相关的事物,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场景中提取素材,激活学生的情感记忆,拓展写作空间。另外,要点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学生对这个要点是否接触过,是否已经掌握了亦或是完全没有消化内化等等,这都是确定结合点的立足点。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段目标等诸多因素作出适当的取舍,抓准读写结合点,并辅以恰当的教学时机,不必追求每课必练,每课多练,但要精益求精,练必有用。

二、突破创新迁移点

对于不同的结合点,应灵活采取相应的读写途径与方式。

(一)美文佳句,仿中有创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而课文是最好的范例。在阅读课中,抓准文本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模仿,仿构思,仿章法,仿表达,仿技能等,从读学写,从仿到创,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例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有这样几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一组倒装句,与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不同,教学时,我让学生调换语序读,再按照平时的习惯读,反复朗读来深刻感受这一种表达的妙处,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再深刻感受语言的特点后,模仿课文例句,学习用相同的倒装句式写话,运用生动的语言把情感写具体,展示语言的魅力。

(二)转换视角,整合改写

1、改变人称。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用另一种身份来改写同一件事。如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文以第二人称写了志愿军战士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时的场景,采用了“劝别、回忆、抒情”的行文结构,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学习文章的行文结构,与志愿军战士说说告别的话并写下来。学生在写作中兴味盎然,同时也加深了对中朝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的理解。

2、改变体裁。不同体裁的文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写。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诗词内容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是写景类的文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泊船瓜洲》、《秋思》等就可做这样的改写训练,既让学生熟悉了相应体裁的文本的特点,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一举多得。

3、改变语言。五年级上册课文《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与一般性说明文《鲸》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比较阅读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语言风格方面的改写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整合、透理解。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从读到写,是一个吸收、积累、内化到运用输出的过程,需要重视每一个环节,架起读写间的金色桥梁,从而形成一条高效的学习链,真正让其发挥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新芳,《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读与写杂志》,2015年1月第12卷第1期。

[2]徐承芸,《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法》,《小学语文》,2016年第3期。

[3]刘薇,《探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文化课程分析》,2016年6月第18期。

[4]杨淼,《读写结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8月第2卷第15期。

[5]石卫红,《关注教材,实现读写双赢----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探析》,《文理导航》,2016年9月。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