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2018-07-25王兆叶
王兆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2
教材简介: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争做一个诚实、爱劳动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听好了要求,我拿出一件物品呢,你们马上把你们的第一感觉告诉我。看好了,(师出示第一件物品:书),生说:知识……(师出示第二件物品:面包)生:美味、吃饭……
2.下面看我从兜里摸出一样东西来,(师出示一百元钱)看到这一百元钱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可以买很多玩具。
我想到了可以买吃的。
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对钱的感受,一起来读课题《一枚金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回想一下,这篇课文围绕一枚金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2.谁还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有着一个怎样的儿子呢?
(板书“父亲:辛勤、省吃俭用;儿子:懒惰、花钱如流水”)指导“懒惰”两字的写法。)看看板书,从上下两组词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两对反义词,这两对反义词说明父子倆截然不同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品读父亲“受不了”。
1.看来啊,这父子的性格,完全相反,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却有一个很懒惰的儿子;老爸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面对这样一个儿子,这个父亲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生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
2.(课件出示):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 )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师:父亲会怎样对妻子说呢?请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生:生气、无奈、伤心、失望、痛苦……
师:相信同学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那就带着你们的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3.这个老父亲气愤、伤心又无奈,与其为有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儿子苦恼,还不如把他赶出家门让他过流浪的生活,让他自生自灭吧。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办法多好啊!
生:不好,儿子即使有这样的缺点,家人也不能抛弃他,应该关心他,帮助他,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
师:那老父亲是怎样做的呢?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读第7自然段)叫儿子亲自去挣钱。
(二)品读儿子“受不了”。
1.儿子终于去挣钱了,他挣到钱了吗?他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吗?父亲对儿子的行为感到欣慰吗?请同学们默读9--28自然段,填写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次序 钱的来源 父亲怎样做 儿子的反应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同学们,根据表格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
①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②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第三次为什么却受不了?
③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得的?
3.师:同学们问的都很好,请同学们就上面的问题整理,梳理出一个有价值问题。
生:我认为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啦?
师:好,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小组学习9--28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课件出示)面对父亲的三次扔币,为什么儿子前两次受得了,第三次却“受不了”了呢?仔细品读9—28自然段,画关键词句体会批注,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4.小组学习、汇报交流、师相机指导。
生1:我现在向全班汇报我们组的学习成果。请大家看课文11至13自然段,我先来读一读: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这不是你挣来的。他说。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我们组画下了“笑了起来”。我们从“笑了起来”,看出了对于爸爸第一次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儿子只是无所谓地笑了笑,他可能在想:这一枚金币是妈妈给我的,你扔吧,我不在乎。
生2:我想补充一点,前文已经告诉我们,老人要把财产随便给人了,儿子可能在想,你嫌弃我,也不会把财产给我。你扔的是你们挣来的钱,我无所谓。)
师:你们联系了上文进行分析,能学以致用,真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来读出儿子的无所谓。(引读课文描写爸爸第一次扔金币的语段)
师:哪个组再来汇报
生1:我代表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请大家和我齐读课文的第20自然段:“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我们从“又”字看出来了是儿子第二次笑,虽然他听了妈妈的话,出去跑了两里路,筋疲力尽,满头大汗,但这枚金币仍然不是他亲手挣来的,他没懂得劳动的艰辛,也不知道这枚金币的价值,所以他根本不珍惜这枚金币。
生2:我赞成他们的意见,虽然儿子跑了两里路,但他还是没有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金币的来之不易。
师:是呀,虽然儿子跑了两里路,但是仍然不以为然,因为这枚金币还是妈妈给他的。所以——引读课文中描写爸爸第二次扔金币的语段。
师:前两次之所以儿子受得了,是因为金币是妈妈给的,一点也不需要费力气。那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呢?哪个组想说说。
生1:请大家看课文的25、26自然段,我们先来读一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我画出的重点词语是:“当牛作马”、“苦差使”,我可以体会到儿子在这一个星期以来劳动的辛苦。他当时可能在田里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顶着炎炎烈日,头发被汗水濡湿了,他正弯着腰割着麦子,这时,锋利的麦子把他的手划了几个血印子,可他不怕疼,因为他知道多收割几把麦子,就能尽早获得一枚金币。(课件出示割麦子的图片)
师:你是联想到当时儿子劳动时的情景,这真的是一件苦差使,我们来读读这个词语。(学生齐读“苦差使”)
师:还有补充吗?
生2:儿子可能在给别人盖房子,有时砖掉下来,砸到他的脚;有时他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他依然在给别人盖房子。(课件出示盖房子图片)
师:体力劳动是艰辛的,所以它是一件苦差事。
生3:他可能白天还要抗麻袋,一个麻袋有几十斤重,他一天就要抗十几个麻袋,把他的背磨出了血泡。(课件出示抗麻袋的图片)
生4:他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
生5:我们组找的是第25自然段,勾了两个重点词“熊熊大火”和“抓出”。我们组通过讨论知道了“熊熊大火”是形容火势非常的旺盛,但是儿子却奋不顾身地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当时可能他的手被烧伤了,可他不顾这一切从旺盛的大火里把他辛辛苦苦挣来的金币抓出来,可以看出他知道了勞动的艰辛,知道了这枚金币的价值。
师:能用“拿出”替换“抓出”吗?为什么?
生6:不能,因为这一枚金币是儿子当牛做马挣来的,“抓出”一词说明他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了挣一枚金币是多么不容易,懂得了要珍惜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
师:所以,儿子抓出来的不仅是一枚金币,而是( )
(要求学生补充句子。学生说的时候,引导:现在这哪是一枚金币,分明是儿子的荣誉,更是儿子拥有新的人生目标的奠基石。)儿子此时也心如刀割。面对父亲将金币扔进火炉里,他受不了了,大声喊道——(生齐读26自然段)。
师:看来,这个儿子是真心实意的改好了,所以他的父亲不紧不慢地说道:(生齐读28自然段)“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师:我想啊,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也想对那位母亲说点什么呢?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我们再来看看题目,你还认为儿子挣得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生:不仅是金币,更收获了一个道理(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师:那你们再看看这一百块钱,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会有收获……
师:好,我希望如你所说,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很多很多的钱,让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齐读名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五、作业建议:
1.续写课文。
2.小组合作,将这个童话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六、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父 亲 儿 子
勤 劳 懒 惰
省吃俭用 花钱如流水
(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
七、课后反思: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充分运用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等方法,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体悟老人的“受不了”和儿子的“受不了”。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运用对比,体会用词的精确。
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同时对比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里,儿子的反应时,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抓出“和”“拿出”两个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懂得“金钱得来不易,要学会珍惜”的道理。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孩子家庭条件很好,家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所以我以学生齐读有关珍惜金钱的名言警句结束课堂,引发他们关于财富的一些思考。还利用班会开展“压岁钱的使用”的讨论活动。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的拓展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用金钱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