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激发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兴趣
2018-07-25詹庆荣
詹庆荣
【摘 要】 古诗文是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阅读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也甚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诗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加上古诗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而且学生们普遍认为上课内容枯燥、课文难懂、学了没用。于是,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中便呈现了这样两种状态:一是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学得昏昏沉沉。二是学生索性不听课,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因此,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就成为古诗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古诗文阅读;兴趣;朗读;美感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一、改变认识法
我认为这是最重要也是改变古诗文阅读现状的一大方法。目前许多中学生普遍的对古诗文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古诗文“已死”,学了也没多大用处,尤其是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作用不大,从而潜意识地存在消极的抵触情绪,很排斥心理,那么作为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文化的传承理解文言文,现在还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理解现代译文是在古代诗文的基础上繁衍而来的这样一个客观的事实,目前下不少表现力极强的诗文名句、成语、格言,继续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为人处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等等,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诗文里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这样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时空距离,让学生觉得学好古诗文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就会改变对古诗文的错误认识、偏见和抵触。
二、导入激趣法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共四十五分钟,有经验的老师会把它分成九个五分钟,第一个五分钟相当重要,这五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好的导入有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老师们可以利用课件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所陶醉时,再加上一段课前精心设计的旁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仅把握了诗的基调,还让他们准确领悟诗意;也可以讲个有趣的故事,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把孩子们带入一个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之际,教师嘎然收声,设臵悬念;还可以配上抒情的音乐,古诗中的花草虫鱼等都人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古诗的魅力还是挺大的。真正有些文学功底的老师,当他看到一首好诗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无时不在涌动着浓浓的诗意;有画画特长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再现诗的画面;有音乐细胞的老师还可以用歌唱感染学生。比如在教《虞美人》时,课堂一开始就可以唱起邓丽君的那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学生一定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位“歌星”对老师也会有说不尽的崇拜。
三、诵读激趣法
对古诗文由陌生变熟悉最有效的办法是诵读。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高中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名家录音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在诵读中及时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比如毛泽东先生的《沁园春·长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堂语文课,我选择了配乐诵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兴致盎然,很多学生先后在随笔上记叙了这节课。然而面对不同的诗文,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朗读法。比如《归去来兮辞》是一篇音韵和谐、适于诵读的诗歌。所以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深入的品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先听读。体会诵读的老师对文本的感受,觉得处理得好的地方,模仿学习。第二遍跟读。跟录音读,力求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第三遍散读。自由诵读,利用情景再现的办法,想像陶渊明脱离官场,复得返自然的怡然自得。若有时间还可以集体轮读,用大合唱的方法,演绎全文。整节课用读戴讲,让学生在读中沉浸在优美的意境当中,感觉十分美妙。这种轮读法适合气势雄偉充满活力的诗文歌赋,如《腾王阁序》《琵琶行》《劝学》等,因为轮读能营造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相反,那些哀伤沉郁的诗文就不宜采用,如《孔雀东南飞》《登高》等。所以说,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渐渐地,学生就陶醉在书声里,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四、转换角色法
教法上不满堂灌,尽量让学生唱主角。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就是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学者黄宗羲指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马克思则提出要怀疑一切。我在教诸葛亮的《出师表》时,讲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又细心的学生就提出:“老师!倾覆是指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当阳的长坂刘备被曹操战败,到写《出师表》(建兴五年即227年)时共十九年,文中怎么说二十一年呢?”对这位学生的质疑我大加表扬,我随即做了解释:文中的“尔来”是指建安十二年(207年)到227年共二十一个年头,得到表扬的那位学生兴致很高。我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提问,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学生能够大胆地去做。而且还创造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课堂提问,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容易紧张心慌,怕批评,怕同学嘲笑,情绪不稳定,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相互提问回答,能够顺利地回答出来,从而充满了成就感,打消了胆怯心理。
五、故事激趣法
教师还可以介绍古诗文创作的历史环境,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创设背景情境,不仅为分析理解古诗文内容做铺垫;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学习杜甫《诗三首》时,教师在作者简介之后,加入背景介绍,使学生了解当时唐代天宝年间的社会状况。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一直在外飘零,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军阀割据,吐蕃入侵,战乱四起,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杜甫无依无靠,生活处境更加艰难,这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坐船东归,而此诗在漂泊途中所写。在上《兰亭集序》时,可以讲讲王羲之的其人其事。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可以减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感,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只要教师调动得法,学生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学习它,古诗文教学的情况也将会大大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2]刘玉意《让古诗词教学与美同行》[J].教书育人.2009(19)
[3]王冬梅《中学古诗词教学的一点尝试》[J].中国教师.2007(01)
[4]钱昕霭《古诗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尝试》[J].考试周刊.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