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2018-07-25王莉亚
王莉亚
【摘 要】 在课堂中随着教师对教材的解构不同,学生不同,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实践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因此我们首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然后建构教学模式予以实施,再对实践进行总结反思,特别注重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使课堂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关键词】 体育教学;动态生成;小学体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课堂改革强调:学生是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而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學中“动态生成性”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一、动态生成的定义及意义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是体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体育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生活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运动知识的活动。
二、把握课堂动态的策略
(一)课前充分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二)课堂平等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三)全程鼓励质疑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学生尝试练习----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学生的头脑里充满着问题,关键看教师肯不肯将课堂教学的提问权还给孩子,敢不敢让学生自主合作、多元地解答问题,是否允许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但是这样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很多时候,学生的提问与教师原先设计的问题不一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重点问题来深入学习本课,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动态的过程中,达到甚至超出预想的效果。
(四)敢于追真务实
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精致得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如同无暇的碧玉,不希望看到有任何的偏差,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的瑕疵,但这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疑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实践证明:关注并重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课堂会更加精彩,学生也更显生命活力,从而,获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言:“突出了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同时也就是突出了教育过程的生命性”。
(二)建议
课堂教学要关注动态生成的资源,建构符合孩子本真天性的课堂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关爱的课堂,一种对生命成长的关爱,对人性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叶澜教授访谈录——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3]郝文武.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J].教育研究,2004.2
[4]杨咏梅.你的教学生态了吗.中国教育报[N].2002.6
[5]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