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史料意识

2018-07-25李杨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口述历史传统文化

李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中国电影。自从电影理论界关于“重写电影史”的倡导以来,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里勤奋治学,深入探讨,不仅发表了很多颇有新意的研究文章,而且还出版了不少各种类型的电影史著作,其数量和种类都很可观,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对此是应该充分肯定的。本文就目前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现状及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电影史 口述历史 电影通史 域外思潮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83-02

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良好修史传统的国度,史学独秀于众学科之上。不仅有专门的史官,历史典籍的完整与连续性在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我们要求关于美学的基本知识,也要求在这方面就某些问题作深入研究的著作;我们要求学习苏联电影的经验,也要求学习各国电影的先进经验。中国电影历史的资料汇编和经过研究的著作以及电影前辈们的回忆录等等,应该组织编写和出版。我们一些有名的电影导演、演员和摄影师们的工作经验,以及电影技术和制片管理的经验总结,也都应该有计划地整理出版。”

一、电影史研究的意义

电影史研究主要关注和研究电影本身的发展历史,注重总结和探讨电影创作生产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揭示各种政治思潮、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对电影创作生产的影响,以及各种电影思潮、电影流派的传承关系与相互影响;并对各个历史阶段一些有影响的或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及其作品进行评介,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论析等。为此,它既可以分为电影通史、电影专门史,也可以分为国别(区域)电影史、断代电影史、类型电影史等各种不同种类。显然,中国电影史属于国别电影史,它既可以细分为中国电影通史、中国电影专门史(如中国电影文学史、中国电影艺术史、中国电影技术史、中国电影产业史、中国电影理论史、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文化史、中国电影美学史、中国电影思潮史等),也可以分为区域电影史(如香港电影史、台湾电影史、上海电影史等)、断代电影史(如中国现代电影史、中国当代电影史、中国新时期电影史等),以及类型电影史(如中国戏曲电影史、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喜剧电影史等)。

二、为此,中国电影史专家也进行了各种新的研究

1.一种是强调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

因此确立正确的电影史观是尤为重要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郦苏元先生指出中国电影史的综合研究与微观研究相辅相成,二者的交汇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电影史的重写和整合的研究思路。因为电影史既是电影研究,又是历史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为避免电影落入泛文化研究中,电影史必须坚持电影本体特性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的虞吉教授從电影史教学第一线的立场呼吁采取一种“开放的电影史观”、确立一种电影“总体史”的写作体例,然后展开具体研究和写作;电影人崔斌箴认为应该建立更全面的、更系统的整体(综合)电影史观。这种以整体综合电影美学为背景理论的电影史观认为“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从更宏大的电影范畴来认识、把握电影的存在方式。

2.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

一切从史料出发,强调史料的重要性。旅美学者张英进就认为只有在自下而上地做好史料开发工作、回答具体史学问题、撰写分类电影史的基础上,才可能展开电影总体史的写作;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李道新副教授试图从上海20年代的《申报》等媒体对早期中国电影进行新的史料的查询;很多学者开始对中国电影的先驱张石川、郑正秋进行重新的评价;许文霞通过研究其父亲——中国电影音乐开拓者之一、作曲家许如辉在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音乐创作,追寻电影音乐以及某些电影音乐家在电影史述中被淡化甚至淹没的原因;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山教授提出和正在进行的社区电影史——上海南京路电影史研究。

3.对史料学重新进行思考。

史料与史实,实证分析与综合断定,它们之间的价值高低,至为不一,难以尽言,在这种情况下,打通既定研究界限,呈现一种新格局和新境界是必然之趋向。一方面综合史实,对错杂散漫的史料详加审察,反对凭虚断定是必要的,发掘新史实、史料,“致使全部历史,整个改观”不无可能;另一方面又要意识到,不同类型、方面的电影史料、文献相互对照考证,揭示一段重要却长期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事实、事件,固不容缓,却很难成为不同阶段历史书写诘问的理据。电影史证也具有时间和传承的意味,长远言之,史实剔抉考证在引介历史传承的功能中或将会逐渐褪色。最后,我们终将承认,每一代人是靠电影史、甚至电影通史来了解过去的。电影史学之于其所学,不能仅知其然而终不知所以然。更重要的也许还在于,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在呈现形态、空间、机制运作和全球意义的“现代性”展开的深度与广度上,已经完全超出了过去中国电影史模式或这样那样概念的限定,在这种时候,电影史学孤立地去应用某一研究模式,抑或区隔实证、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当然让人生疑。结合不断变化的电影所处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语境的理解,电影史呈现新的综合面貌并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几不用再词费。

4.研究范围广泛,全局着手

我们知道,对一部电影完整的评价和阐释,应该包括多个层面和维度: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审美的。电影史研究更是如此。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这样说过:“我们承认,电影是一种过去和现在都是多面性的现象,它同时是艺术形式、经济结构、文化产品和技术系统。从传统观点看,这些方面的每一个一直都是电影史研究中互不相干的次学科。基于这一事实,我们把对电影史研究的讨论分成四章:美学的、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

三、结语

因此,中国电影史研究是一项长远的任务。不能单纯依靠站在有限的史料上做凌空蹈虚式的泛论,或简单粗暴地移植国外理论来裁剪生动细腻的中国电影历史与现实,而是必须从传统史学中汲取养分,树立起应有的史料意识,用史学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用史学的方法来掌舵中国电影史研究,在史学与艺术学的交叉地带探问中国电影史的历史真相与演进规律。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页

[2]吴迪先生编的《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中、下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对整理和抢救1949年以后的电影史料贡献巨大

[3]参见饶曙光《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运动:清除好莱坞》,载《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口述历史传统文化
浅谈口述历史的征集与整理
口述历史:重建社群文化的可能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口述历史相关的法律问题与应对措施
居鲁士的早年传奇与口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