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问题及基本模式构建分析
2018-07-25黄晓堃
黄晓堃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初步形成了舞蹈课程构建的基本模式,并对于新的模式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与阐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1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教学模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中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切实实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乐于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提出,为新时期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迪价值。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严重违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原则与要求。因此,在现阶段,如何转变教学模式,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需要认真应对的重点课题。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在托幼机构中可以胜任研究与保教工作;二是具有丰富、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然而,心理学与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两门基础课程,而舞蹈课程则为辅助课程。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为例,虽然舞蹈课程拥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课时也比较充足,但舞蹈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舞蹈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完成度是与教材结构的合理性息息相关的。若没有教材,教学质量则无法保证。目前,很多学校缺乏合适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材。有些学校用的是舞蹈专业院校的教材,有些学校则用的而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教材问题不仅给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还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育学与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而舞蹈课程却非常少。受此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受此影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舞蹈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规划。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教,并随心所欲地更改课程。这违背了教学宗旨与教学原则。
(3)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舞蹈教学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对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而言,它既应该坚持舞蹈教学所应坚持的一般原则与要求,也应坚持适合自身实际的特殊原则与要求。然而,显示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制定的目标脱离实际,知识将目标停留在学习舞蹈基础知识上。这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征为基础,制定出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目标。
(4)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舞蹈史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情感、表达情感的。因此,欣赏者对舞蹈的最直接感受就来自舞者的动作,看其动作是否优美。然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该专业之前大多数没有专业培训的经历。此外,学生的骨骼发育基本成型,舞蹈的可塑性较低。
那么,如何合理的设置舞蹈课程,以达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摆在了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通过三年的研究探索,我与一些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如下:
(1)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设置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尤其重要。合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课程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应相对全面,让学生了解每个舞种的特点。逻辑性即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分为四大块:基础训练课、民族民间舞蹈课、幼儿舞蹈教学实践课、幼儿舞蹈创编课。
A基础训练课,包括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基训。
B民族民间舞蹈课;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生活、历史和自然条件的不同,也产生了风格各异的艺术类种类,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表演水平,同时又为学生今后的舞蹈创编积累素材
C幼儿舞蹈创编课:幼师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知识技能联系实践的学习。幼儿舞蹈编排能力的培養是学前教育艺术类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
(2)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以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按照舞蹈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逻辑进行设计。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舞蹈体态和基本的舞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幼教舞蹈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比照舞蹈专业院校的错误倾向,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舞蹈类动作技能作为基础的认识,将专业动作技能和表演性组合删减作为舞蹈教学内容,与幼师学生的实际要求差距太远,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是完不成这些基础的,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幼儿教师。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3)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鉴于高校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相对特殊性——“课时少、任务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如专业院校那样将舞蹈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更为系统化,因而一堂课往往不限于一个任务,而同一任务也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
A基本功训练课,包括芭蕾基训和古典舞基训。
B民族民间舞蹈课:主要是我国的几大民族民间舞,如;藏族、东北秧歌、蒙族、维族、傣族艺术类等。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教材的教学,如胶州秧歌、海洋秧歌、朝鲜族艺术类等。
C幼儿舞蹈实践课:课堂教学不仅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注意培养学生对幼儿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一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设计情绪,大胆而且富于新意,二是让他们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幼儿舞蹈教学与幼儿舞蹈创编打基础。
D幼儿舞蹈创编课:幼师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而,幼儿舞蹈教学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知识技能联系实践的学习。幼儿舞蹈创编、律动编排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
(4)舞蹈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学习目的和愿望,共同的责任及由此而凝聚的共同的力量,在三共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性质的人性的组织模式。
我们将学生分为三组,每一组成员能力相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组里学生互相提高和促进。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们在各自领域里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问题的时间和分析,我们重新设置规划,新的课程更加有利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改革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都有提高,课程改革丰富了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更加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课程的改革,实行“以市场导向为目标,以舞蹈素质的最大化发展为基准”大大的改善了教学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