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8-07-25肖雪刘怀海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肖雪 刘怀海

【摘 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是各高校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本文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对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策略分析。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1

引言:

随着国家产业改革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一批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内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作为本科且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我们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制定详细的策略,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做出一份贡献。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人才培养与普通专业的人才培养相比,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既是新兴产业,也是重要产业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但其发展不够成熟,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尚未完全定型,市场前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引起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

1.1目标不明确

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周期的萌芽阶段或成长阶段,国家尚无统一的产业标准,也没有公认的界定,人才需求标准也都处于摸索之中。这就直接影响高校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在专业建设中是顶层设计,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目标、规格的不明确直接影响“怎样培养人”的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而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面临的多为全新领域,这也直接导致师资储备的短缺、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滞后。

1.2项目经费投入不足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开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的培养计划项目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院系、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和持续的投入。这项新的改革,增加教育成本的必然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以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产业。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强,实验和实习环节多,人才培养成本高。专业釆取“单独资源、单独开课、单独师资”的方式进行。为此,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新建教室及实验室,添置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同时,“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增加了企业现场教学机会,高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双向流动增多了,因此需要补充企业现场教学经费,企业专家来学校讲学和交流相关费用,以及实习经费和运行经费等。

1.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虽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高校都倡导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导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深入。

首先,部分企業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它们觉得人才培养应该是高等学校的事情,与企业的关系不大,甚至还有少部分企业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他们认为校企合作会对企业产生拖累,企业加大了投入然没有回报。这种看法显然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并没有看到这种投入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的效益。其次,当前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如人意,企业很难提供令高校满足的实训平台。目前,高校与企业之间最为主要的合作方式就是实习,但是由于实习的时间较短,实习的内容也主要以参观为主,愿意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提供相关设备给学生操作的企业是少之又少。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2.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标准要求。高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首先要合理地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为此,高校应多途径地了解和熟悉产业本身及其发展的状况,通过研究把产业的各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对人才所应具备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对专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组织人员深入产业内部了解产业运行情况;二是要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师与相关产业进行广泛的科研合作交流;三是要邀请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家作为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顾问,定期到高校访问考察,对高校的科研课题、课程设置和经营管理提出咨询意见,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行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与相关产业联合办学,促进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此外,国家及相关行业部门应加紧制定产业标准,为高校合理界定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提供参考。

2.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专业实践教学

新技术的发明是产业发展的先机。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战略新兴新兴产业发展向前迈进的力量来源。因此,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身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签。高校在选择设置相关专业后,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把提高这种能力作为核心。要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本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多样性。首先,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改革其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多走出校园,多与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将专业办到企业内。高校也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学生的能力锻炼提供更过的途径,在实训基地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吸纳各种社会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2.3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重理论课教师、轻实践课教师,把从事实践课教学的教师看作为教学辅助人员,导致高校实践教学队伍缺乏、地位低下,实践教学队伍人员素质整体不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高校应制定有利于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吸引具有企业生产工作经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从事实践教学工作。鼓励理论课教师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水平,了解生产需求,开展合作研究,掌握高新技术与技能,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3 结束语

明确一个适应社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明确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要规划好具体实施方案并落实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各高校应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喜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综述》[J].未来与发展,2011

【2】刘洪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J].现代经济探探讨,2013

【3】许荣花.《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