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海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18-07-25向祖权袁萍茅云生刘志会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1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向祖权 袁萍 茅云生 刘志会

摘要:论文以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课程体系改革、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改革、校内实践模块重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落实等方面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工程实践;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校企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086-02

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

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船海专业”)从2010年开始参与首批“卓越计划”试点改革,每年从本专业学生中选拔35人组建一个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为满足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完善,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优化校内培养为基础,强化企业深度参与为重点,以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与行业竞赛为平台,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卓越计划”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革新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根本保障

船海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船舶行业背景和极其显著的工程教育特征,工程实践、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在专业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本专业在工程实践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培养计划中工程实践环节所占学分比例不足总学分的20%,教学计划的制订,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验证。②各环节实践大多以观察和演示为主,严重缺乏不同类型的动手实训,不足以支撑“卓越计划”对实践性环节的要求。③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设施和条件得不到较好地保障,规模不足,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致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不足。④课程设置门类过于齐全,且大多课程讲授内容陈旧,相互关联课程授课内容有重叠,反映多学科融合知识的课程开设较少,与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脱节。

2.改革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主要举措。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为适应“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在“卓越工程师班培养计划”的制定上体现了以下几点:①确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宗旨:兼顾基础,强化实践,注重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重要性,面向企业需求开设课程,强调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的个性要求。②在学校培养计划制定原则意见的总体框架下,重新调整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集中性实践的占比,重新梳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归属问题。③开设全新课程、整合原有课程,适应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和技术革新。新开《科技英语写作》《造船机械化与自动化》《船舶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等课程以适应行业国际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需要。新增《海洋平台建造工艺》《海洋平台设计原理》等海洋工程板块课程,突破原来课程主要围绕船舶工程的局限性,以适应海洋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整合部分课程,例如将《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和《船舶设计课程设计》整合为《船舶设计制造集成系统的应用》,强化学生对船舶设计制造集成系统的实际应用。④特设综合实验环节、增加实践周时,以强化工程实践环节。按照学校培养计划制定指导原则,课程设计和课内实验均要求随堂进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定中,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没有随堂进行,而是特设综合实验周,同时调整了部分实践课程的周时。

二、更新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支撑

好的培养计划,最终都是靠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执行与落实来支撑的。为了达到厚基础、重实践、紧跟行业发展的培养要求,在课程建设上的主要举措如下:

1.课程教学内容要反映该课程领域内最新的科学技术及方法,确保课程讲授内容与企业最新技术同步。

2.增设关键知识点工程训练案例,在修改的大纲中,明确规定需要结合工程实际,给出案例分析的具体内容。

3.强调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为全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了解企业和生产实际中的最新技术和工艺,要求有条件的课程设置企业专家讲座和企业现场授课环节。

4.更新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彻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新思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強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倡导开展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将现代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用以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形成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企业专家讲座多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引入现代船舶设计制造软件,搭建虚拟教学平台,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三、重构校内外新型实践体系,为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平台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教育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而应是集多学科高度综合的,融工程设计、项目开发、管理、创新等环节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船海专业以“卓越人才计划”为契机,依托学科特色和行业背景,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构筑了一套校企深度参与工程实践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完整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块。按照实践内容由浅入深、实践覆盖面由窄到宽的划分思路,把“卓越计划”培养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划分为基础型工程实践模块、专业型实践模块和综合型实践模块,从而组成完整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块。各模块具体包含课程参考文献[2]。

2.再构了适应现代外部环境条件,满足学生工程应用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协同—校内外联动—‘虚、实训练结合”的船海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实践模式。①校企协同。成立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等工作,以实现企业、科研机构全面参与、校企协同、密切合作的专业办学方式。②校内外联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内容上相辅相成、避免重复而又相互依托,校内实践环节侧重原理和方法,校外实践侧重实操和实训。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联络人机制,每一个具体的实践环节学校和企业均有固定的负责人进行实践计划、实践内容、实践方案等工作的协调与落实。按照实践环节的具体情况,按照师生比建立固定的校、内外实践环节指导老师团队,例如毕业设计,就是每5个学生,配1个校内指导老师,同时配1个企业指导老师。随着一门实践课程在校内和校外有机开展,建立了校内外连动的评价机制。对实践效果的评价按照一定的权重分配给校内和校外阶段,根据校内外出勤情况,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导师评语等进行综合评价。③“虚、实”结合。造船企业生产工艺复杂,工种繁多,现场条件十分恶劣,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太多的实践活动放在企业完成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并且确保实践效果,专门开发了数字船厂,并建设了虚拟生产实习系统,使学生在虚拟环境里完成现场大部分的实训内容,结合船厂实地参观,专业视频播放、企业工程师现场讲解等环节,实现虚拟和现实相结合,从而保证实习效果。④开创性设立了以船舶性能/设计/制造大型集成软件系统为主线的校内系列实践课程体系。⑤建立了“优势企业实践基地+自育型设计公司基地”的可持续运行校外工程实践机制。

为了切实落实毕业设计工程实践环节,提高毕业设计企业实施的可操作性,与我校自己培育的华东船舶设计研究院、宁波博海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杭州千岛湖游艇设计研究院合作,为“卓越工程师”的毕业设计提供保障。

四、总结

论文的研究成果,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经过四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明,学生对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视度显著改善,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态度都有显著提高。毕业学生深受企业欢迎,卓越班学生超过半数被报送985和211船舶院校攻读研究生,就业率100%,学生在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参考文献:

[1]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向祖权,刘志会,袁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102-103.

[3]袁萍.向祖权,等.船海卓越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工程实践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报告[R].2016.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