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基层就业价值取向及特点调查研究

2018-07-25陶香林霍绍虎夏天祥金玲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1期
关键词:引导医学生基层

陶香林 霍绍虎 夏天祥 金玲娟

摘要:目的:分析医学生基层就业价值取向及特点,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解决医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选取1544名医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基层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医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期望居高不下,基层就业意愿不强,影响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多元化。结论: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高校主渠道作用、家庭基础作用和医学生主体作用,多管齐下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

关键词:医学生;基层;就业价值取向;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034-02

随着医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学专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何鼓励和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成为解决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体现,体现了医学生对未来就业目标的基本认知和判断。在众多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中,就业价值取向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主导因素,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就业力及择业行为。因此,探究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变化趋势,对新形势下解决医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在皖南医学院开展,调查对象为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学生,共1544人。

2.调查工具和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个人与调查有关的基本情况,包括年级、专业、姓名、生源地等;学生的择业意向;就业价值影响因素。

3.数据处理。用EXCEL(2017版)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和χ2分析,P<0.05表明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1.一般情况。参与调查的1544名医学生中,男生750名,占48.58%;女生794名,占51.42%。医学影像学专业448人,占29.02%;麻醉学专业426人,占27.59%;口腔专业193人,占12.50%;护理专业137人,占8.87%,其他专业52人,占3.37%。城镇生源地的1033人,占66.90%;农村生源地的33.40%。

2.医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调查显示,仅有41.45%的医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乐观,有41.90%的医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一般,有近16.64%的医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迷茫或不了解。专业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38.087,P<0.05)。其中临床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最乐观(65.6%)。护理、影像、口腔次之(分别为47.4%、40.6%、38.9%),麻醉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最不乐观(25.8%)。

3.就业期望居高不下。在回答“毕业后您选择理想的工作单位类型”时,37.0%的学生选择公立三级医院,42.9%选择公立二级医院,15.7%选择民营医院,4.3%选择基层医院。不同生源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42.045,P<0.05)。相对城镇生源地学生而言,农村生源地的同学更愿意去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15.67%的学生希望工作一年后月薪在7000元以上,36.40%的学生希望月薪在5000-7000元,42.94%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5000元,仅有4.99%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下,不同生源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42.045,P<0.05),农村生源地学生对薪资待遇要求更高。

4.就业地点偏城市化,基层就业意愿不强。在回答“您毕业后选择职业对地理位置的要求”问题时,32.58%的学生选择省会等发达城市就业,42.68%的学生愿意在普通中小城市就业,仅有27.74%的学生选择前往县镇或乡村地区等基层单位工作。生源地之间存在差异(χ2=40.430,P<0.05),城镇生源地的学生更倾向去城市工作,农村生源地的学生更倾向去县镇或乡村等基层单位工作。调查中,有24.0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医疗结构工作,52.36%的学生选择在找不到理想工作时,才会考虑去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5.基层就业影响因素多元化。分析影响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7.55%的学生认为基层个人未来发展前景受到限制,8.36%的人认为基层待遇差,条件艰苦,而有81.94%的人选择对政府落实基层就业政策及医改政策缺乏信心,2.16%选择父母不同意。男、女生之间不存在差异,生源地之间存在差异(χ2=72.571,P<0.05)。毕业生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原因中,16.37%选择服务基层;44.59%选择锻炼自己、积累经验;35.98%选择工作稳定,竞争压力小;3.07%选择迫于就业压力。生源地之间存在差异(χ2=207.901,P<0.05)。

三、讨论与分析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基层就业政策。从人才供求总体格局来看,医学生远没有多到绝对“过剩”的地步,医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滞后的就业观与社会现实需求错位导致的人才“结构性失业”。大中型城市医学人才供过于求,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却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基层医疗水平的发展。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医学生基层就业,但就其效果来看,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调节医学生基层就业的杠杆在政府手中,政府需要制定内容更完善、操作性更强、更具吸引力的医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引导医学生主动走向基层。笔者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面启动将改变医学本科生就业格局。政府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制定针对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更优惠的规培政策,从而保证基层充足的医学人才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2.高校发挥主渠道作用,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方面起着主渠道作用。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不仅能促进醫学院校履行社会服务的功能,也是能促进医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医学院校必须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合理化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人文学科教学,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帮助医学生树立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就业观,增强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积极性。相对其他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较乐观,这可能与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学校老牌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有关。这也提醒有关部门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要针对专业分门别类,不同专业重点指导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农村生源地的学生相对城市生源地学生更倾向基层就业,在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时可以将农村生源地学生作为重点工作对象。此外,医学院校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邀请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校园现身说法,广泛宣传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坚定基层大有可为的信念,改变存在医学生头脑中对基层的刻板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医学院校应增加面向基层医疗单位就业的紧缺专业如全科医学、急救医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

3.重视家庭基础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为医学生基层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医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在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家长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自身的就业观念,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国家最新就业政策、就业导向和子女的就业思想动态变化,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设置对子女合理的就业期望,帮助子女克服社会上不良的就业观的影响。并培养子女自立自强,艰苦风斗的精神和责任意识,理解和支持子女到基层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刘芳,白华.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高教学刊,2015,(20):237-238.

[2]张晋,吕振波.当代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1):31-33.

[3]亢静.内蒙古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观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

[4]陶香林.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医学生考研、就业心理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3):49-51.

[5]张文静,汤红林,陶颖,等.临床医学本科学生择业取向影响因素调查报告[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7):86-88.

猜你喜欢

引导医学生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