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正的教育引领儿童成长探讨
2018-07-25丁怡琳
丁怡琳
摘 要:教育不是灌输,也不是告知,而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唤醒。班主任在与儿童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应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他们对话,以真正的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助力。要用真正的教育引领儿童成长,就要诚心互动,在童心交融中唤醒儿童,尊重个性,在爱心滋润中唤醒儿童,严慈相济,在人格感召中唤醒儿童,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诚心互动;严慈相济;尊重个性;儿童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6;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8-0022-01
教育不是灌输,也不是告知,而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唤醒。班主任是学生思想铸造、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因此,班主任在与儿童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应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他们进行对话,从而以真正的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一、诚心互动,在童心交融中唤醒儿童
童年是美好的,是生命个体最值得纪念和回忆的人生阶段。美好的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值得拥有,值得珍藏。而作为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班主任更应该呵护孩子的童心,维护孩子的童趣,让每个孩子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紧扣孩子的这一特性,在班级中开辟游戏园地:跳棋、军旗、象棋、围棋,让孩子玩出创意、玩出境界。这样,孩子们在每个课间和活动课就可以下棋,在进行比拼的同时不仅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还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构建良好的认知基础。另外,对于每个节日的到来,教师都会带领大家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生活的乐趣。如端午节,教师让孩子们自备粽子(自己动手制作)和熟鸡蛋,在一起享受节日的同时,进行“粽子选美”“碰碰蛋”的活动。孩子们在众多粽子中选出精致粽子、美味粽子、创意粽子等,不但可以品尝各式各样的粽子,而且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至于“碰碰蛋”的游戏,孩子们更是玩得不亦乐乎,在一声声的碰撞中、在一阵阵的呐喊中,他们的童心飞扬,快乐成长。
著名儿童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说:“儿童就应该有儿童的样子,我们不能独自尊大地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规定儿童的言行。”因此,班主任的工作就需要摒弃生硬、机械的成人式规范,用一颗童心与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更好地去拥抱童心,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二、尊重个性,在爱心滋润中唤醒儿童
教育的本真应该是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对话。教师只有用爱心滋润学生、关怀生命、呵护心灵,才能培育出鲜艳夺目的花朵。班级里有这样的一个男生小T,他沉默寡言,从来看不到他与人交谈,总爱在桌上、书上画汽车,玩变形金刚的拼图,一批评他,他就会瞬间爆发。一次午饭时间到了,全班都排队去食堂,只有他还坐在位置上倒腾拼图。此时,教师压制住内心的怒火,默默地坐在他旁边,静静地看着他拼图,听着他自言自语:“擎天柱、大黄蜂。”教师故作惊讶,“这辆又坏又破的车怎么会变成那么漂亮的汽车人呢?你是不是搞错了?”小T接过话题:“老师,你没有看过电影吗?这是为了伪装,擎天柱是最勇敢、最强大的英雄……”一个中午过去了,当其他孩子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教师却与他啃着面包谈了许久,准确来说教师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从那以后,教师与小T之间有了话题,沟通也多了起来。教師发现小T不仅迷恋汽车、变形金刚,而且对其他知识也很了解,如各星球离地球的距离,以及它们的地质特点,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等。于是,在班会课谈及相关话题时,教师都会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渐渐地,同学们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总会想到他,他与同学们的交流也多了,更多的人走进了他的心灵。由此可见,爱心是与生命进行对话的钥匙,是滋润孩子成长的良药。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师无须让每个孩子都变成统一模式,而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尊重孩子、去滋润孩子,让他们的心灵都能得到呵护与成长。
三、严慈相济,在人格感召中唤醒儿童
中国教育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要想教出好学生,必须先做严老师。这句话不假,但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转变。教师对学生一味严格,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形成一种虚假的安逸,而一旦离开严格,学生会失去方向而无法挽回。因此,所谓的“严格”就应该是建立在同生关系平等的基础上,充满深沉的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这份慈爱。每个班级群体中总会出现一两个特爱表现自我、爱出风头、忽视纪律的学生,如本班的小X同学就是这类学生的典型。有时小X讲得非常在理,教师就会对他说:“你的发言很精彩,只是时机不对,因此你只有学会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懂得尊重别人,你的回答才能被别人尊重。”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会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而教师却要说,这既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只要学生出现不合理的行为,教师就要指正,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学会承担责任。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让他们明白爱的苛责和惩戒,帮助学生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指引学生找到前进的道路。
总之,儿童的内心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需要在深入感知中运用自己的爱心、童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魏书生.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1(03).
[2]大田尧.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