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7-25蒋霞

科教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对策

蒋霞

摘 要 我国在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教育理念偏误、培养方案欠合理、实践平台欠缺、导师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为此,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改善科研实训条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进行改革的有效对策,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关键词 理工类研究生 创新能力培养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32

Abstract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for postgraduat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ch as errors in education philosophy, unreasonable training programs, lack of practical platforms, and lack of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nstructors for innovation. To this end, establish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concep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training program,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entor team ar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reform, and are also the core topics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及大学教育以来,研究生教育也一直稳步发展,在校研究生数从1978年的1.1万增长到2002年的49万,这期间是大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数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1]所培养的研究生在国家重建、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全面复苏与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关键的是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因而,深刻剖析其成因,设计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是新世纪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培养机构的层面说包括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实践平台、教师队伍等方面。这些方面设计的不合理、执行的不到位都会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1.1 教育理念偏误

教育理念是思想基础,这是制约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有的高校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更高层面的知识教育,而没有认识到这应该是另一种性质的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生命,是不同于本科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比较而言,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但两者的着力点不同:知识教育重点在知识的积淀和传授,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续接和传承,创新教育重点在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发现,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突破和发展。因此,知识教育的作用在于已有文化的延续,创新教育的作用则体现在已有文化的突破和推进。从发展的眼光看,创新是推动文明前进的尖兵,是更重要的发展的力量。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就应承担起文化与文明发展先锋的职责,因此创新教育理应成为其核心和重点。

1.2 培养方案欠合理

培养方案是操作指南。在知识教育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也出現了不够科学的现象。普遍的状况是“重知识、轻方法,重科技、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认知、轻情意,重理论、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2]课程设置上,理论性的课程多,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不足或彼此雷同,课程质量不高,因此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思维仍局限于传统专业学科教育,没有发展到跨学科的现代教育思想,因此多为单一学科课程,忽略了多课程的交叉性和跨越性,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互相启发。相应的,在培养方法上,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以教室为主要场地,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手段,仍然停留在本科生教育阶段,没有体现出创新的要求。

1.3 实践平台欠缺

实践平台是实训基地。培养方案上的不足与实验平台、实践基地建设的欠缺休戚相关。对于理工类研究生来说,实验和实践是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学习渠道。然而,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科研实训上投入不够。研究生创新项目少,覆盖面窄,只有少数优秀的研究生能够通过激烈的竞争获得项目支持进而展开科研,大多数研究生因无法得到相应的资助而失去了科研的动力。研究生科技竞赛、学术交流也明显不够,无法对广大研究生形成激励作用。有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不到位,实验设备落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的高校缺少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无法进行专业实训、技术转化、科技服务及社会实践等活动,无法进行产学研联动,所学停留理论阶段而无法向实践转化。

1.4 导师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

研究生导师是直接指导者,导师素质的高低、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研究生培养机构来看,导师遴选标准不高,准入门槛较低,且缺乏资格审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导致研究生导师队伍参差不齐,有的导师缺乏上进心和创新的活力。就导师个人来看,有的忙于各种事务,担任了行政领导的导师忙于行政事务,一般导师忙于科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着力不多。且有的导师自身在创新方面的意识不到位,能力也有限,仅按照传统理念进行研究生培养,重传承轻创新。从培养机制方面看,研究生培养机构没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目标,因而在现实培养环节缺乏执行力,导师也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没有将其列为培养任务。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设计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结合《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拟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2.1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转变知识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对此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可资借鉴。德国的宝贵经验是洪堡奠定的“学术自由”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理念。该理念改变了欧洲近代大学以保存和传授人文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大学定位,将研究引入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并使研究和教学成为大学宗旨的重要两翼,二者互相促进,改变了大学的传统职能。与此相连的是实验室和研讨班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有效工具。在实验室内,科研训练得到开发和实施,教授和学生成为探讨实验的同事,携手共同寻求真理。研讨班以对话代替讲演,以科研为方向,把教授与学生的兴趣集合起来,使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英国秉持着它一贯以来的精英化教育理念,在此理念下是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英国在大学教育中也坚持保守主义的文化传统,注重质量胜于数量。即使在本科生教育中,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直到最近都保持着8:1的惊人比例,在研究生培养中,则实行严格的导师制。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课程学习,其中跨学科课程是其创举,并将科研活动和课程学习相结合,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的运用,极大地加强了研究生培养。日本在工业化需求之下,推行实用性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职业化的明确方向。并且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的关系,工业实验室成为科研场所之一,或者学校与企业联合,在学校建立科技研发中心。[3]上述国家的教育理念各有侧重,但都在本国传统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力主开拓创新,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我国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德国的研究型、英国的精英型、美国的课程型、日本的实用型,树立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建立课程学习+平台(基地)实验相结合的操作模式,顺应理工科研究生应用型的发展方向,培养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2 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应当体现教育理念,以创新为中心进行设立。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学科性质合理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使二者有益互助,使重要理论得以实践检验或实验验证,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同时训练技术转化能力。在课程内容上,适时引进学科前沿问题,引导研究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缩短课程内容的半衰期,合理调控知识内容更新的速度,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在理论课设置上,在核心课程之外,注重交叉学科的引入,可在一级学科下按照二级学科进行适当拓宽,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真正体现“大学科,宽基础”的要求。在培养方法上,在基础的课堂讲授之外,引入研讨课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积极质疑。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实施分类教育。根据理工类研究生的三种类型:学术型、应用型和二者兼而有之的过渡型,相应的,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划分为专业精深型、应用转化型和产学研一体型三类,分别对应于提高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建构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三类模式在招考方式、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实践教育等环节均属于异同交错的关系,它们合作互助,共同促进我国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2.3 改善科研实训条件

对于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实验和实践是易于实行且效果明显的不二选择。而实验和实践首先需要资金支持。因此,首先应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拨款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在既定的教育资金里单独划出一部分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用。通过和企业的校企合作,以成果转化、智力支持等形式争取企业的经费支持。建立本学科本专业的校友录,争取校友支持也是一种渠道。其次,在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设立多种研究生创新基金項目,例如研究生创新课题、开放实验室项目、科技竞赛项目、学术交流项目、专利申请项目,鼓励研究生以申请项目的形式获得资助、展开研究。同时借鉴美国经验,引入竞争机制,设立多种研究生资助形式,如论文资助金、助教奖学金、研究助学金、见习奖学金、特殊专业奖学金,[4]让研究生通过一定的努力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支持。再次,建立校内实验室,搭建实践平台,规划专有的场地,购置相应的设备。而且,为加强资源共享,在学校内部可以建立实验室及设备的公用系统,打破院系、院所各自为阵的局面。在管理上,可以建立学校总体把控与研究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节约成本,一方面也锻炼研究生实验室管理的能力。[5]第四,与企业联手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引进企业实训项目,实行正副导师制,研究生以申请项目的形式进入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实验实践、技术研发等工作。这种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体验和锻炼,亲身感受理论与实践的转化,是校内实验室所不能替代的。

2.4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提高导师的专业水准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推动力。首先,严格选拔机制,本着宁缺勿滥原则,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应从年龄、专业水平、学缘结构等方面严格综合审查。年轻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在导师遴选时可以对年轻人予以政策倾斜,比如设置青年导师。专业水平是任职资格保证,在这方面考查宜严不宜松,确保那些科研水平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高的人能够入选导师。对于专业水平特别突出者,也可以实行特殊对待,比如放宽年龄限制。其次,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继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机构往往只重视导师的选拔,而忽略了对其的继续培养,导致其后续发展不良。例如可以设立研究生导师国内外访学制度,促使导师主动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也可以设立导师高峰论坛,给导师们互相交流提供平台。再次,实行导师定期资格审查机制和退出机制,打破“终身制”。以一定的期限为界,考察研究生导师的资格,从导师师德师风、科研成果、培养学生情况等全面审查,以等级的方式作结论。对于优秀、创新方面突出的导师予以续聘,并可以延长续聘期限、物质奖励等予以表扬,对于考查不合格的导师,则暂停研究生招生资格,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导师资格。李政道认为,“培养能创新的科学人才,需要良师和一段密切的师生共同研究过程”。[6]只有建设一直高素质高水平能创新的导师队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3 小结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可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重点,被国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长远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现实中,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全面深刻地剖析这些不足,并为之找出相应的改革策略,是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科技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值得持续努力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汤启萍,段吉安,张昊.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22所“985工程”高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1-46.

[2] 杨再明.创新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18-22.

[3] 郭艳利.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72-77.

[4] 李大鹏,刘云.美国研究生培养的资助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9):86-89.

[5] 邱建东,薛静,崔峰.从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说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5(3):23-25.

[6] 李政道.科学成就出于青年[N].中国青年报,2001-10-08.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