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考核方式改革
2018-07-25孙戌旺徐龙张布刘正远何剑斌
孙戌旺 徐龙 张布 刘正远 何剑斌
【摘要】探索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高校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建立一套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模式与保障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能力 考试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43-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而高校考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评价手段,也是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目前高校的考试改革更是成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考试改革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当务之急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89号)文件要求,应进一步推进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引导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我校目前有5个专业包含其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课程考试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改变学生学习态度与方式、自觉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现有课程考核方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约
1.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较弱
目前国内高校的考核方式更多的是侧重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而且,高校的课程考核大多以试卷考核方式为主,尤其是对于一些农科类课程,考试内容中考记忆的内容偏多,导致了大学生养成“考试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机械学习方法。考试结束,往往知识点又全部忘记了,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当真正在工作中用到专业知识的时候,往往又重新捡起书本,在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理解这些专业知识。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能马上投入到重要的工作岗位,难以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2.国内高校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新意
国内高校绝大多数考核模式都是以期末一张试卷为主,方式单一,很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我校是综合类院校,以农科人才培养居多,同时兼有工、管、经、理等学科门类,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首要任务。在多数大学生心中认为,只有一张相对完美的成绩单,才是未来决定自己推荐免试研究生、出国、考研、就业等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因素。一张试卷,一篇论文就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成绩,往往引导学生忽略了平时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现有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学业诚信缺失
考试内容多是书本上或老师讲过的内容,题型以客观题为多,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知识再现能力,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获得高分,应付考试,有的学生往往采取期末突击的方法去复习,有的学生过于懒惰,但又想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拿到好的成绩,就铤而走险地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导致现今的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
三、改进高校现有考核方式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改进课程考核内容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命题应多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批判、标新立异,以及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解答,并以创新性作为衡量答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课程考核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课程知识结构的改革,使其具有整体性特点,辩证地处理知识点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关系,使部分与整体达到统一。在考试具体内容的安排方面要充分体现全面性、基础性和应用性,加重对学生的分析、理解、判断、表达及操作技巧等的考核内容。同时,应通过安排综合性题目和实践性题目,引导学生理解、批判地学习,并能灵活地运用其所学。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我校目前有个别课程已经推进此种考核方式,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受限,所以并未全部铺开。对于向应用型高校转化,我们可采取以上几种方式综合,再同时加入实践考核,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分组操作,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基础课程的考核,更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但是也要注重过程,化整为零,让学生时刻对于教学过程不能放松。过程考核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提高课堂利用率和出勤率,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
一定程度上允许建立充分信任学生的“荣誉考试制度”。诚信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优秀人才的培养。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的首要特质就是讲究诚信。
3.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在高校适当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种类,通过课程考核尝试从多方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适当尝试项目驱动下的考核模式,将大创项目尝试从竞赛模式渗透进考核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项目申请锻炼学生概括共性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研发锻炼学生系统利用知识和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发表论文及申请发明专利等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凝练理论成果的能力。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滿了挑战与困难。尽管对于创新性思维形成的“可教性”存在异议,但实践证明,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验过程实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培养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在创新创业训练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可适当给予相关专业课程的学分及成绩认定,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大创项目中来,通过参加训练项目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适应新常态下对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琴,谢大蓉,刘克林.高校考试改革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682-683.
[2]秦炜琳,周晓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探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5):55-57.
[3]孙戌旺,左树强,张布.高校考前预警机制建设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