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白僵菌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技术

2018-07-25胥红志许红春

陕西林业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南郑叶蜂白僵菌

胥红志,李 磊,许红春

(汉中市南郑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南郑 723100)

马尾松腮扁叶蜂(Cephalciapinivora)为膜翅目扁叶蜂科食叶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马尾松针叶造成危害。国内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等地[1]。该虫害从2006年开始在汉中市南郑区首次发生[2],周边的勉县、宁强等县也出现危害,发生面积最高达1 200 hm2。目前仍在南郑区3个镇发生危害,陆续进行了以化学药剂喷烟为主的防治工作。为掌握害虫在陕南发生规律,控制其扩散蔓延,加大扁叶蜂无公害综合防治工作,我们确定了扁叶蜂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科研课题,经过监测调查全面掌握了扁叶蜂在陕南发生规律,2015-2017年我们进行了马尾松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观察和白僵菌生物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防治效果。

1 扁叶蜂虫害生物学特征特性

1.1 生物学特征

1.1.1 成虫 棕黄色,翅脉清晰,雌虫丝状触角长1.5 cm左右,翅展4.2 cm, 雄虫丝状触角1 cm左右,翅展3.2 cm,体形较小,前翅外缘具黑斑占翅面1/4[3]。

1.1.2 卵 初期粉红色,后期变成暗灰色,有褐状斑,长0.2 cm。

1.1.3 幼虫 初孵幼虫棕红色,后期变成棕黄色或棕褐色,头黑色,着生2 mm钢针状触角一对,老熟幼虫2.5~3.5 cm,胸足3对无腹足,臀部上翘有针状尾须一对,胸部背板具黑色小块状斑,腹部中央有明显黑褐色纵线,雌虫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

1.1.4 蛹 裸蛹,金黄色至黄色或黑褐色。随发育进展,雌蛹色逐渐加深但仍为金黄色,雄蛹则渐变成黑褐色。

1.2 生活史及习性

马尾松扁叶蜂在汉中市南郑区1 a发生1代,以幼虫入土越冬[1],第二年3月上旬化蛹,3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4月上旬始见成虫,成虫羽化后于地表作短距离爬行、展翅等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孵化期不整齐,5月底甚至6月初所有卵块孵化结束,5月上旬出现幼虫,幼虫期较长共5龄期,成虫产卵于当年生松梢顶端,每松针4~8粒不等,初孵幼虫在当年生嫩梢叶基部吐丝连缀针叶,取食松针,随虫体增大, 食量逐渐增加并转移到老针叶片上吐丝连结虫粪作茧状虫道,取食严重时,整株树松针全部吃光,布满虫粪, 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以5龄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入土作土室,入土深度15 cm左右,并在土室内越冬。

2 不同方法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效果

2015年6月15日(虫龄3龄左右),我们在马尾松腮扁叶蜂常发生、危害重的南郑区两河镇红庙村,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地(坡度28°,坡向东北,海拔680 m,马尾松平均树高9.5 m,平均胸径10 cm。林下植物有小橡子、蔷薇等),分别以白僵菌(“林将军”牌粉剂,150亿孢子·g-1)和4.5%顺反氯氰菊酯乳油为材料,以不防治为对照,进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比较试验。

试验林地同一坡向,划分为三个区(白僵菌防治区、对照区、顺反氯氰菊酯化学防治区),再在每个区中心地带设标准地2块(每个0.067 hm2),每块标准地按对角线选标准株30株,用油漆编号标记,防治结束后对标准株的样枝套袋用以调查防治效果。

2.1 防治方法

2.1.1 生物防治 把白僵菌、滑石粉按1∶1混合均匀后,用机动喷粉器(山东临沂产,型号3WF-3S)进行喷粉,用量1.5 kg·hm-2。

2.1.2 化学防治 把氯氰菊酯、柴油按1∶6比例混合,用机动喷烟机[江苏南通产,型号6HYB—25B(W)]喷烟雾。

2.2 防治效果调查

化学防治施药后第5~7 d,白僵菌15 d调查每个样株的标准枝幼虫死亡、存活数量,最后统计马尾松扁叶蜂死亡率;对照也分别在5~7 d、15 d调查幼虫存活和死亡数量

2.3 防治效果

经施药防治10~15 d后调查,利用顺反氯氰菊酯喷烟的化学防治效果为78.0%(校正后为72.0%),低于利用白僵菌的生物防治效果98.4%(校正后为92.4%),但远远高于对照的自然死亡率(6.0%),说明利用白僵菌进行生物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防虫效果可达90%以上,能有效控制害虫危害,且效果优于现阶段利用顺反氯氰菊酯的常规化学防治方法。

表1 不同方法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效果

3 马尾松腮扁叶蜂生物防治技术要点

3.1 防治时期

南郑区及生态环境相似地区,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的最佳时期应为6月上中旬即幼虫3龄期前后,此时马尾松腮扁叶蜂幼虫刚孵化出时间不长、对药剂敏感抗药性差、生活在树体上便于施药。

该虫成虫无趋光性,采用粘虫板等方法防治效果差;幼虫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吐丝连辍虫粪形成的茧状虫道中,7月下旬以后以老龄幼虫或蛹,在土壤中越冬,防治困难。

3.2 药剂选择及配置方法

应选择白僵菌粉剂,与滑石粉按1∶1混合均匀。

3.3 施药方法

用机械喷烟,白僵菌粉剂一般剂量为1.5 kg·hm-2。

在扁叶蜂发生地域多为山区,地形复杂,且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少、劳动成本高等情况下,采用喷烟或喷雾方式进行生物防治,具有无公害不污染环境、地理环境影响较小、可持续控灾、省时省力等优点,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南郑叶蜂白僵菌
稻鳅共作 亩均收入万余元——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推广实施“稻+”产业助农增收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沂源县飞机施药防治松阿扁叶蜂技术研究
不同储存温度对白僵菌孢子活性的影响
白僵菌属分类研究进展
手指间的藤编 手心里的村民——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党支部书记徐厚明
麦叶蜂的破绽
白僵菌对酚类转化及僵蚕中4-O-甲基葡萄糖苷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南郑工会 “四个强化”助职工互助保险金破百万
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