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农产品流通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7-25黄晓梅

陕西林业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流通浙江省农户

黄晓梅,王 磊

(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浙江位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区,2016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 1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农业总产值1 521.19亿元,比上年增长6.0%。然而,随着浙江省农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问题却日益凸显,农产品由总量不足的供给制约转为局部结构过剩的需求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成为制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流通渠道的畅通和高效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平衡[1]。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就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 浙江省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1.1 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浙江省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攀升(表1),2014年至2016年,浙江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4年,浙江省围绕“产管并举促提质,安全放心美生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抽检合格率达98.3%,开展“绿剑”执法、“百日严打”等行动,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必然会对浙江省农产品的流通提出新挑战,对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1.2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面扩大

信息服务是现代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标志,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各领域开展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从表2可以看出,2014至2017年,浙江省固定电话用户数量呈递减趋势,移动电话用户数量除2016年略有下降外基本保持递增趋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均呈现递增趋势,增幅明显,网络对于新型服务和应用的作用正日益凸显。而截至2016年末,浙江省100%的村通电话,98.4%的村通宽带互联网,36.5%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浙江省农业信息建设发展迅速,互联网格局为浙江省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提供了信息平台基础。

表1 2014-2016年浙江主要农产品产量 ×103 t

注:资料来源于2015-2017年《浙江统计年鉴》。

表2 浙江省电信网络业务量

1.3 农产品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浙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基本打破了流通行业垄断和区域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多经济成分、多经营方式、多经营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格局[2]。从浙江省东部、南部以及西北部较有代表性的村落中部分农户农产品流通情况调查(调查问卷380份,收回问卷340份,无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317份)结果来看,浙江省在以农户、批发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为主要流通主体,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要流通客体,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为载体的流通网络逐渐完善的同时,农户自运自销、小贩上门收购和批发商收购等方式在农产品销售中仍占较大比重(表2),而这几种销售方式是组织化程度最低、最为传统的方式,说明传统的“小生产、小流通”模式在浙江农产品流通中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目前,浙江省主要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3.1 农户+消费者模式(或农户+商贩+消费者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生鲜农产品通过农户直接或通过商贩间接进入农贸市场进行销售,交易灵活,流通环节少,成本低,但存在销售种类有限,辐射面小,市场分散无组织的缺陷。据浙江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统计数据,有商品交易市场的乡镇占69.3%。根据笔者关于浙江省农户农产品销售模式选择的调研数据显示,在主要销售模式中,选择这种模式的比例达50.8%。

1.3.2 农户+批发商+消费者模式 调查表明,这种模式利用批发商将零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能够适应相对分散且广阔的农产品市场,但批发环节和分销层次相对复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利益。调研数据显示农户选择该模式的比例占26.2%。可见,目前浙江省农产品流通以农户自运自销、小贩上门收购和批发商收购为主,传统模式在浙江农产品流通中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

1.3.3 农户+合作社+消费者模式 浙江省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超5万家,合作社市场信息来源大,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避免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然而目前大多合作社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多停留在一些低层次服务上,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合作层次不高。在调查对象中,选择该模式的比例仅占3.2%,合作社模式对农户的吸引力存在明显的不足。

1.3.4 农户+订单模式 订单签约能够保障农户和组织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不能单方面毁约。但对市场走向把握不准,仅凭主观臆断签立订单,将造成大量农产品滞销。而根据调研情况看,农户选择订单模式的比例仅为8.2%,这表明农产品订单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推广。

1.3.5 农户+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实时性等优势,但商品的不可触摸、交易的不可控制易造成各种不确定性和潜在隐患的增加。浙江省电子商务服务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据调研情况看,农户选择电商模式的比例仅占7.9%,其中涉及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茶叶、坚果炒货、包装肉食等种类,水果、蔬菜、水产类相对涉及较少,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3 浙江省农户农产品销售模式

3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多种渠道系统渐成规模却仍然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环境,流通不畅的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农产品从农户向消费者转移的速度和质量,造成农产品原有价值严重损失,阻碍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1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流通效率低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农产品流通系统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3]。浙江省多山,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0%,边远地区的农户种植规模小且居住较为分散,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一方面,虽然浙江省的交通设施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在一些边远地区,山区道路和仓储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和存储质量。另一方面,多数批发市场规模较小,采用传统现货交易,服务功能单一,大大限制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此外,浙江省上下游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存在信息断层,产销对接沦为空谈[4]。产、销区农产品信息存在极大的不对称性,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缺乏信息交流,资源配置效率极低,最终导致农产品供应走向不足或过剩的两极。

3.2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浙江省农产品流通的主体是农民和小经营户,地域上的分散性,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小规模,都增加了统一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农村中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农民多以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5]。而一些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往往由独立的经营户组成,市场辐射功能有限。由于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产品销售效率低下,销售成本进一步提高。同时,流通力不足,生鲜产品在运输和存储的过程中损耗率大大提升,造成经济的大量损失。

3.3 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初级阶段。大多数农产品仍以初始自然状态进入市场,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指导,没有统一的包装材料和包装管理标准[6]。从调研情况看,浙江省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多数,农户往往没有产品深加工意识,在我们的调研中有近1/3的农户表示在未来仍不会选择通过加工的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即便部分农户想要进一步加工农产品,也因经济能力有限、生产设备和技术落后,文化水平限制而作罢,最终大量工艺粗糙、包装简陋、保鲜措施缺乏、品质无保障、产品无特色的农产品在市场陷入窘境,农产品市场前景堪忧。

3.4 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素质不高

南方地区农产品的流通主体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等特征[7]。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多以家庭经营为主,存在着种植品种单一、设备落后、专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等问题,同时受限于自身文化水平和落后的环境条件,农户普遍存在进入市场的“功能性缺陷”。从调研数据来看,生产经营模式以家庭生产和个人生产为主,分别占58%和29.7%,团体组织生产仅占12.3%,从学历与销售渠道的选择关系来看,农户文化程度越低,选择小贩收购的比例越高,而调查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8%,造成了农产品流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多种问题。另外,浙江省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大型流通主体,虽能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仍未有效地将农村地区分散的农产品供给与城市增长的农产品需求有效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存在。

4 优化农户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对策

4.1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一直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重要阻碍。国家商务部连续几年强调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建设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8]。因此必须将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设施建设、仓储设施建设、运输装备设施建设等。二是交易场所设施建设,包括集中产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生鲜连锁超市的扩展等。三是信息流通平台建设,建立一个有效连接政府、生产者、销售市场与消费者的信息体系,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拓宽农产品信息交流渠道,使农产品产销信息能够有效互通,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实现信息的共享,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现状。

4.2 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

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建立高效率的流通组织是解决农产品流通困境的有效途径[9]。作为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发育程度、规模、结构等无不影响着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加快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克服农户进入市场的分散性是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延伸农村产业链,拓宽农产品市场半径,吸引龙头企业、合作社、物流配送组织的参与,形成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4.3 提高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技术水平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技术涉及加工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等,提高生产和流通技术水平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罗必良认为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建设应特别强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产品流通[10]。因此,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开发,利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动农产品质量的等级化、农产品包装的规格化和农产品品牌化。另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采取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并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高效益。

4.4 提高市场主体发育水平,明确主体功能定位

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11]。由于功能定位不清,浙江省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整体呈现出“多段众元式”的畸形结构,要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就需要提高市场主体发育水平,明确主体功能定位。第一,加强对农户的专业培训,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或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户素质。第二,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并为其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培育和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流通浙江省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初心》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