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遗韵 匠心塑美
——访河南画像石碑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清刚
2018-07-25张明学张硕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张明学 张硕(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方清刚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化学者。他生长在河南南阳,从小就受到中州雄厚文化的熏陶,自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198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毫不犹豫选择和报考了河南大学中文系。河南大学建校于1912年,是河南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曾一度汇集着众多文化名人,特别是文学院更是大师云集。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几乎都是在学校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边翻阅边研究,把图书馆里珍藏的古籍、文献资料与中原地域文化、传说结合着来探究。特别对最早典籍《山海经》研读数十次,他在书中找到了中原山川河流的契合点,找出了许多古代传说的根脉,以及许多曾生活在此区域但已绝迹的植被和动物,渐渐走出了一片自己的学术领域。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他对犹如中华文化百科全书一般的青铜器、石雕石刻、画像石、画像砖等有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对于汉代画像石,经过了十余年的收藏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中原文化基因要素梳理、讲授得清晰透彻。
一、关于画像石的收藏及文化研究
画像石和画像砖都属于汉画范畴,是古代建筑墙壁上的艺术,地面建筑伴随着千年自然风化毁灭和人为战乱损毁,附着其上的画像石、画像砖也就随之消失殆尽。现存的画像石、画像砖实际上多从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中发掘出来的。因此画像石、画像砖常常被称为坟墓艺术。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有了“万物有灵”观念,夏商周时期人们认为“人死如生”,所以官宦贵族们生前就特别注重自己死后归宿的规划和建构,此俗风绵延至两汉。由此汉画中承载有十分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信息,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见证,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俗话说“中华文化看中原,中原文化看河南”,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可谓全国之最。而方清刚十多年来致力于画像石、画像砖的收藏,数量逾2000块,其中精品之作有百余块。其收藏的数量之多、品相之好、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在河南、乃至全国的收藏界闻名。这使得他不仅成为画像石的收藏者、画像石文化的研究专家,而且在近年成为迄今为数不多的画像石碑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方清刚起初为了研究汉画像石中蕴含的中原文化基因要素,只是买一些拓片而已,不过后来越买越痴迷,最后居然收藏起了画像石。说起第一次收藏画像石,方清刚居然为此卖掉了家里一套房子。十多年前,方清刚发现的一块画像石,体积大、质量高、内容丰富,让他动心不已,但昂贵的价格远远超过了他所能承担的经济范围。但是有人告诉他,如果不买下来的话,这块石头将会被卖到日本,之前已有人发动房地产老板将其留下,但因为价钱实在太高都未成功,很多人都 觉得不值得为了一块石头付这么多的钱。作为一名文化学者、画像石研究专家,他自然明白这块碑石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于是一股民族情感、爱国品格在这位倔强的中原汉子的胸中油然而起,他立刻下决心,卖掉了自己在郑州市区黄金地段的一套240平方米的房子,然后买下了这块画像石。数月后,当他再回南阳老家时,发现自己的壮举和美名早已传遍了南阳。画像石中不仅蕴含有千年的中华文化,也闪烁着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从此方清刚就在南阳和郑州的画像石界成为了传奇。
太平有象(方清刚拓)
泗水捞鼎(方清刚拓)
花鸟画(方清刚拓)
起初,方清刚也收藏有几车画像砖,但由于画像砖自身易碎,又不易保存,后来他基本以画像石为重点进行收藏。随着日积月累的收藏,藏石逾百,蔚为大观。画像石上丰富多彩的表现题材和内容,让观赏者直观看到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原始崇拜与文化习俗,也形象地展现出神仙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与智慧。例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块画像石“太平有象”,长度有3.3米,由两块巨石(每块石头大约都有三千斤重,总体有六千斤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像。“太平有象”应该是来自桁梁部位,为三面刻画,画中有人像、飞仙和瑞兽,如大象、白虎、天禄、辟邪等。该画像石的另一面刻有两个力士和几尊瑞兽,他们在一起载歌载舞,一幅相处和谐的场景,反映了《山海经》中所记述的远古时期百兽率舞、天人合一的图景。
在方清刚收藏的画像石中,还有一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黄帝战蚩尤”。数千年前的上古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炎帝、蚩尤是黄河中游至汾水之间最为强大的三个部落。黄帝打败炎帝后,又继续与炎帝部落的一个支系九黎族首领蚩尤展开大战。会战地点为九黎族部落的根据地涿鹿的郊外。“涿鹿大战”是历史上最早、最有名的大战,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在该画像石中,蚩尤头戴青铜面具,两位首领呈现厮杀状。之所以把头戴青铜面具确认为是蚩尤,因为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蚩尤部落所居的涿鹿地区,当时已经有了青铜冶炼技术,蚩尤部落使用的兵器已经出现大量的青铜制品。传说蚩尤发明了中国的青铜器,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生产力,而且在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中,认为面具是沟通神与人的法器。司马迁在《史记》中载“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①最初黄帝与蚩尤打仗是九战九败,屡战屡败。在战场上,蚩尤部落拿的是兵器,而黄帝部落拿的是原始工具,显然兵力悬殊。但黄帝善于战略,与九天玄女、应龙、野兽等部落联盟,最终打败蚩尤。所以这块画像石的收藏,便具有了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文献价值。
方清刚一方面收集各地画像石,一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对收藏的画像石进行学术性研究。全国画像石多产于中原地区,而中原的画像石产地要属南阳为最,南阳的磬石是最佳的画像石雕刻石料,因此汉代的历史文化也尽情地展现在南阳这个地方。方清刚对以河南为核心的南阳地区画像石进行收藏和研究,同时也对江苏徐州地区,山东临沂、济宁等地的画像石进行了收藏和整理,而且研究发现,最为经典、非常优雅漂亮当属南阳汉画石。对比研究临沂、济宁和徐州的汉画像石雕刻,其人物和动物、花草都较为密集,甚至在空隙处都会刻有密密麻麻图案——很小的人物、动物、植物的造型,而且上下多层,每一层点缀有很多历史故事,使其画面构图呈密不透风的特点。不过南阳画像石,很少见有这么小的物象造型,石刻的内容较有主题性、史料性、情节性,刻制风格精美、大气,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较高,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在空隙的地方常常会穿插、点缀一些云气和仙草,营造出“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艺术效果,使画面有空灵、仙界之感,这是南阳画像石一个独有的风格特征。
近十年来,方清刚走遍了中原地区各个省份和乡村。在2002年的一次田野考察时,他偶然间找到了蚩尤后裔和黄帝后裔的现居村落。蚩尤的后代,现居住生活在河南省的许昌县将官池镇郭集村,姓蚩的村民有五百多人口,村中还有一块关于记述蚩尤事迹的石碑,根据石碑的记载,此村是蚩家堂。为便于研究,方清刚把该碑也打了拓片。另外,黄帝后代居住的相对比较分散,主要在河南的商丘、睢县、周口、漯河等地,大约有三万人口,而以商丘和周口两地居多。更机缘巧合的是,方清刚发现与自己生活三十余年的结发妻子轩秋英女士竟然也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她从小生活的地方是漯河临颍县大范村。
诗经小雅图(方清刚拓)
二、画像石碑拓手工艺的传承
画像石碑拓作为民间手工艺,早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范围。说起碑拓久远的历史,早在古代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之前,人们习惯将文字或图形雕刻到石头上面进行记载和传承。碑拓就是用浸湿的宣纸覆盖在石碑上面,用墨或朱砂将文字或者图形打拓到宣纸上面,然后将宣纸揭下来,宣纸上面呈现出石碑上面的图案。其拓印步骤十分讲究。第一步,是洗碑,石碑常年埋在泥土里或者经历风吹雨淋,上面会有很多泥垢或青苔,因此要将石碑上面的杂质清除干净,青苔需要用火去烧灼,才能祛除干净。第二步,准备传拓用纸,传拓用纸十分讲究,不易太薄也不易太厚,太薄易破,太厚不能展现出笔锋,并且纸张要有韧度,纸铺盖在碑石上的边缘应留出20公分的距离。第三步,为了使纸张能稍微粘在石碑上面,通常会上一些水蜡或薄浆水等。第四步,是上拓印纸,将宣纸铺在石碑之上拓平,一定不能留有空隙,保证纸张不破不皱,再用毛毡将宣纸上的水分吸干。第五步,是上墨,用棉花、油纸、布做成的拓包上墨,由淡到深,墨色渐渐加深。碑拓手工艺的拓印技艺方法很多,如擦墨拓法、扑墨拓法、响拓法等。
方清刚为了使自己收藏的画像石能永久保存并载入史册,对藏品进行了整理和碑拓。碑拓这一悠久的民间手工技艺,承载着古代文明特别是中原文化的浓厚气息,为现代人对古代文化历史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脉络,但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面临消失的边缘。为了使这一手民间工艺能够承传,方清刚把兄长方清亮和妻子轩秋英女士都带上了这条道路。一晃十余年,他们不仅全面掌握了碑拓技艺,而且都成为画像石碑拓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方清刚的妻子轩秋英女士,作为轩辕的后代,有着中原女性贤淑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二十余年来默默支持着丈夫对中原画像石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对画像石的收藏,在生活上是方清刚的贤内助,在事业上是他的得力助手,现在也成为了碑拓手工艺方面的高手,还被评为河南省碑拓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拓出来的作品精细、严谨、一丝不苟。其代表作品有《泗水捞鼎》《龙腾虎跃庆有余》《花鸟画》《龙抬头》《雀之灵》等,有作品被国家图书馆、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北京鲁迅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收藏,还荣获两岸四地非遗博览会金奖。她与夫君方清刚联袂拓制的汉画拓片《雀之灵》《花鸟画》入展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中国书画名家香港邀请展并获金紫荆艺术奖。
兄长方清亮,是一个摄影师,在家乡开一间照相馆,并根据古法自制土酒补贴家用。自从方清刚收藏画像石之后,方清亮帮助弟弟保管画像石和画像砖并学习制作拓片。他将拍摄、冲扩照片和早年通过上色制作彩色相片的经验运用到制拓中,制作的拓片别具一格。不仅如此,还机缘巧合地得到了南阳汉画馆牛天伟研究员和北京传拓大师王凤兰的教导与指点,方清亮的拓印技艺日益精湛,成为南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4年12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澳门期间,方清亮应邀参加了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的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澳门的系列文化活动,并被邀请到澳门城市大学进行讲学,之后相继去过多个国家。2015年前往德国进行了汉画展览,受到了德国友人的热烈追捧;2017年赴日本进行汉画文化的考察,并对流传到国外的拓片和画像石进行收藏与拓印。通过学习碑拓技艺,方清亮不但改变了生活,而且接触、认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得到了他们的赞誉。他从中也深刻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画像石艺术的厚重精湛——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也成就了一位中原普通农民的自信。
碧鸡天马(方清刚拓)
结语
如今方氏家族的碑拓手工技术纯熟,碑拓技艺水平得到业界认可;在承传碑拓这一悠久的民间手工技艺的同时,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作为家族领头人的河南画像石碑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清刚,生长于历史气息浓厚的南阳,凭借着对古典文学和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深厚学养,以及多年来对汉画像石的收藏和对自己所收藏的画像石、画像砖深入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方面参照,把中原文化艺术与《山海经》《易经》等古典文献所记载的内容相比对,从中追寻出中原文化的根脉,并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诠释。正是这种天时、地利、人和,使方清刚成为业内专家,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赞誉。
注释: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