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房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18-07-25
(平湖市图书馆,浙江 平湖 3142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城市书房是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布局、服务以及环境的转型升级,改变了传统城市以市中心图书馆为核心的文化格局模式,适应了当前人们追求快节奏、高品质生活与优雅阅读氛围的愿望,同时又通过现代化的高效服务、优越的环境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益,为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带来了新方向。全民阅读需要系统的公共文化资源体系支撑,地方公共图书馆是支撑全民阅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骨架,而城市书房则是“干细胞”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毛细血管”。因此,探究当前城市书房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书房是全民阅读推广的创新发展
城市书房是以24小时自助实体图书馆为基础所创建的城市阅读服务设施。城市书房建设遵循就近服务、普遍均等原则,通常布局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环境安静、市政配套设施良好,且附近拥有派出所、保安亭的场所。虽然不同城市的城市书房形式各异,但其在文化氛围营造、阅读服务等方面有着共同的作用。[1]
首先,从城市书房的作用来看,无疑是推动全民阅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种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阅读行为日渐多元化,阅读产业也更趋商业化,数字阅读等模式不断挤压传统纸质阅读模式的空间。同时,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消费模式都在发生本质变化,实体书店陷入生存困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微信阅读时长达到27分钟,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这也给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要求。[2]而城市书房在互联网时代恰好展现出了引领深度阅读、经典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功能,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多元阅读需求,也为其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氛围,并配备诸多的人性化服务。
其次,城市书房的布局,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方图书馆的压力。传统图书馆辐射范围有限,且由于城市交通拥堵、面积大等因素,距离图书馆较远的市民享用图书馆服务较为困难。虽然近年来许多城市图书馆通过ATM阅读机、流动图书车等方式作为服务补充,但其数量与服务质量仍然难以满足广大市民阅读需求。而城市书房的建设使用,有效解决了此问题,无论是读者资源或是文献资源,都得到了高效的分流。并且市图书馆通过将各类服务引入城市书房,吸引广大市民参与,也培养了市民阅读参与兴趣,提升了图书馆的影响力。整体来看,城市书房不仅是新时期全民阅读、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的有益探索,更是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效切入点。[4]
2 城市书房运维形式的特征
2.1 形式差异化
城市书房的规划以便于广大群众就近阅读为目标,其布局充分考虑到交通便捷性、人口密集度、市民意见等多重因素,选取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的场所,既便于市民就近享受阅读服务,也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同时,城市书房建设定位为社区、企业等文化设施,体量不大,凸显出“小而精”的特征。城市书房的装修设计非常注重文化氛围的展现,通过舒适的布艺沙发、木质茶几、落地玻璃墙等,构建起一个温馨、舒适、静谧、自由的阅读空间。书房外观造型、室内设计注重体现文化氛围,空间与视觉上注重构建精致、时尚的建筑风格,并结合所在地的生活方式与人文特征,营造舒适、家居式的阅读环境。[3]
2.2 价值公共性
城市书房服务、活动价值导向、目的等方面的公共性是其主要内涵。城市书房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构建文明新风尚的有效途径。城市书房建设用心,装修精美,文化氛围浓厚,并处在城市的显著位置,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增添了城市文化厚重感,成为城市文明的靓丽风景线,到城市书房看书也已成为新时尚。总之,城市书房对提升城市品位大有裨益,是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浓缩。
2.3 目标均等化
城市书房的服务原则为向所有市民开放,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服务,有着服务目标均等化的特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城市书房基于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趋高端化、专业化特征,将文化服务送到家,同时从建设到管理都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是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践。同时,城市书房有着充分的社会化特征,其严格区分专业管理机构、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权利与义务。
2.4 模式开放性
全民阅读是长久性文化工程,需要更多文化交流以及社会支持,而城市书房采取政府主导、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引导社会参与,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了文化惠民的红利。当前许多城市书房的规划建设采用众筹模式,从书房规划选址、设计、建设再到日常管理,均非常重视社会力量的引入,以众筹的模式盘活社会资源,分摊成本,合作共建。[4]
2.5 资源共享化
从服务内容来看,城市书房主要提供借阅服务、空间服务以及阅读推广等,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其服务包括免费为读者提供借书、阅览等书籍资源流通服务;免费为读者提供文化交流、学习空间,开展讲座、培训、沙龙等阅读推广活动;地方城市书房标识统一,并通过编号设置便于管理服务,利用专题网站建设宣传,使广大读者掌握城市书房最新动态,并及时获取读者意见反馈。
3 城市书房公共阅读服务的温州经验
温州是我国城市书房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城市书房阅读服务管理模式的成功典范。对温州城市书房公共阅读服务管理进行分析,无疑能够为城市书房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带来新思路。
温州城市书房运营上采取合作模式,除了书房中的图书由市图书馆提供,其余诸如馆址确定、装修、经费等均由合作方提供。当前温州建成的25家城市书房中,除了5家属于旧馆改造,其余均为政府、社区、街道等共同参与建设。温州城市书房建设明确主体为各区广电新闻出版局,并由区图书馆操作,新建书房将直接补贴20万元。管理上采取总分馆制以及“中心馆-总分馆制”结合的模式,具体如表1所示。温州城市书房不配备工作人员,采取向相邻单位借用保安等方式,利用合作单位的人力资源对书房展开维护;同时充分利用社区义工、爱心志愿者等力量参与书房运维工作。服务上,温州城市书房也兼具全面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其城市书房面向所有人,24小时开放,通借通还;每个书房装修各异,有的为法国设计师所设计;有的书房面向老人群体,有的书房面向儿童、企业员工等,极具针对性;另外不断升级智能化服务,例如市民进入城市书房,只需扫描二维码便可。也因城市书房的良好管理,温州市连续多年进入“最爱阅读城市”榜单前三名,《2017年温州全民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温州人均纸质阅读量达到6.42册,远高于全国4.63册的水平。[5]
表1 温州城市书房管理模式
同时,温州城市书房服务管理运维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城市书房虽然是24小时全天候服务、无人值守,提倡读者自治,但在实际管理维护中,难免会出现图书散乱、环境卫生等问题。其次,城市书房日常服务中,其服务人员包括保安、志愿者、合作对象以及外购服务人员等,这些服务人员也存在专业知识缺乏、不稳定等因素。此外也存在合作方管理松散的问题,一些志愿者服务参与也存在“作秀”成分,且工作缺乏监督管理评估,缺乏制度约束与保障,导致工作质量难以保障。针对此类问题,温州城市书房在建设与运维中采取了建章立制、加强绩效管理以及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积极探索与实践,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展现出了城市书房文化服务的创新成果,也给其他城市的书房建设管理提供了诸多经验。
4 城市书房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结合城市书房服务管理特色,以及对温州城市书房阅读服务体系模式的借鉴,提出城市书房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机制、建设布局、管理模式以及服务供给几个方面。
4.1 专业化机制构建:法规+制度
首先,积极探索规范管理、科学运营的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并出台地方《城市书房服务规范》《城市书房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从法律层面为城市书房健康运营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健全完善《城市书房物业管理规定》《城市书房借阅设备管理》等相关文件,从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提供等多方面规范城市书房管理服务标准,明确各方权利、义务。[6]
其次,构建激励机制,促进城市书房建设管理与社会力量间的良性互动,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房建设的积极性与荣誉感。例如设立图书馆志愿者荣誉榜,定期评选十佳志愿者等,激发荣誉感,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城市书房建设管理。完善绩效评价,通过健全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等模式,提升社会参与以及政府投入有效性,市图书馆可制定《城市书房绩效考核办法》,成立绩效考核小组,从城市书房日常管理、文献资源借阅、读者活动开展、评价反馈等各方面实施对城市书房的综合考评,对考核名次处于前列的城市书房可给予“优秀城市书房”称号,针对考核处于倒数的城市书房,需给予警示并提出整改建议。通过绩效评价的实施,促进城市书房服务质量的提升。
4.2 科学化建设布局:政府+社会
城市书房建设不能急功近利,需持久不断地推进,确保城市书房成为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首先,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规划、人口分布等因素均衡布局建设城市书房,使城市书房遍布每个区块,服务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一个角落。让城市书房进入公园,让市民既能够在公园动起来,也能够在城市书房静下来;让城市书房进入学校,为广大学子服务;让城市书房进小区,提升小区文化品位。硬件配备上,配置自助借还机、自助售卖机、二维码电子报刊下载机、电脑等,书房内配备高清网络摄像头,为无人值守提供保障,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同时,加强统一管理。城市书房采取统一管理的模式,由市图书馆集中运营。具体来讲,所有图书以及数字资源等由市图书馆统一配置,通过定期调配确保城市书房内的图书更新流动;信息化技术由市图书馆支持协助,实现区域内所有城市书房之间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统一监控等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安全问题。[7]
其次,针对管理散乱等诸多问题,城市书房需吸收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改变传统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文化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进一步加强资源众筹,推动多方共建。具体可通过社会购买服务,解决管理服务质量不足等问题。城市书房可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图书馆环境管理、图书物流等服务统一打包,利用政府采购程序将其外包给有资质的社会企业,构建明确的管理服务规则与要求。即便社会购买服务会产生一定费用,但与固定服务管理人员的费用支出相比,社会购买服务的费用也相对较低。
4.3 开放式管理模式:行业+志愿
首先,吸引更多有条件的企业与单位参与到城市书房管理服务当中,共同搭建全民阅读平台,使城市书房文化服务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加强多方业务合作,例如增设吧台,提供茶水、咖啡等服务,提升服务多元化,进一步探索“书房+咖啡+餐饮”阅读管理服务模式,结合市场化运作规律将城市书房同企业经营项目相融合,打造靓丽精致的门面空间,凸显城市文化格调。充分利用好书房的空间,使城市书房成为阅读指导与组织读者交流的平台,例如温州城市书房同温州大学合作,开设学生创业项目,引入咖啡吧,并要求吧台服务人员履行图书馆职责,承担图书整理、卫生清洁等任务。[8]加强与民间读书会等相关组织合作,构建优质阅读服务平台,例如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沙龙、绘本阅读等活动。通过共建共享,能够提升参与单位的人气,又能够增添其书香文化气息。
其次,共享经济成为当前社会趋势,新形势下城市书房可进一步促进管理服务的共建共享。由企业单位免费提供场地,再到装修公益设计的融入,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书房建设当中,推动志愿者服务,倡导读者自我管理。如组建城市书房志愿者服务团队,积极招募城市中热爱图书馆事业的人士,在简单的专业培训后参与书房日常管理服务。例如温州市城市书房就有中学生志愿者、社区妈妈团等服务团队参与日常管理维护,是值得借鉴的管理模式。
4.4 多元化服务供给:实体+虚拟
首先,坚持内容为王,结合市民具体需求,按照计划推出采购书目,满足群众对读书的要求。针对已开放的城市书房,图书馆可结合读者反馈随时调整书籍配送数量以及种类,并结合监督巡查确保城市书房公益属性与意识形态的不动摇。同时,阅读服务体验空间可延伸为城市阅读驿站、数字阅读体验、文化创意教育等各个板块,不定期举办展览讲座、交流培训以及读者沙龙等相关活动,针对读者不同需求开展专题讲座培训、读者交流等读书活动,开展城市书房读书征文活动,书香之家评比活动等。凸显人性化服务,例如书架上方设置感应灯,在城市书房内设置便民雨伞、针线包等设施,为读者带来便利。[9]
其次,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拓宽阅读渠道,提供多元化阅读下载内容以及互动体验,同时在全市媒体开设阅读频道栏目等,为读者推荐优秀书目资源,实现与读者的媒体互动。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创建读书栏目,读者通过城市书房APP下载、扫描二维码,就能够订阅相关书籍,获取相关专题、讲座等阅读资源。[10]同时,不断引入新技术提升服务质量水平。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用日渐广泛。城市书房应在技术不断迭代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手段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满足读者的新需求。[8]例如针对读者欠费问题,可开通支付宝、微信等在线支付通道,读者忘记带相关证件无法进入书房,可通过刷二维码进入功能,利用高科技VR技术,使读者无论在哪里都能够通过现实虚拟技术感受城市书房的独特文化吸引力。
5 结语
城市书房是全民阅读的重要举措,也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内容,能够实现持续发展,值得大力推广。全民阅读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趋势下,城市书房应按照统一监管、统一配置的原则,加快推进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构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共享的多元化新格局,打造文化体制改革新样本,促进全民阅读深入实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惠民工程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