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有效的课堂交流中理解数学探微

2018-07-24陈华明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解数学

摘 要: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展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在有效的课堂交流中理解数学,以期在课堂交流中达到对数学知识真正的共识、共享、共进,使数学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体验。

关键词:课堂交流;数学;理解

作者简介:陈华明,湖北省汉川市麻河镇中心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湖北 汉川 43161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3-0100-02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往的活动过程。这种数学交流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达到对知识深层的理解。可以说,没有数学课堂上的交流就没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也就没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的交流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学生还是坚守自己的认识;有时的交流只是个别学生向教师展示他们的想法。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让课堂真正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

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同时这种理解又是最具个性的,教师要珍视这种理解,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扩大数学交流的参与程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使不同学习能力、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共同提高,从而达到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整数乘小数”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昨天老师买了2支铅笔,每支铅笔是0.12元,买2支铅笔花了多少元?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都能列出算式:“0.12×2=”。面对这个算式,笔者没有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在让学生思考后,叫了一位平时不善于表现的学生,他是这样回答;“0.12+0.12=0.24,因为是2个0.12相加。”在笔者正要给予肯定时,有个学生说:“我比他的算法简单,0.12是表示100份里的12份,2个12份是24份,100里面的24份就是0.24。”真了不起,他居然运用小数的意义解决了。难怪他说他的算法简单。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说他的方法不够好?”学生自信地说:“0.12+0.12好算,如果是0.12×10,按他的方法算0.12+0.12+……加10个太麻烦了。”他的发言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学生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评价、补充。对于学生的见解,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以平等的一员参与交流中,让学生对同学的方法进行解释、质疑、评价、补充,教师只是评价、补充或追问。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选择的方法做出了积极地反思与必要地改进,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知识。

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对数学理解的深度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给予疏导点拨,引导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把偏离目标的想法巧妙地引导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当出现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有效地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无论是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问题”,还是一道习题中的“小问题”,教师都应进行有效的引导。如教学“体积和容积”一节时,教师拿出两个杯子(外观有明显大小之分),让学生就“谁的容积更大一些”展开讨论。多数学生认为“左边的容积大,右边的容积小”,個别学生认为“说不好,我得试试”。于是这个学生把大家认为“小”的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大”的杯子中,结果反而“大”的杯子装不下,“小”杯子有剩余。“猜猜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意识到“大杯子杯壁厚,小杯子杯壁薄。”通过这个交流,借助实物演示,学生很清楚地理解了容积的含义,这样的课堂交流是深刻的。

三、让学生在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准确地回答了或是一个学生说对了,其他学生表示了同意。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更多的时候是遵循预设顺理成章地进行下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感觉学习过程很顺利。其实不然,个别学生的说法能代替全体学生的想法吗?要想读懂学生的思维,真正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状况,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就不应急于作出判断,要倾听更多学生的见解;要通过一些追问、质疑、强调的话语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单位间的换算”的片断。

师:桌子的宽是3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生1:3分米是0.3米。(第一个学生就说出了正确答案)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3分米占了其中的3份是3/10米,也可以表示成0.3米。

师:谁知道他为什么要把它平均分成10份,而不平均分成100份?

生2:因为1米=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0.1米,3份就是0.3米。

生3:因为1米是10分米,所以3分米是10分米里的3份,也就是0.3米。

……

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充分暴露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引发了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活动中,在探讨交流中不仅理解了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知识也得到了内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了提高。

四、让学生抓住有价值的交流信息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结果呈现的过程,倘若教师听之任之,那诸多的交流结果就会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学生头脑中,这种状况只能混淆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思维的负担。在此时,教师到底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抓住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引领学生欣赏与思考。学生在欣赏中会反思,在反思中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时,学生不仅对商品的价格很熟悉,而且在三年级(下册)学过“元角分与小数”,于是,笔者就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展开教学。

师:一本生字本的价格是0.3元,谁知道是多少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踊跃举起了手)

生1:0.3元是3角。

师:0.1元是多少钱?

生(齐声喊):1角。

师: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个0.1

生2:1元是10角,1角就是0.1元。

生3: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也就是0.1元。

这个学生对0.1的理解已经联系到了分数,笔者马上抓住这个有价值的信息,紧追问: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这1角用分数怎么表示?

生:1/10元。

师:那么1/10元可以说成是0.1元。谁再来说说你的理解呢?

……

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从而理解了数学知识。

如何在有效的课堂交流中理解数学知识?要靠教师的教学实践,靠具体的操作,空谈理论解决不了操作层面如此具体的问题;要靠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对知识的精益求精。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只有引领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才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真正的共识、共享、共进,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体验。

猜你喜欢

理解数学
我们爱数学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