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研究
2018-07-24钟艳娟
钟艳娟
摘 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现状和问题出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中语文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1917年,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育》等相关著作中提出了美育教育思想和美育实施方法,认为学校美育教育在学生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通过运用美育思想来阐释文本内容、体验思想情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愉悦心灵,感知美,创造美,能够让学生体验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程充满美的因素和素材,审美教育也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功能。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之下,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到教学目标都呈现单一化特点,片面追求高分数挤掉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学过程毫无美感可言,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也无从谈起。仔细审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常态。首先,课堂教学方式功利化,单调的试题训练不仅没有美感而且生硬、枯燥,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和乐趣,没有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也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其次,教材处理方式格式化,从字词积累、段落归纳到课文主旨强调、文章背诵再到习题解答,教材被固定的套路肢解,而课文意境之美、艺术之美却被忽略;再次,课堂语言口语化,很多语文教师不注重课堂语言的修饰与加工,在讲课中说话随意、用词枯燥繁琐,缺乏对审美的把握和重视。最后,审美体验被动化,语文教学活动中刻意追求正确答案,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学生缺乏思维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体味语文之美,无法实现单纯地、原生态地品味语言文字。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现象,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艺术,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素材,优化语文教学设计,不断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探寻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价值。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选材广泛,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就要立足教材,结合语文课文中丰富的审美素材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独特的联想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感受语文学科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不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之美。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丰富的审美素材,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美之所在,自己首先进入美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充分领会课文意境,在对作品人、事、物的品读中感悟其语言韵味和情感,抓住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其次,教师要善于传递教材之美。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生本对话的过程,教师自身要具备解读文本的看家本领,要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价值判断,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文本中关于美育的亮点,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对作品的形象和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再创造,将教材中的情感传递到学生内心,在鉴赏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感悟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让文学中的爱和美滋养学生的心灵和情感。
积极关注课堂教学的审美表现。高中语文审美教学不仅要立足于教材,而且要立足于课堂过程,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探究语文之美,让学生在语文的殿堂里感受美、体验美,不断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首先,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语文课堂的表现力。良好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和教学设计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和有效载体,通过巧妙的课堂形式、精美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课堂语言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审美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的审美体验中去感悟、去体味、去创造,不断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其次,语文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依托有效的课堂情境点拨学生的审美欲望,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大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训练。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体验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有效的审美方法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去发现、去感悟。语文教师不应代替学生进行文本的分析,而是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自主活动中去体验,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课堂环节。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帮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验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例如,教师示范性朗读,带动学生开展美读训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課文,获得美的感受,浸润美的情感,在反复朗读中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实施审美教育是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审美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带给学生更多美的享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金杯.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2]孙丽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