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中学历史教与学中的"概括"
2018-07-24臧泽峰陈素芳
臧泽峰 陈素芳
摘 要:“核心素养”突出了价值取向和关键能力,而中学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在于“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方法和表现形式是“概括”。作为一种历史教与学的方法,概括的对象主要有历史现象与历史认识;而在对历史知识的概括中,最高层次的当属历史概念。历史学习活动中,理解的重点与难点都是概念,考试中的重点也是概念的形成与应用。概括概念,需关注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层次性、关联性等。
关键词:概括;历史学习;高考;概念
概括是我们对于过去自己已经获得、知道的信息加以提炼、总结的过程,以及之后得到一个具有总结性的、方便记忆归纳的结果的总称。特别是在历史学科方面: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横跨无数个纪元;中国历史、美国历史、美洲历史,囊括了四海天下;思想史、经济史、教育史、政治制度史,尽数人类社会的变迁……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如果不能加以概括,我想很难有人可以把这些事无巨细地记忆下来,更不可能条理清楚地娓娓道来。如果没有概括的话,我们想要知道一些过去的历史,就只能找到当时关于这些事情偶尔流传下来的、不知道何人所写的只言片语的文字或者物事,再加上自己想当然的推断,脑补出一个未必准确,而且满是漏洞的看法。我们通过概括,得到了分门别类、无比详尽的历史学科。同样的,如果想要把这些学科知识装进自己的脑袋里,成为自己的学问,同样需要经过新一轮的概括,把书本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高考的时候,系统、准确地回答出问题,拿到满意的成绩。
按照新版课程标准的说法,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价值期待与方法能力要求包含其中,突出了价值取向和关键能力。价值取向,一是关注,告诉我们看重什么,活动目的是什么,同时也包括选择、评价事物的倾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唯物史观不只是方法,也是价值取向、评判标准;而关键能力,实质上是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到历史学科,就是认识历史,进而认识现实的能力;史料实证既是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更是一种意识;时空定位,是一个学习历史的方法,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态度;历史解释是一个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认识历史的成果。而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关键能力,实则是理解。理解,从我们看到史料开始,直到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知道我们怎么认识为止。无论是寻找关联,发现史料的真伪、价值,还是解析问题,运用所掌握的史料进行说明论证,对问题、对史料、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伴随始终。那什么是理解,怎样理解,怎样才算是理解了,那就涉及一个更为具体的学习行为——概括。在概括中理解,理解中概括,能概括才说明已理解。
那什么是概括呢?
“概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二是指“简明扼要”。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但此处所用“概括”一词,不是哲学意义的概念,而仅指一种历史学习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分散的具体的事实或事物的部分(局部),感觉到的具体表象,按照自己的认知习惯和经验(基于已有知识)进行归并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其进行重新叙述。人的高级思维,借助于概念。概括是人文学科主要的思维方式,而非自然科学的归纳,也非一般教学中所说的综合。知识需要打包,才能更好地存储、携带、查找、运用。即便是分析事物时,也首先需要将其定位,通过整体理解局部。
对于中学教师和学生来说,我们在理论上,不能也没有必要理解太清,而新理念指导下的高考,却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概括”的重要性。有必要说明,现在的高考题考的就是学生当下的学习历史能力,因而,好的高考试题能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新课标试题里的选择题,都有一个简短且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能准确(全面)概括题干信息,只有明确情景所呈现的历史现象或认识,才能进行判断,进行分析,进行思考。而大题,无论概括特点提炼信息,还是进行比较,概括都是基本要求,而且是前提。
那么,概括什么?如何概括呢?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概括作为一种方法,也是一項需要考查的能力要求。需要概括的对象,主要有历史现象与历史认识。按照认识的层次上来讲,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划分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叙述、历史概念等。
历史事实(经过实证的史料),是历史思维的材料。它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事件。但历史认识的重点,显然在于存在于历史上那些经常(反复)以不同方式出现的事实——历史现象。因为历史现象更有认识的价值,所得到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历史上其他问题或者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现在新课程的试题无论大小,多喜欢用历史现象作为问题情景。
从历史事实到历史现象,需要我们分类(相似、相邻)概括。历史现象,发生于一定的时空下,是一种普遍的事实。它应该有一个行为主体,在事物之间体现关联性。事实上,当我们向别人描述历史现象,甚至于历史事物的时候,那已经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对事实进行了重新组合,也就是概括了的历史叙述。可见,历史叙述中已经包括了对历史现象的概括,本身已是一种带有主观体验的“客观历史”认识。概括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加工历史信息的方法。概括的结果,是一种主观认识。
在中学历史教与学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概括”,就是人们(包括后人)对于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评论。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识。在概括此类知识的时候,需要明确的有:认识的主体(什么人说的)、认识的对象(对什么事物、现象、结论的认识)、认识的视角(从哪个角度进行的认识)、认识的标准(以什么价值观作为评判是非成败的依据),还包括形成这种认识所依托的史实。
在对历史知识的概括中,最高层次的当属历史概念。在柏拉图的眼中,只有形成概念才算形成真正的知识。概念是思维的材料,概念是概括而成的。历史学习活动中,理解的重点与难点都是概念,考试中的重点也是概念的形成与应用。那概括概念包括哪些基本要求或者说概括历史概念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最起码应该包括:是什么(外在表现如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或者内容等显性的事实,還有从表现中概括而成的特点性质等),为什么(事物、事件产生的背景,包括主客观的原因及主客观的条件),怎么样(由此在历史上产生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方面——如积极消极等的影响)。概念是概括的产物,是主观认识的结果。因此完整的概念,还应该包括我们对它的综合评价(如历史地位、因果看法或启示等)。
高考试题中的诸多问题,实质上是对重要历史概念的考查。当然,这些概念,在教材中已通过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叙述,有些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形成。也可以这样说,一类是对已成概念理解的考查,一类是我们根据情景材料和问题现场形成。
概念,都有结构,各因素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体现了逻辑上的因果。每个概念,都是一个变形的论题,也就是说,在我们从一堆材料中探寻关联,提炼中心,概括现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概念虽说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并且其中也包含有主观认识的部分,但历史概念毕竟是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认识。无论如何,哪怕是古人的一个思想,那也是客观存在过的东西。因此,概括应该基于证实的史实(料),基于客观的事实(物)。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包括其由表现概括而成的特点和性质。导致其产生的背景,就是发生在该事物之前的事物,而影响,则是在其作用下发生于该事物之后的事物。即使历史地位之类,更为主观的认识,也需要基于其客观的背景、影响,放在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去评判。所以,概括历史概念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
历史概念要求对主体事物进行全面概括,就是需注意完整性。完整性也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要求。
概括需要注意准确性。一是相关(联)史实要鉴别清楚,不能有不当关联;二是要用贴切的言语进行表述,不生歧义。
概括要特别注意层次性。在因果分析方面。注意背景或影响类事物间的因果联系,逻辑顺序,遵从时序。一般情况下,背景中的事物(或概念中的概念),由大到小,由高度概括到具体细说;而影响,在表述时,正好相反,由近及远,由实及虚。如此,概括概念,需关注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层次性、关联性等。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上,概括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老师通过概括,提纲挈领地把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科学合理地联系起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有趣、简单明了,帮助学生顺畅地掌握各种知识。而学生,则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学习概括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学习过的历史知识才能牢记不忘。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搜集之,校检之,概括之,归纳整理之。在通过历史课堂锤炼出、掌握住这一方法之后,不仅对于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抑或对于其他事物的学习,都会产生非常好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未来正确的道路上不会行差踏错,从而走向光明的未来,不负教育之本意。
作者简介:臧泽峰(1966—),男,山西灵丘人,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历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特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基础教育研究。
陈素芳(1982—),女,山西寿阳人,山西省寿阳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基础教育研究。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