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团学工作创新
2018-07-24金博曾小岩
金博 曾小岩
摘要: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中,互联网的影响力已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学生及高校团学工作的影响,力图通过互联网思维来创新高校团学工作的理念及方法,争取当好高校思想阵地的守卫者。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团学工作;互联网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271-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创新高校团学工作方法,已成为当前高校团学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互联网+”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了解它所带来的改变是我们应对它的前提,我们要做好高校团学工作,也必然要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
借助互联网,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沟通交流平台,但“互联网+”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它的存在还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表达意见、参与社会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道,因而高校学生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发散性。过去传统的团学工作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跟不上学生的思想活跃性、跳跃性,显得无力而且苍白。
互联网也带来了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变化。一方面,网络空间使人际交流不再需要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似近而实远,作为高校来讲,由此带来的就是寝室、班级、社团的凝聚力的减弱,从而使团学工作的号召力弱化;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人际交流的虚拟性会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弱化,当前高校各种宅男宅女比比皆是,他们对学校各种团学活动既缺乏兴趣也缺乏能力,长此以往,高校团学工作必将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用正能量去占領它,那么各种充满负能量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它。对于网络上的各种负能量靠堵是堵不住的,思想的教育从来是只能靠引导的。高校的团学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这场思想阵地的保卫战中承担着主攻的任务,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占领高校学生思想阵地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
二、“互联网+”带来的团学工作的理念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团学工作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就应紧紧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思维活动的变化,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来推动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也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等要素,来指导、处理、创新团学工作思想。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分享是如此轻而易举,想要对信息进行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互联网时代对于信息的操控初现了变化,就是信息对抗战,在思想阵地中我们必须要有占位思想,而不能缺位,也就是我们的团学工作者们必须要在一些热点问题、大局问题中展现我们的正确立场、观点,而不要沉默是金,用我们正能量的信息去对抗负能量的信息,让优质的精神食粮来满足我们高校学生的思想需求,让科学的思想观念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方向。
互联网对信息的传递和问题的解决快速精准。通过“互联网+”平台能精准地把握和应对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和个性化比对,能迅速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的团学工作面对互联网时代学生对团学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要使团学工作具有有效性,就必须快速精准地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保证团学活动的精准性,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思想需求,才能去占领学生工作的思想阵地。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弱化了信息权威,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发言权,大家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谁说的更有道理,谁更具备说服力,过去讲眼见为实,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互联时代,眼见未必为实,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判断信息的是非对错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网民们是如何来判断各种信息的,今天互联网时代“粉丝模式”的大行其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民们判断信息的对错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认同,那些所谓的“大V”明星们即使胡说八道,依然有很多粉丝来为他们“洗地”、“站台”。对于团学工作的开展来说,也是如此,团学工作要想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我们的团学活动一定要构建出学生情感上认同的特色品牌,让他们以学校的团学活动为自豪,让学生认同我们团学工作的价值追求,有了这种情感和价值观的认同,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思想阵地,我们的团学工作守住了。
三、“互联网+”带来的团学工作的方法创新
互联网对高校团学工作带来的创新性变化,不仅仅表现在思维活动上的创新,更体现在具体的团学工作中,我们常讲的知行合一,就是要把知落到具体行动上,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所以互联网所带来的团学工作的思维创新最终要体现在团学的具体工作上,为更好开展高校团学工作做好互联网的加法。
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强化团学工作与学生的互动。在互联网这样的一个虚拟环境中,学生能把他们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作为高校团学工作者要利用互联网这一个平台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样在团学工作中就能提高工作的精准性,在学生关注的论坛中,应有我们团学工作者的身影,我们可以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做好舆情引导,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合理地思考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互动,营造一种团学干部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好帮手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信任我们的团学工作,提升团学工作的权威性。借助互联网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需求,使团学工作能精准地为学生提供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思想成长,进而达成团学工作的目的。
今天的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最大表现就是社交媒体的崛起,这大大激发了人们“组织起来”的愿望,又大大降低了“自我组织”的成本。在高校,社交媒体作为一种组织工具,已经带来了一股必须引起正视和重视的社团工作新气象。对于高校社团工作者来说,面对这些可能游离于团学工作之外的社团组织,我们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应加强服务和监管,应该把他们纳入我们团学工作的视野里,顺应学生的需求,并把它规范化、有序化,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主动作为正是互联网时代团学工作的核心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已经不是在被动地等团学部门组织活动,当我们不能满足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己组织起来。
2014年12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网宣队伍建设,综合运用维权热线和网络论坛、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上引导和动员。站在网上舆论斗争的最前沿,主动发声、及時发声,弘扬网上主旋律。这是互联网时代党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团学工作的“实招”。要想在网上舆论斗争中争得主动,凝聚学生,引领学生弘扬主旋律,首先要影响学生,怎么去影响学生呢,强制显然是不行的,一是打好情感品牌,要让学生认识到团学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成长,而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学生的部门。二是要影响那些能影响学生的人,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思想文化市场越来越被称为一个“买方市场”,学生对“思想文化产品”的选择愈发自主,团学工作要想占领他们的思想文化市场,必须要培养团学活动的品牌、明星、群体化的权威,引领学生在思想文化的选择上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2]徐俊.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2).
[3]卫晓溪.“互联网+”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
[4]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8).
[5]陈亚红.“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对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6]刘丁慧.“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及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