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8-07-24赵钊陈晓春常夏源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科技竞赛理论教学创新创业教育

赵钊 陈晓春 常夏源

摘要:国家发展战略对于高校人才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构建了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架构,探讨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竞赛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技竞赛;产出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118-03

随着党和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开展以及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还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现的支撑度。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将重点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架构和体系,以期对其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技能有所指导。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架构

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在新时代的具体内涵。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出发,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覆盖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技竞赛等)和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新生、探索、成长、成熟),而不是孤立或者独立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看,课堂教学主要解决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问题;实践教学承担知识向技能转化以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功能;以科技竞赛为代表的第二课堂则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竞争应对能力。三者相互关联,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支撑科技竞赛。

从学生成长阶段看,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生命周期特征。对于一年级新生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保持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探索兴趣。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认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1]。这三种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至关重要。二年级学生进入了“探索期”,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学习投入度。对于进入“成长期”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侧重对基于已知对未知探索的技能。对于即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四年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关注从“原理”到“实践”的转换。总体而言,在大学四年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予渔”再到“授人予欲”的过度,从“扶着走”到“领着走”,最终实现“自己走”。

基于以上思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国内高校一年级一般都是公共基础课,主要是为后续人才培养奠定科学和人文素养。自2014年开始,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还为新生开设了导航课,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向大学的过度,使其对于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形成正确的认知。从二年级开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将陆续开设。理论教学培养创新创业素养、思维和技能的形式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要体现实践前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理论教学需要不断跟踪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的推动下,企业实践不断升级,甚至被颠覆。尤其对于经济管理类课程而言,一定要跟上技术和企业实践更新的步伐,不断把企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范式、新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知识更新速度已经今非昔比。另外,理论教学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不断更新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做到课程主体的相对稳定与前沿更新的平衡。

2.教学内容要对接创新创业。自2017年开始,经济管理学院在组织修订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时要求,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技能需求对接,改造已有课程模块,凸显创新企业的特征,为学生将来参加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搭一个“桥”。以《运营管理原理》课程为例,在讲授运营战略、流程选择、设施选址与布局以及运营计划与控制后,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想一个创业任务,进行运营系统设计,以此实现理论教学对创业教育的支撑。

3.教学组织模式要不断进步。传统课堂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创意想法、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要注重人的学习动力、能力和思维的开发与培养[2]。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1,3]。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等角色转变[4]。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组织方式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深度学习”。教育的中心在于学生“学”而非教师“教”。

三、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知识传授与实践体悟相统一[5]。实践教学体系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经济管理学院构建了包括理论验证、实践探索和创新设计三类(层次)实践教学活动。其中理论验证性实践活动有明确的理论指向和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能深入理解理论并能恰当地运用于实践。实践探索类教学环节的主要目标为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凝练问题和提出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类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就某个主题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理论验证性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纽带。理论课程要适度设计课内实验和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增强应用技能训练。除了一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外,学科专业课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注重原理性与实践性的平衡,注重技能培养与知识传授并重。同时,教师在设计课程作业、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时,也要加大高级别考查要求,而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层面。

实践探索类教学活动主要由一、二年级暑期的社会考察活动承载。为增强此项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经济管理学院探索了“团队化”、“项目化”、“课程化”相结合的组织模式。春季学期组织学生跨班级、专业和年级组建“团队”,允许学生根据学院拟定的选题指南申报“项目”,并通过“课程”的形式对如何选题(发现问题)、如何制定调研计划(分析和解决问题)和撰写调研报告进行专题培训。同一个题目一、二年级可以调研两次,以不断完善。

创新设计类实践教学活动是综合性和创新性最高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载体为综合实验和综合课程设计。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要突出设计任务的新颖性和挑战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设计类教学环节一方面要有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开放性,不应该设计“八股式”的约束。

实践探索类和创新设计类教学环节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科技竞赛在知识、意识、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储备。

四、以科技竞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科技競赛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竞技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模拟竞争环境。经济管理学院主要鼓励学生参加三类创新创业竞赛。第一类也是最主要的一类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及其司局和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会等主办的赛事;第二类是由有关企业或平台主办的竞赛;第三类是国内有关高校(联合)发起并主办的专业性竞赛。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43项科技竞赛被学校团委“官方”认定。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并取得良好效果,经济管理学院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暑期社会考察活动)时,从选题设计、申报书撰写和成果呈现时都力图实现与上述竞赛活动的互联互通和循环提升。目录之外但认可度高的科技竞赛也鼓励学生适度参与。

第二类科技竞赛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比较典型有传统IT企业(如广联达、用友)发起的基于产品推广的专业竞赛活动(如算量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等)以及阿里巴巴等企业发起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竞赛活动(如天池大数据竞赛)。无论企业目的为何,但这些带有企业社会责任性质的竞赛活动确实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竞技平台。此类科技竞赛活动面向社会开放,从某种程度上说,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和难度都比第一类比赛要大。

第三类竞赛活动的受众面相对较小,但由于专业化较强,参赛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的训练效果也不错。比较典型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起的“今经乐道”经济热点分析大赛,该赛事已经发展成为高校师生共话经济热点的重要平台。经济管理学院也从最初的参与者成为了赛事的重要协办者。此外,为了给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性较强科技竞赛的机会,学院鼓励各专业学生社团面向本专业、本学院和全校(甚至校际)组织专业竞赛,提升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热情。

五、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评价

当前一个典型的误区是把创业成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6]。这样一个误区与两个极端有关系,其一是鼓励学生去创业(这并不完全现实);其二是坐等“机缘巧合”(实际是无所作为)。本文认为,评价一所高校(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出发。

短期绩效可以从创新创业竞赛的参与广度和效果来衡量。2018年2月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了首个高校学科竞赛排名,以高校在19项具有广泛影响力项目的组织过程和实施效果为评分依据,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进行评估。该评估方式较客观,也比较好操作。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科竞赛确实能反应一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但不一定是其产出的全部表征。是否真正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包括在创新创业教育产出的评价范畴内。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仅要看质,还要看量,看到底有多少学生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益,以点代面的方式是不够全面的。

从长期视角来评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更合理。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新的教育理念或模式,而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内涵,要回归教育的初心。钱颖一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基于创意能力的创业能力培养,要看未来有多少创造性人才涌现出来[1]。所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关注的指标是学生从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中的收益,虽然从短期内很难见效,但长期范围内还是可以观测的。因此,研究和开发基于长期目标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评价体系构建对于引导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钱颖一.大学的改革(第二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21-122,337,345-346.

[2]阿克夫RL,格林伯格.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M].杨彩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120.

[4]唐亮.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8-01-04.

[5]张澍军,王占仁.作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3-03-14.

[6]王洪才,刘隽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61-63.

猜你喜欢

科技竞赛理论教学创新创业教育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