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课堂生成,演绎灵动课堂

2018-07-24苏学斌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案例文本同学

苏学斌

中图分类号: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245-02

一、背景及案例呈现

【案例一片段】:

本学期的行政巡课中,听了几节青年教师上的阅读课,发现他们的课总是给人一种严谨有余而缺乏生机的感觉,学生的思维固定。是他们教学经验不足?还是备课不到位?事后跟他们沟通交流中,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他们的导学案不仅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去写,对文本也进行了详细的研读,在跟他们播放拍下来的视频进行微格分析时,我们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发现了这位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善于捕捉和把持课堂生成性的资源,没有把握住稍纵即逝的课堂生成契机,而是把学生带进了自己预设的僵局里。

再看看我在本学期上的《钓鱼的启示》一课,在课堂上,我吸取了那位青年教师的教训,注重捕捉和把持了学生课堂上的生成,利用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发掘文本的内在含义,课堂氛围也得到了激发。

【案例二片段】

1.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小组学习课文3至9自然段,思考:我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小组展示汇报

4号学生: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3号学生:这条鱼又大又美“我”舍不得放掉。

2号学生:当他钓到鱼的时候没有人看见。

听着学生的回答,我为学生的回答而感到高兴,小组很快就汇报完了,我表扬了这个小组,并为他们加了分,正当小组长想带领组员回到座位时,第8组的小远同学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聚焦,我还有补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本来这个环节我就要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了,我愣了一下,同学们也面面相觑。只听到小远同学继续说道:“我觉得文中的我因为年纪小,还不懂什么规矩,所以他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去。请大家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就说明了我的观点。老师,我说得对吗?”好家伙!居然把问题抛给了老师,当时我稍微迟疑了一下,想到小远的回答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算是一个原因呀,而且还是一个很好教学素材,我不是还担心学生怎样理解规则吗?我马上就小远的回答生成了一个新的话题:在规矩面前,有没有年龄的界限?然后让学生小组再讨论发言,结果接下来的课堂氛围异常热烈,学生思维活跃,两方各不相让。整节课下来,我的教学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二、问题形成

上例的两种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捕捉,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课堂上,由于师生间的互动和思维的碰撞,便生成了许多丰富的课堂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决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使到我们的课堂不仅能顺利完成,还达到了高效。

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在课堂上,尤其是我们现在乐从镇的“双圆四主”的课改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应怎样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并牢牢的捕捉,与此同时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形成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三、问题分析与解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以及许多“美丽的错误”、“弦外之音”,往往是健全個性、创新人才的隐含表现。但从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尽管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有所改变,但我们很多老师还是被以前的教师为主角的教学模式所左右,课堂上不重视小组合作,听不进个别学生的个别声音,忽视学生独特感受和领悟,无视学生个性存在和发展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教师潜意识中仍然希望学生的阅读理解符合自己的预设思路。这样的阅读教学与新课标的新理念相去甚远,更不能体现我们“双圆四主”善乐教育的精髓,又怎么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创新人才呢?

综上所述,要做到上文所提到的要求,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尊重——平等的对话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应该怎么想、怎么说,教师都有统一的标准。学生不敢随便动,不敢随便想,不敢随便说。久之,学生思想逐渐懒惰,灵感逐渐窒息,创新精神逐渐被扼杀,还谈何显露个性发展个性?

现在我们的“双圆四主”课堂改革,就是改变了过去的这种课堂模式,我们的课堂就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课堂上,我们教师首先都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丰富个性的生命个体,我们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特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最充分的发展自己的潜力。其次,我们的课堂改革要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我们教师的角色要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赏识和不断激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竭力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维护学生天然的阅读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想象和联想,勇于探索,乐于实践。学生的角色就要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转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再如我教学《钓鱼的启示》第一段时,当学生自读理解后,我说:“大家真的很不错,边读边想,从短短的两句话中读到了那么多的收获!看样子,边读边想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办法!”既激励、促使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又引导学生不断运用“边读边想”的好方法,从而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2.和谐——生成的源泉

在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时刻和教师进行交往,更多的是和同学发生交往,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首先,教师自己要给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包括后进学生)的榜样,要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如对同学发言的评价,要先真诚地肯定同学的优点,再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此外,教师自己还要放弃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要给学生树立虚心、正确接受意见的榜样,要让学生学会诚恳地,心怀坦荡地听取同学的建议和不同看法,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能坦诚、友善地和同学进行讨论、争辩,绝对禁忌对错误回答和后进学生的嘲笑。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我们的班级没有形成这种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和班级氛围,我想小远也不会这样突冒出这样的“弦外之音了”。

3.倾听——及时的捕捉

随着我们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也随之不断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老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而不像以往传统教育那样学生是老师的听众。因此,课堂上不管是优秀学生的发言,还是待进生的发言;不管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我们老师都要让学生发言,都要认真倾听,并要能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点、偏差点、创意点、引爆点。案例一的老师就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更没有给机会他们说,当然也没有课堂的引爆点了。在第二个案例中老师能在倾听中及时的抓住了即时生成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利用这些资源引爆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引导——巧妙“接球”

案例一中的那位老师不能很好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巧妙点拨,生成精彩,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自己预设的框框里。案例二中小远的生成问题,是孩子亲近文本之后展示个性思维的体现,当时我意识到,我们的课堂是“活”的,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不仅仅是我们老师,还有一个个鲜活极具个性的头脑,教学过程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近文本,理解文本,同时,我们还要时刻准备接过学生抛过来的“球”,就如同我们打篮球,当你结果球后如何把球传好,达到得分的机会,这就需要技术与时机。在我的案例里,当听到小远这样的“球”时,我并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适时地把“球”又传给了他和其他同学,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以此来解决我的教学重难点。整个过程自然而然地解决了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四、案例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捕捉课堂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引领学生更深入挖掘文本,理解文本,达到我们的高效课堂,“善乐”课堂!

猜你喜欢

案例文本同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