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博塔:瑞士设计的代表
2018-07-24杨璐
杨璐
马里奥·博塔的中国市场
虽然是一位有着世界级影响力的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却把工作室放在了他的老家门德里西奥。这是瑞士南部的一座小城,面积只有31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5000多人。从我们住的酒店步行十几分钟就能走到马里奥·博塔的工作室。那栋叫弗奥利波塔的大楼本身就是马里奥·博塔的作品,颜色是当地民居常用的黄色,整栋楼是“L”形,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而且嵌入到当地的地貌和地理环境中,是小城北部的公路、火车站和主干道与南部村镇以及圣马提诺平原的分界线,“L”形的长边面向山谷,与通往火车站的道路平行,短边则与去往历史街区佐尔齐路平行。
马里奥·博塔称自己的工作室像工厂一样,他没有固定的座位,而是在助手和同事之间穿行
博塔的工作室在长边的一楼,挑高有两层楼,进门左手边的楼梯墙上挂着他朋友的巨幅绘画,右手边的空间是会客区域,摆着一张他自己用马赛克拼起来的画和他设计的桌椅,其中一件有醒目的黑白斑马纹、圆形和圆柱形这些他在建筑上常用元素组成的沙发是80年代设计的,马里奥·博塔说,这沙发在纽约待了几十年,他六个月前才买了回来。从会客区域再往里走,是办公区,靠近马路的一排工位上,摆着他作品的模型,像一个简易的展览馆。博塔曾经在采访中,把这间工作室比作工厂或者画室,他没有专属的办公室甚至办公桌,只有25张工作台,他日常就在期间穿梭,随时解决同事们的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马里奥·博塔对中国十分熟稔,不仅是北京、上海,还下沉到广大的腹地。我们见面的时候,门德里西奥刚经历了一场罕见的降温,寒暄就从天气开始,他觉得老家的气温像沈阳。在那里他正在进行一个规模庞大的项目,不是他作品集里那种单体建筑,而是在空地上规划出一整个的校园,北方著名的艺术院校,鲁迅美术学院。马里奥·博塔把这个项目比作大本营,因为这里不但有教学楼,还要建设住房、各种休闲活动、体育等设施。不但要对每栋楼进行设计,还要布局。除了沈阳的项目,他在南昌、银川、无锡等城市也有工作。他曾经在作品展的短片里说:“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场地,因此我响应召唤而来。”
他的工作室在瑞士小城门德里西奥,整栋楼也是他的作品
马里奥·博塔2003年就来到了中国,他中标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虽然这个项目不像他的瑞士同乡,雅克赫尔佐格与皮埃尔德梅隆设计的鸟巢一样有公众层面上的关注度,但清华大学建筑系本身就是中国最好的建筑系之一,他们的选择代表了一种内行人的认可。从清华大学的主楼往南走,没等穿过连廊,就从镂空的门洞里看到粉色和赭色相间的斑马纹,不用看到建筑的全貌,只这外墙就证明找对了路,这应该就是博塔设计的艺术博物馆。图案的原型来自他的老家,博塔的助手曾经带着我们穿梭在门德里西奥的小巷子,路过一幢墙体有些斑驳的民宅,外立面是土黄色和赭色的粗条斑马纹,博塔的助手说,这是当地人想自己家的墙跟别人不一样,又想节省颜料钱而想出的办法,博塔以这个图案为灵感,体现在他的一些项目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马里奥·博塔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一个长方体,大门朝南开,门口两排巨大的廊柱既让这栋只有四层的楼房显得气势恢宏,又撑起了一个开阔的广场,在太阳炙烤的北京夏天,广场上要明显的阴凉,广场向大厅延伸,因为过渡的界限是同通体的玻璃墙,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分割感。站在博物館大厅,建筑的内部结构一目了然,最醒目的是正中间的楼梯,从一楼一直贯穿到顶层,大约占了空间的三分之二。楼梯是整栋建筑的核心,仿佛空间得以停顿。观众不但能感受到整体的氛围,拾级而上,展厅分列两旁,也让参观路线清晰明了。抬头看屋顶,是整齐排列的、向下凸起的正方形格栅天窗,它将自然光线引入到博物馆中。同样思路的天窗设计也时常出现在博塔其他的项目里,他曾经解释,在刚做建筑师的时候,有一次进入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全封闭的屋顶给博塔一种压抑感,让他再也没有进过这间工作室,从那件事他就开始考虑屋顶的光线会很大地改变整座建筑。
在中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项目之后不久,马里奥·博塔又设计了清华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它可以看作是一幢组合式的综合体,侧面看是一个直线型的建筑,外面均匀分布的高窗形成了富有节奏感的外立面,入口处却嵌入了一个圆锥体,它成了建筑的核心空间。圆锥体的顶层是可以仰望天空的玻璃天窗,为图书馆提供通透明亮的光源,通高的内庭对着三层楼的阅览室。从外面看阅览室,它虽然被原木条组成的屏风给遮蔽起来,里面的学生却可以看到大堂。
马里奥·博塔70年代为门德里西奥设计的中学
瑞士设计的风格
马里奥·博塔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代表着瑞士设计的高水平,但略微了解欧洲艺术和设计的人知道,跟邻近的法国、意大利或者德国相比,瑞士其实没有很悠久和丰厚的艺术土壤。研究瑞士历史经济文化的学者詹姆斯·布雷丁曾经分析,在前工业化时期,瑞士没有高贵的皇室成员充当艺术赞助人,因为这种举动跟瑞士人的心态难以融合,瑞士文化崇尚务实,他们认为有钱就应该拿去做一些实用的事情。世界历史进入现代之后,瑞士才涌现出一批艺术大师,比如超存在主义雕塑大师及画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等。
为了探寻瑞士艺术和设计能够在短时间内平地起高楼的原因,我们还探访了瑞士最大的艺术和设计高等学府苏黎世艺术大学。设计系的麦克·克罗恩教授说,瑞士艺术和设计的崛起,其实跟瑞士文化和现代经济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一直到20世纪中期之前,瑞士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自然资源很匮乏,也不适宜耕种。从工业革命开始,瑞士获得了发展机会。法国的动荡让很多钟表和珠宝的商人移民到瑞士,制表业崛起。瑞士的另外一项具有经济奠基性质的产业是纺织业,它擅长生产高附加值的豪华产品。纺织业的发达也促进了工业机械行业的发展。麦克·克罗恩说,从工业化的艺术和技艺中瑞士发现了设计的力量。
因为设计是伴随着瑞士的工业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从一开始就带有实用性的基因,并且对现代经济至关重要。麦克·克罗恩说,现在苏黎世20%的工作岗位是跟设计、艺术或者文化有关的,需要具备创意、个性和知识储备才能胜任。瑞士设计也根植于它的文化,就像马里奥·博塔的建筑虽然很有辨识度,但是简洁的几何线条,注重细节符合瑞士文化。瑞士有一批20世纪以来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设计作品,比如西方语言里最常用的字体Helvetica,它拉丁文的含义就是“瑞士的”、瑞士工业产品的象征之一、开单一材料一体成型先河的“蓝迪铝椅”等。它们都体现着瑞士设计的总体风格,具有精致的细节、完善的功能考虑、材料的正确运用和精简的外形。
几何图形,重视自然光线都是马里奥·博塔的个人特色
在整个设计与艺术行业里,建筑设计几乎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詹姆斯·布雷丁认为,以瑞士人务实的个性,他们认为只有建筑才是表现艺术天赋的基本形式,只有建筑才可以把美学价值融入到实用的设计中去。这不仅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且确实有可观的经济回报。根据瑞士工程师和建筑师协会的数据,2009年所有瑞士建筑师工作室获得的总佣金将近60亿瑞士法郎。如果参考同一年瑞士联邦统计的数字,这些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的建筑师工作室,94%是员工不到10名的小公司。詹姆斯·布雷丁认为,这些富有创造力和具有雄厚基础的小企业的存在,说明瑞士可以支撑起一个高度发达的建筑设计文化。
承前启后的建筑大师
马里奥·博塔似乎不是很理解我们关于他为什么把工作室放在门德里西奥的问题。他说,因为他出生在这里,没有选择过,就是回到出生的地方。根据詹姆斯·布雷丁的说法,几乎瑞士的每个小镇都有高质量的建筑工作室,并且有一个不断鼓励建筑师前进的竞争体系。所以,大师身处小镇也不耽误放眼全球。门德里西奥属于提挈诺州,在建筑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提挈诺学派,马里奥·博塔是这个流派最重要的建筑师。他在全世界有几百个项目,其中就有20多个分部在提契诺州。这些项目展现了他鲜明的风格:几何线条,中心对称和自然光线,偏爱砖块、石材等厚重的建筑材料。
提挈诺的建筑历史可以上溯到16世纪到18世纪,贡献了瑞士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其中一位叫多梅尼科·丰塔纳的建筑师接替了米开朗琪罗担任圣彼得大教堂的总建筑师。另一位多梅尼科·特雷齐尼被沙皇彼得大帝任命为俄国新首都圣彼得堡的城市规划师。特雷齐尼在圣彼得堡工作了30年,建造了直到现在都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一批建筑物,包括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和冬宫。
马里奥·博塔生于1943年,只读到中学就去当了一名学徒。他曾经向意大利的《共和报》回忆:“我在15岁时发现建筑具有某种魔力,于是建造了平生第一座房子。”博塔的助手带我们去看了这栋私宅,就在他出生的村子里。私宅隔壁的教堂正立面同样是博塔设计的,拥有标志性的红砖和几何形元素,相比之下,这栋私宅还不太看得出博塔的风格,但毕竟是他职业的起点。在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之后,他到威尼斯大学继续深造,接受卡洛·斯卡帕的指导,并且结识了路易斯·康和勒·柯布西耶。
马里奥·博塔传承了建筑遗产,即便日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位大师,依旧时常谈论起步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卡洛·斯卡帕是材料大师,让博塔懂得了每种材料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征,建筑师要给予材料各自鲜活的表达形式。路易斯·康对每个细节都深思熟虑,并且注重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这些工作习惯和思想被博塔所继承和追随。马里奥·博塔还与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勒·柯布西耶一起工作了几个月,协助他完成了一生当中最后一件作品,威尼斯市医院的设计。
马里奥·博塔1970年在提契诺州创立了工作室,从设计私人住宅开始,扩展到教堂、学校等公共建筑,包括旧金山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巴塞尔的丁格利博物馆、首尔的三星艺术博物馆、巴黎城郊的艾弗利天主教堂等一批在世界上或者当地很重要的建筑。虽然很快就成了“开宗立派”的知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在提契诺还是留下了不同时期的作品。他的助手带我们参观了1972年设计的中学。校舍是由八个单元形成的,一座长条形的纵向建筑。每个单元的开放式门廊联通建筑物前方的大片绿地和后方的树林,二楼有宽敞的中央空间,教室环绕在四周,三楼是特殊功能教室和实验室,屋顶采用的是可以透进自然光线的玻璃表面,照亮室内。室内有长廊把建筑单元连成一体,并不会让人觉察到分割。学校最亮眼的部分是涂在墙上淡蓝色。学校的工作人员说,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并不是现在这种颜色,一天博塔到工地来,看到这半成品,觉得也很好,就留了下来。现在看来,这种不饱和的蓝色与室内大面积的混凝土色墙面搭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又活泼的氛围。
国际知名的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由马里奥·博塔发起创立,他还为学校设计了剧场和图书馆
从博塔的工作室走路不远有一栋19世纪美洲风格的别墅,现在是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的一部分。马里奥·博塔是创始人之一,并且设计了学校的图书馆和剧院。这所学校虽然仅仅创办于1996年,但已经很有名气,马里奥·博塔曾经担任学院总监,很多瑞士著名的建筑師包括2009年普立克兹奖获得者彼得·祖索尔都担任教授。除了一流的师资,教学模式和理念也有特别之处,博塔创立学校的初衷是回应全球化的影响,并增强建筑师的人文精神,因为这些讨论直接影响着建筑设计的趋势和方向。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就打破了建筑教育的传统,采用艺术设计工作室和技术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研究历史、艺术、哲学、社会学相关议题。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自己的兴趣,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建筑学方向。
这也是马里奥·博塔对年轻设计师的态度,他告诉我们说,每个人要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在设计和艺术界。他并不想培养什么人,或者让新建筑师成为他这样的人,而是要成为他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指导。
(《建筑师》杂志刘川对本文亦有帮助,特此感谢。参考资料:《理想之境,马里奥·博塔的建筑与设计》《马里奥·博塔》《马里奥·博塔的作品与思想》《创新的国度:瑞士制造的成功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