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向与策略
2018-07-24赵春英
赵春英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理论依据;方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8—0060—01
长期以来,无论课改和改课,语文教学总是立足考试,惯性地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功能,极大地忽视了语文的人文导向。语文教学如果失去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达成终极目的。
一、关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论依据
1. 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表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的最终研究成果,确立了学生六大必须发展的方面,放在首位的是“人文底蕴”,即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有关国家教育方针对学科德育的表述。《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提到,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表述。“程性质与地位”明确,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总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关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向的思考
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目前语文学科教学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只有应试技巧没有审美涵养,只有直观欣赏没有情感交流。基于此,我们首先要考虑从三个方面确立语文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向。
1. “道”的方向。语文学科最厚重、最悠久,承担在学生成长中植入修身养志、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等等因子的使命,这是语文学科教学应该秉持的道。
2. “美”的方向。语文学科最广阔、最灿烂,对学生而言是大千世界,是引导学生走向美、走向诗意的学科,应该积极发挥培养学生品格、审美、责任、情怀等方面的奠基作用。
3. “情”的方向。语文学科最温暖、最抒情,要在教学中披文入情、化情于心、立心而达,通过充满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三、关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的建议
1. 从文本生成开始教学。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模式,大致都采用三步走的教学结构,即字词句段、写作手法、价值情感。一般来说,前面两种都是被极端重视的,关于篇章的价值情感却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从备考的角度讲,字词句段、写作手法的命中率更高,也更好准备。但是,这是违反文章生成规律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先有情后有文,这是自然规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按照这个规律走,即了解情感缘起、整体感悟文本、寻找句段支撑、探讨写作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教学目标的顺序应该调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2. 从阅读积累开始教学。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上三年课不如读三本经典。新高考对阅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温儒敏说,让中小学生多读名著非常重要,这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我們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读书,因此,语文课要把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当作头等大事。以教师读带动学生读,备课要有引导学生读书的自觉,读经典就是读人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观念问题,也是策略问题。
3. 从教材整合开始教学。教材有两种,课本和生活。一是教师要有教材整合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师要有整本书意识及类型文本教学意识,教材只是一个媒介、桥梁、起点,教师要以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类文本作为依托,引入更多的同类元素进入课堂,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面。二是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教师要善于走出教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自然、民俗民情、情感体验、社会万象。刘国正先生强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4. 从德育熏陶开始教学。习主席说:“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相对于其他科目,落实课程的德育功能,语文承担的分量显然更重。语文更应该安静教学,让学生汲取经典篇章、璀璨词句的养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美的体验能力,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课文,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在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为重要,以此为导向,重新构建语文学科方向和策略的教学体系,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培养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