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8-07-24蔡静
蔡静
摘 要:在2017年暑期培训中,有教育专家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遵循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笔者在参加培训之后结合自身实践,在本文中谈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教学的探索与感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108-02
本文以笔者在教学中的课例来说明目标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真实体现。
一、《二战的爆发》课例分析
《二战的爆发》(旧人教版)的内容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被解读为:“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知道第二次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的原因。”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二战爆发的过程;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一)《二战的爆发》一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二战形势地图》并结合教材,能够说出二战全面爆发、扩大、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标志,并自主完成学案。2.通过描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认同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和残酷;树立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念。3.结合材料,通过剖析“慕尼黑阴谋”的实质,归纳绥靖政策的恶劣影响,得出“对于侵略者来说,纵容、妥协不可能避免战争,只有团结抵抗,才能取得胜利”这一结论。
(二)《二战的爆发》一课的教学过程
1.二战爆发的原因。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根源、直接原因、加速原因)
普京曾说:“我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但苏联当时别无选择,因为法国和英国在1938年与纳粹德国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让苏联独自面对纳粹德国。”
(1)材料中提出的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阴谋”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英法的态度如何?这种态度演变因为何种政策?有何严重的后果?
2.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阅读课本,找出战争的过程并填写内容。
(1)全面爆发:_____________。
(2)欧洲战场:
西线:1940年四五月,德国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____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____也遭到了德军飞机的猛烈轰炸。加入德国一方参战。
东线:苏德战争。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对____的突袭,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____。为此苏联军民在____的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者。
(3)亚洲战场:太平洋战争。____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太平洋基地____: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标志着____。
(三)合作探究
二战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为什么屡屡得手?面对侵略者的气焰,应该怎么做?
(四)练习题
下图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袭击的珍珠港所在区域是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授课过程中,要把“老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设置问题,安排习题均要围绕学习目标制定,做到心中有目标,行动中体现目标。这样的设计在备课时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从课堂效果来看,事半功倍。如何正确分解具体学习目标?首先要把握目标的三个维度:“动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在目标—知识与技能”“中介目标—过程与方法”,其次,要注意学习目标表述的语法结构:“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行为表现避免使用“掌握”“知道”等不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而要使用便于检测和观察的行为动词。
用于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性目标动词:
(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
(2)技能“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写、缩写”“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性目标动词:
(1)经历“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
(2)反映“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摒弃”
(3)领悟“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
目标教学在初三复习课的授课过程中尤为重要。下面笔者以2016~2017年第二学期初三备考复习研讨课《两次工业革命》(旧人教版)为例,说明在复习课时如何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二、《两次工业革命》课例分析
关于本课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解读为:“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通过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特点。
(一)《两次工业革命》一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填写表格,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发明等知识,自主梳理基本知识点。
2.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典型习题的训练,能够说出蒸汽机和电力的广泛应用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
3.通过工业革命的图片及教师设计的问题自己归纳概括,得出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4.通过讨论问题“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恩惠,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得出“科技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同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论。
(二)《两次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过程
1.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开始标志、成就、影响。
2.问题设计:
(1)女王为何发出如此感慨?
(2)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是什么?还有哪些条件?
(3)图一和图二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带来的变化?
(4)图三反映出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5)这三幅图反映出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6)完成两次工业革命的大国,怎样造成东方(中国)的落后?请列举史实。
(7)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恩惠,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3.习题设计:
(1)为什么说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这里“革命性的变化”是指( )
A.人力的解放 B.机器的使用 C.分工的细密 D.技术的改进
(3)“节能减排”成为近年最热门词语,我国把每年的6月11日至17日定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节约能源。历史上使电成为新能源的关键性科学发明是( )
A. 德国西门子研制的发电机 B.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
C. 贝尔发明的电话 D. 卡尔·本茨发明的内燃机
本节教学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给听课的老师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初三复习研讨课评课的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教研员的充分认可。笔者通过多次教学实践,证明问题的设计不是空中楼阁,习题的设置也不是无源之水。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希望可以继续思考与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智慧人生!
參考文献:
王富英.浅谈分层次目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