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母语情境中得言、得意、得法、得能

2018-07-24李慧娴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者母语创设

李慧娴

摘 要: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各有特征,它们是母语的精华。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衍生于母语,将母语系统化、文学化。在学习时,创设文本产生的母语情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学习者快速地融入并感知文本的最深处,还可以让学习者扎实地学习到蕴含在文本中的知识。母语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很好地通过文本得言、得意、得法、得能。学习者由于课中已在母语情境中进行练习,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学识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关键词:母语情境;得言;得意;得法;得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105-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尽管各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技巧和教学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其最终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在课堂中有所习得,在母语体系中得言、得意、得法、得能。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为基础编写的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非常具有开放性和活力,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崭新、清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也应顺应时代的召唤,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润物细无声。现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母语情境中得言、得意、得法、得能。

一、在母语情境中得“言”

在各国的母语教学中,都十分重视再现语言产生以及运用的环境。只有能让学者快速融入的语言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者“言”的欲望。这是学者进一步得意、得法、得能的前提。作为整堂课的引导者,语言环境的创设者,如果教师是上公开课,不妨和孩子们来一个课前约定:“孩子们,我们马上要一起上一堂课,你知道上课时,我们应该怎样做?”生:“声音响亮,踊跃发言,和小组同学通力合作,学会质疑。”教者可以通过开火车,让孩子们试一把胆量,之后孩子们便能立刻融入课堂了。这样的引导犹如母语环境中的聊天,没有压力,没有紧张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全身放松,顺势开启了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得“言”的大门。我们常说,要鼓励孩子多说,会说,善说。无疑,母语情境便是架设在文本与学习者之间最好的桥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是众多文学作品诞生的灵感源泉。而这些情无疑都孕育在无数的生活场景中。它们产生于母语情境,那么,要真正理解它们的精髓,就应该回归到母语情境中。这样才能品出这些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更甚者可以品出自己那份独特的味道。在生活中,孩子们从会说话开始,很多的意愿都是通过“言”来表达。开始是一个字,接着是一个词,然后是一句话,最后是一段话。与人沟通,使得孩子们能够很快地融入家庭、社会。可以说,孩子们在生活中的母语情境中是会说的,善说的。作为教者,需要做的就是再现、激励孩子会说、善说的语言环境,鼓励孩子融入情境,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有孩子们自己在内驱力的影响下愿意说,教者的语文课才算是得到了成功的开启。

二、在母语情境中得“意”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除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外,还有后继性有意注意。后继性有意注意需要靠兴趣来引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度。注意力越集中,所获得的对于事物理解的清晰度、深刻度以及完整度就越高。教者在创设语言情境中,需贴近孩童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熟悉的母语情境能更好地启發学生理解字词句篇的意思。如《大还是小》一课的导入部分,可以引用设疑的方法:在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的眼中,你是大还是小呢?有一个小朋友有时觉得自己特别大,有时觉得自己特别小,那他是大还是小呢?教师可以在课题旁打个问号,引导学生读课题。这样的过渡,贴近生活,让孩子们很容易将自己代入课文中的角色。顺利进入语言情境,贴近生活的提问给孩子们创设了可“言”的情境,也有“言”可说。儿童带着思索,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不再需要意志力的牵引,而是受情绪的鼓舞,不断探索。对于“大”“小”的认识,学生能够自己联系已发生的母语情境进行理解,不需要教者大篇幅地进行解释。学生已有生活的语境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

三、在母语情境中梯度得“法”

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有了生活中的需求才逐渐丰盈了语言。在步入小学学习前,儿童就是在具体的母语情境中学会说话的。情境是发展语言不可缺少的场景,周围的家庭成员、社会环境中的人都成了他们咿呀学语时最好的老师。可见,母语情境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是靠多次的反复加深印象,学习的内容也是随机的,学习的程度也是随意的,而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更有目标性。在教学设计时,需梯度教学,循序渐进。这个过程可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大还是小》一课中的二会字较多,熟练读好课文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是否能够熟练读好课文,关键在于对字、词、句、段的掌握。教者在教学中,可首先通过范读,带领孩子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组织学生自读,使其在自主学习中激发读文兴趣。接着出示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其间教师需要反复正音,强化轻声、儿化音、前鼻音。学生扫清词语的障碍,为进一步读好课文作了准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句子更能完整地表达意思。字、词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句子。

在《大还是小》一课中,读好长句子也是难点之一。有了前面字词的集中认读,对长句子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较长词组的学习也是学好长句的关键。我们可以采用梯度教学法,首先指导学生读词语“穿衣服”“系鞋带”,然后加大难度,读好“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喊妈妈”,其间,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中所得经验,感受够不到按钮的无奈,听到雷声时的害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文本段落的朗读中,带上动作,读好含有较长词组的长句,进而读好含有长句的文本。这样的母语环境的梯度引导,减弱了学生读好长句的难度,调动了生活感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在课堂中,教者人为创造的情境,因为有着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它包含了对于词、句、段的有机组合,并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以不同的梯度进行展现。它会唤起一个个抽象的理念,并伴随着生活已有感知进入学生的意识,让学生逐步习得汉语句子的构成过程以及方法,梯度得“法”。

四、在母语情境中顺势得“能”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基础课程。它是一门语言性课程,具有工具性。每一个人都需要运用语言去表达和交流。说到底,学即为了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会用呢?那就要在课中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能力。

一年级教材的教学,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者需灵活地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并进一步创设类似母语环境的教学环节。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也减弱了他们的紧张感和畏惧感,有利于学生获得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比如这样的教学环节:“这会儿我们上课呢,上课时,我们有时候……”这个教者创设的类似于母语聊天式的话题是学生所熟悉的,孩子们一下子找到了乐于表达的话题,踊跃发言,较好地在理解“有时候”一词意思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了“有时候”一词。再比如,教者针对学生的回答,在评价中运用了这样的句式:“我觉得你们……”自然过渡到“觉得”一词的教学,并引导学生反复说好以下句式: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置,将语言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在课堂母语情境中完成,自然而高效。

母语情境的合理运用,对于母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种语言习得的最终目的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具有插图美、头绪简、内容新等特点。在教学中,我们需好好研读教材文本,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既有水平,设计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流程,以期更好地大手牵小手,带着孩子学好语文这门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卢小卿.引·扶·放——谈低年级学生高效识字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5,(18).

[2]杨勇.网络环境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山西教育(教学)2017,(10).

猜你喜欢

教者母语创设
母语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母语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