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君子教育与洛克的绅士教育之比较

2018-07-24张悦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洛克孔子

张悦

摘 要:孔子的君子教育中的“君子”与洛克绅士教育中的“绅士”是中西方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代表,对当今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二者在形成背景、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对当今教育有所启发。

关键词:孔子;洛克;君子教育;绅士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020-02

一、 君子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内涵

君子教育是孔子的教育理念,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儒(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即真正合格的君子不仅是风度翩翩的形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更重要的是学识和品德。品德又强调“仁”和“礼”,孔子常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凸显出君子的仁爱、诚信、重义轻利、不骄不躁等良好品质(例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同时孔子认为,若成为君子就必然接受教育,君子博学才能更好地修身养性,成为有德之人,即博学、重礼乐、九思、躬行,然后成君子也。

绅士教育是洛克的教育理念,目标是培养绅士,即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的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他认为,合格的绅士应该具有德行、学问、礼仪、智慧四种优良品质,因而需进行三大教育:健康教育、德育和智育。

二、君子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共同之处

(一)君子教育和绅士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相似

社会变革、阶级交替,旧的政权已然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谋求发展,此时只有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报效国家。孔子的君子教育主要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权交替,社会动荡,那时的中国已然是“礼乐崩坏的时代”,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百家争鸣,孔子在此之际,提倡恢复周礼,创办儒学,实现其自身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君子教育逐渐形成,同时学术下移和私学的产生为教育学思想和教育内容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育活动正是君子教育的实践过程。

绅士教育源起于古罗马的博雅教育理念,目的是为了培养博学且气质优雅的人。在英国,绅士指的是贵族传统中的上层社会人士。促进绅士教育理念得以完善的关键之处,是其基督教的信仰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義思想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光荣革命之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变革促使绅士教育得到充分发展。

(二)君子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内容均侧重于德育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学问,应该看其是否掌握“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并且能不能以实际行动去对待他人。只要做到了,他就能摆脱一些低级趣味和自私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

绅士教育则是通过学习《圣经》等基督教的教义,使其尽早心存上帝,这是德行的基础,而后通过阅读经典来提升内在涵养,同时加以对贵族礼仪和人际交往的训练,逐渐养成习惯,促使儿童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内外兼修成为真正的绅士。

(三)教育方法均强调因材施教、知行结合和榜样的作用

1.强调因材施教。对于因材施教,孔子观察弟子的言行举止,根据子路和冉有的性格特点,对同样的询问却给出不一样的回答: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洛克则指出,两个儿童很少可以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由此可见,二者都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之后,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其在自身优势之上达到优异的程度。

2.强调知行结合。知行结合是培养一个人成为经世致用的君子和实干型的事业家的重要方法,掌握广博的知识和提升自身的德行以后,都需要在实践中践行,将其体现在为人处世的行为表现上,即君子教育强调的“笃行之”和洛克侧重的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

3.强调榜样的作用。君子教育强调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洛克的绅士教育则强调榜样的力量,家长和教师应为儿童树立榜样,同时还指出要避免儿童和仆人以及品行不好的儿童交往。

三、君子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区别之处

(一)思想形成背景方面的区别

1.有无他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自农耕时代开始,到周代成熟,以至以后的发展过程,全部是本国自己的原生文化,并未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而英国的文化深受欧洲大陆的影响,主要借鉴欧洲的文化进行发展,直到英法战争结束以后,才开始逐渐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2.有无宗教成分。儒家的君子教育为的是培养“内圣外王”的政治人才,处处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的尊重,从而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特征,对天、神虽有一定的敬畏之心,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宗教;而洛克的绅士教育含有浓重的宗教性质,信奉基督教,将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绅士教育的一部分,将对宗教的虔诚作为绅士培养德行的先决条件。

3.受教群体地位。孔子时代之前,“学在官府”是时代的特征,只有贵族子弟才可以接受教育,才可以走上仕途,时代交替到孔子生活的时期,“学术下移”为孔子创办私学提供了机会,开创私学,培养贤才,步入仕途,实现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教育对象上施行“有教无类”的思想,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一心向学便可以受教。平民教育更好地体现了“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质。

英国的绅士教育就是贵族教育,等级性明显,高贵的出身是成为绅士的先决条件,只有出身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绅士教育和平民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不一致,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双轨制教育系统。

(二)君子教育和绅士教育二者的教育内容差异体现在前者封闭而后者开放

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君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君子四教(文、行、忠、信),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君子,“学而优则仕”逐步进入仕途。

绅士教育是德智体三大教育。“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洛克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知识和发展事业的基础;德育方面,洛克声称“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我将德行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需的品性”,认为良好的德行是人生的首要目标,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性、荣誉、仁慈、刚毅勇敢等;智育方面,绅士教育的学习科目已相当完善,除了基础的读写算之外,还有辅助德育的音乐和绘画,以及使身心得到放松的击剑和园艺等,这同近代教育体系几乎相近。

(三)在教育方法方面,君子教育注重内在修养,绅士教育注重习惯养成

君子教育强调内在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自省才能修身,这也体现了君子在道德追求中的高度自律自觉。

绅士教育侧重于通过练习和教育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绅士礼仪,洛克认为繁杂的规则对于儿童道德养成意义甚微,通过练习使美德成为习惯才意义深远,习惯一旦养成,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必刻意,自然而然便得到运用。

四、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从孔子的君子教育思想和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二者的教育理念:“全面育人、以德为重”,对当今教育仍有借鉴意义。全面育人是现今教育的宗旨,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以德树人才是根本,君子和绅士均是德行兼备之人。德行,德占首位,有德才有行。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有些人过多地追求物质、金钱和地位,却放弃至关重要的德行,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作假的现象。社会风气败坏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当然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责任,学校以分数为主,看重成绩和升学率,社会评价成功人士只看重金钱和地位,家长心心念念望子成龙,这都是促使社会风气转向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教育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以德育人,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以德树人,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意义。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开设古典课程,设立孔子学院,强调以德育人,而不应仅仅盯住分数不放;社会评价精英不能只根据金钱和地位,有德的精英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可以和学校联合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我认为在正式的教学训育之外,日常生活中榜样的力量同样重要,对于儿童而言,一切行為源于模仿,家长和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在一点一滴中将德育渗透给儿童。只有我们继承传统君子教育文化,吸收绅士教育的精髓,将其运用到现代教育之中,才能促使儿童更好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东篱子.论语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2][英]约翰·洛克,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黄思记.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5.

[4]黄泽龙.孔子君子与洛克绅士人格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5]申巧林.孔子君子教育思想浅探[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6]郭海莉,郝秋香.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素质教育理念[J].湘潮,2013,(7).

猜你喜欢

洛克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孔子的一生
破耳兔
孔子的一生
破耳兔
破耳兔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